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鸿山越国贵族墓发现的文化启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鸿山越国贵族墓发现的文化启示,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现,及其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若“一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现,及其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震动了历史、文物考古界,又在无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是无锡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发现之一,其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其墓葬的方法、结构、规制和分布形态等礼仪文化内容,犹如2400多年前封存的文化信息宝库,刹那间被点击打开,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断面。

   虽然没有文字出土,但其复杂的物体视像信息构成,足以撞击我们的认识,需要我们去解读。这是一场来日方长的古今对话和文化心灵的沟通。如何让逝去久远的墓主,通过时间隧道,在冥冥之中首肯我们的阐释,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据发掘简报介绍,考古队首先进行地面调查,基本掌握了从苏州真山到无锡鸿山一带的土墩墓分布规律,发现这些土墩墓大致以望虞河为界,东南一片多为春秋墓,西北一片以战国墓为主。众所周知,背山面水的堪舆特征,是传统的墓葬首选地。例如,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在洛河、伊河两岸遍布古墓葬,有著名的邙(山)洛(河)古墓群,且大多是贵族之墓。又如渭河西北岸,有9座西汉帝陵一字儿排开。由此推测,望虞河原本是一条“风水”古河,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群相看中的风水宝地,这里可能不仅仅只有越国墓,还可能有吴国墓、楚国墓。吴国(公元前585—473)、越国(略—前334)、楚国(略—前222)先后统治太湖流域,共计360余年,分别占有112、139、112年,都是百余年的光景。这种百余年的历史,大概不会在文化和文明上产生突变,估计是吴、越、楚3种文化的传承和交融。这种传承和交融,也会体现在墓葬地的选择上。

   鸿山贵族墓的大致年代,考古队专家认定为战国早期越国最强盛的勾践时期。《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有这样一段注文:“越国世系,今人虽有考订,但异说颇多,亦从略。”连越国诸王都难以理清,可知越国史文献的匮乏。于是,越国出土文物愈发显得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可补历史文献之缺。但到目前为止,越国墓葬仅有少量发现于浙江绍兴、安吉、海盐、长兴等地,其中以绍兴印山越王墓最为著名。但此越王为何人,尚难定论。鸿山贵族墓葬的特征,与浙江诸越墓相同,这是判断的依据。考古属实证科学,以实物比较印证判断,如器物有标准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发现在先的作为标准器,为后发现器物的参照坐标。所以,发掘简报写道:“尤其明显的是均随葬陶、瓷礼器和乐器,而以蛇为器物纹样也是越人图腾崇拜的体现。可见鸿山贵族墓地具有明显的越国特征”;而且“绝大多数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都呈现战国早期的特征,因此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年代可定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但这里似乎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蛇图腾问题。吴、越以太湖为界,其先民都属荆蛮,同饮一湖水,气候、地理、物产、语言、工具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所谓同土同俗。图腾源于原始部落,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信仰崇拜物标志。吴、越两地都“断发文身”,就是明证。泰伯奔吴,入乡随俗,于是断发文身,被蛮人推为君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越都会稽(浙江绍兴),断发文身,文化比吴更落后。”断发文身,是水乡泽国的先民们不约而同的文化选择。断发,有利于入水捕鱼,避免长发遮脸而看不清,免除与水草相缠的危险。文身,用来压邪避险,其纹样极有可能就是蛇纹。水乡泽国最怕被蛇咬着,所以,从思辨的角度分析,蛇图腾很难说是越人的专属图腾,不能说吴人就不用蛇纹饰。

   历史考证,说有易,说无难。不能因为吴人的蛇纹器物尚无出土,就先入为主地把出土的蛇纹器物统统归属为越人器物。当然,思辨不能代替实证,只有当吴墓出土蛇纹器时,上述“大胆假设”才会得到“小心求证”。不过,要获得这样的“小心求证”,可遇而不可求,特别需要带有文字内容的吴墓发现,才能水落石出,否则又会被归属为越国。

   二是陶瓷礼乐器问题。代表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礼乐器,实际使用的都为青铜器,陶瓷礼乐器是为墓葬而特制的冥器。浙江出土的越墓礼乐器也为陶瓷制品,这似乎是一种相当奇特的越文化现象。中原诸国和楚国墓葬出土的礼乐器,均是青铜器。造成越墓礼乐器不见青铜物的原因,大致可能有下列几种:(1)吴灭越后,越国王室贵族的青铜礼器悉数被抄没,成了吴国的战利品;(2)越人为灭吴复国,将所有的青铜器都用来秘密制造兵器;(3)楚国灭越后,再次抄没越人的青铜器,吴王、越王青铜剑在楚墓出土便是明证;(4)越国珍惜青铜资源,严禁青铜器入土墓葬。这4种原因,到底哪一种是主因,有待今后考古发现,结合文献研究,加以认定。所以,说鸿山越国贵族墓属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不是不可推敲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吴、越两国原先均是楚的属国。

   吴国崛起败楚,先后得力于亡命到晋国的楚大夫巫臣、楚亡臣伍子胥、齐人军事家孙武。越国崛起灭吴,得力于楚国著名才士文种和范蠡。所以,吴、越、楚三国在太湖流域有难解难分的文化因缘,是无锡最为重要的文化源头。其时还不断有中原文化的输入,如吴国王公子季札,在公元前544年历聘鲁、齐、郑、卫、晋等国,季札的儿子在路上死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去看他行葬礼,说:季札真是懂礼的人呵!

