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姑苏繁华”的发端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姑苏繁华”的发端,如果把昆曲看作一部唱了六百多年的传奇,那么演唱的主要舞台无疑是江南名城姑苏。

  如果把昆曲看作一部唱了六百多年的传奇,那么演唱的主要舞台无疑是江南名城姑苏。乾隆二十四年(1759),当乾隆帝第二次南巡(1757)和第三次南巡(1761)之间,苏州画家徐扬作《盛世滋生图》长卷,展现乾隆盛世苏州城乡的繁华景象,故又名《姑苏繁华图》。画卷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山、何山之间,入姑苏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止,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郡城)、一街(山塘)景况。画笔所至,二百四十多年前昆曲全盛期的姑苏风物民俗尽收眼底。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兴诸君不妨随我沿着当年画家经行之迹去作一次寻古访幽的昆曲之旅。

  ――引言

  迎面一带青山,怪石嶙峋,风景奇秀。这不是姑苏城西南的灵岩山吗?山上有馆娃宫遗址,相传是两千五百年前吴王夫差贮养西施的地方,徐扬选择此地起笔构画《姑苏繁华图》,正与梁辰鱼以吴越春秋故事撰写第一个昆腔传奇《浣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吴地人文的发端之章啊。沿着专为皇帝南巡至此而铺设的蜿蜒的上山御道边行边看,你会发觉你和古人竟然靠得那么近,几乎能触摸到他们的感情生活。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举伍子胥为行人”,“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赵晔《吴越春秋》卷四),这就是苏州古城的来历。古城选址于太湖东面群山尽头,因而自城西以迄湖滨是群峦起伏,而出城东直到大海则是一望水乡平原。《姑苏繁华图》的右端以灵岩山为中心,气韵生动地描绘了吴中群山的风采。灵岩山北邻天平山,这是范仲淹祠堂和范氏祖坟所在,明万历间范允临于此筑天平山庄,范氏家班以擅演《祝发记》著名一时,为苏州上三班之一;西畔是穹隆山,有朱买臣读书台和藏书庙,以及朱买臣前妻崔氏投水自尽后村人打捞其尸体之处捞桥,那是昆腔传奇《烂柯山》的本事所在,剧中《痴梦》、《泼水》等出至今热演舞场;南望胥山,正当采香泾入湖之口,有胥王庙,祀伍子胥,故名胥口,也是传奇中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偕西施乘扁舟入五湖,泛海往齐国去之处。与胥山隔湖对峙的是东西洞庭山,这是所称太湖七十二峰中为首的两峰,东洞庭山有柳毅井,李渔曾据柳毅传书故事作《蜃中楼》传奇;西洞庭山则有销夏湾、缥缈峰诸胜,是沈自晋所作《望湖亭》传奇的背景地,剧中[锦衣香]一曲写湖山胜景极为传神:

  销夏湾,风生骤;缥缈峰,陡。扶笻直上危巅,悬崖绝窦,仰天狂叫漫凝眸。环湖似,绕砌三周。想苏台一带,望烟霞依稀回首。何处遥山秀?是吴兴南岫。更毗陵路渺,层峦辐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姑苏怀旧
从无锡去苏州,说不上是旅游,顶多算远足——一个走得稍微远一点儿的散步。到苏州已是中午,打车直奔“得月楼”,急于重温那童年记忆中的美味。如果说,“龙井虾仁”和“虫草鸭羹”正好体现了苏邦菜的“清”与“鲜”,那么,其主打菜“松鼠鳜鱼”就恰恰体现了它的“甜”和“腻”了。真的太甜,甜得我这个无锡人也要连呼“吃不消”。于是,对另一道“蜜汁火方”就只好敬而远之了。然而对面“朱鸿兴”的面倒是正宗苏式风味,汤宽面窄,且是白汤银丝面。从“得月楼”出来,留意了一下地名,东西走向的叫做“太监弄”,南北走向的叫“宫巷”。不远处是“玄妙观”,门前叫“观前街”……这种种古式的地名,形成了一股清平富贵景象,也便是旧时江浙一带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审美情趣吧。所谓既清又贵,无不彰显温柔敦厚的大家风范。久闻西园戒律幢寺之盛名,下午便驱车前往。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刹,站在寺前巨大的照壁下,就已感觉其不凡。“离垢清净处,无尘玄妙地...
· 吴文化—文化行旅—书坛奇葩绽姑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娘娘,天生一双大脚,这在历史上是颇有点名气的。后人据此演义,写成传奇笔记,编出脚本搬演,那一双大脚在我们传统戏曲舞台上很是出了点风头。或讽或喻,倒也有点意味,但总感到讽甚辣,喻不足,令人回味索然。传统的苏州评弹演出形式向以长篇见长。一部长篇评弹往往要演几个月。优秀的长篇不乏精彩的书目,但如果细细拆析,不难发现,全书的架构不免松散,书中人物的性格在某些章回中不免走样,因此对于长篇书目的加工整理实在是一项艰苦浩繁的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术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加工长篇,一方面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创造了中篇、短篇的形式。这是苏州评弹发展史上光彩照人的一页。其中尤其是中篇,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优秀的中篇还要塑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蕴含着历史的人文底蕴和现实的审美情趣。建国以后,这样的中篇不乏其例。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罗汉...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