   德国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提出人类的“轴心的时代”: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的精神基础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由此观照,无锡的先秦文化正处在人类“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段,先后有吴、越、楚称霸,这是无锡文化历史的大幸。我们大可不必因一向号称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冷不丁冒出个惊人的越国贵族墓葬群,而感到有些“醋意”。相反,这是提供给我们自我认识的一次契机,我们的文化视野,包括对文化特色渊源的认识,是否太狭隘了?这便是鸿山越国贵族墓发现给我们的一种文化启示。同时,我也希望在鸿山附近,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现吴国墓、楚国墓,特别是楚墓往往会有文字出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无锡东乡的鸿山镇,紧靠梅里,古代属于“梅里聚”,是开创勾吴文化的吴泰伯生活过的地方。在鸿山镇北面,有一座鸿山,又名铁山,从前这座山叫“皇山”或“古皇山”。这是因为山之南麓有泰伯墓。相传,泰伯在位49年后在此山下逝世。这些都是旧话,在这里新近发现的越国贵族墓,再次让鸿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间对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15个土墩中有7个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等级别,他们以丘承墩特大型墓为核心,呈扇形分布。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完整地揭示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规律。鸿山越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是目前已发掘的越国墓葬中等级最高、质地最好且器类最为齐全的。7个墓...
· 吴文化—文化行旅—悲鸿故里有传人
“宜兴丹青甲中华”现象,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钱松岩、吴冠中、尹瘦石、吴大羽等,他们以丹青妙笔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独特而瑰丽的艺术世界。时至21世纪,人们都在寻求着一个答案:悲鸿故里后继有人吗?对此,答案是令人欣慰的:宜兴新一代亦是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今年9月26日,是我国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宜兴———悲鸿先生的故乡,人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举行了纪念活动,在六朝古都南京举办了《悲鸿故里———宜兴书画作品展》,这是宜兴市政府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出外举办的一次大型书画展览。展览达到了“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轰动效果,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艺术大家,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悲鸿故里有传人”。宜兴现有全国及省市各级美术协会会员120多名,书法家协会会员90多名,陶艺家协会会员200多名,全市有上万人从事书画创作。仅在张渚这个小山镇里,...
· 吴文化—文化行旅—《惠山诗词》读后
翻开还散发着墨油味的《惠山诗词》,仿佛一阵凉爽的秋风,送来丹桂的馨香。岁月虽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仍未湮没唐时的明月,宋时的烟雨,明清的泉韵和近现代的醉红,无论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对九龙烟水的赞叹,李绅宰相对惠泉乡思的吟诵,尤袤对泽国湖山的迷恋,邵宝(礼部尚书)对声声松涛的感怀,还是曹寅(曹雪芹祖父)对秦园枫香的抒情,都让我们徜徉在星光耀眼的诗词海洋,循着诗人的足迹,去寻找惠山青峰的神秘,去解读二泉流韵的谜底。《惠山诗词》上下两册,汇集了自南朝以来500多位诗人词家近千首作品,为人杰地灵的惠山山水风情留下了不朽华章。她的出版,不仅是发掘惠山诗词的可喜成果,也是无锡迄今为止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九龙逶迤泻烟霞,茂林飞翠入云岚。古往今来,惠山的苍郁灵气,无时不在激发诗人的灵感。北宋蒋之奇在《惠山寺》一诗中,以诗人的慧眼和想象,写出了这样的佳作:“潇洒携家上翠微/白云凌乱绕人衣/流泉喷薄山前...
· 吴文化—文化行旅—游遍惠山好风光
我国名山大川众多,黄山和泰山的奇丽风光我早已领略过。我曾发过奇想,如果三山五岳有一处在无锡那该多好。但总算造物主没有亏待无锡人,赐给无锡一个太湖、一座惠山。惠山古称龙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惠山著名的三个高峰是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一路山峰高峙,深秀苍老,名胜古迹甚多,且有古代就筑起来的石路可登。无锡人游遍惠山的恐怕不太多,而我游遍了惠山,享尽好风光。记得那年我刚从部队转业回锡,一人在家闲得无聊,心血来潮萌发了“何不趁此机会游遍惠山的念头”。主意打定,着双解放鞋,身穿旧军装从家起程,买张门票进了锡惠公园,一路上重温各著名景点:九龙壁、龙光塔、映山湖、二泉等,赏完名胜古迹,绕过二泉顺着山道拾级而上,走走歇歇,轻轻松松就登上了头茅峰。在老君庙喝碗沁人心脾的惠山茶,再在山顶尽情地欣赏一番太湖明珠的旖旎风光,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告别头茅峰顺山道往西走,过一道山坳,走一段缓冲车道,山坡又成陡状,...
· 吴文化—文化行旅—二泉山与惠山人
水从锡山出,中含万古情。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的天下第二泉是惠山之精灵,千百年来,她滋润了山地,养育了惠山的人民,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帝王将相,成为惠山钟灵毓秀的滥觞。其实,二泉原本被称为石泉,早在陆子品泉以前,它就以井的形式出现,居住在惠山之麓的居民以此为水源用以生活。后来兴盛的惠山寺和随此寺兴旺的惠山古镇无不以二泉为胜,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惠泉福地”。惠山泉被发现后,首先被用作生活用水。后来声名渐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饮二泉水。然而使二泉水走出无锡并扬名的第一人当是唐代邑人,年青时就在惠山读书的著名诗人李绅,他称二泉水为“人间灵液”,并携带入京城长安分与同好李德裕。德裕品后,竟然成瘾,于是便滥用公权,下令驿站予以专递。由于外人获取二泉水不易,而此水又着实甘冽可人,因此文人们以能求得一小坛二泉水而为时尚,而有幸得到此物的方式常是作一篇美文或画一幅美图。宋代皇帝徽宗、钦宗治国无方,但对二泉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