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

  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场所,传来一阵阵爽朗的歌声。

   入夜,从灯火通明的太湖广场到市体育中心,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相聚一起,合唱一支支心中喜爱的歌曲。我在太湖歌潮的浪谷浪峰中得到感染,身临其境,一种感怀,发自肺腑。

   无锡人素有唱歌的传统。泰伯开创吴国就“以歌代教”。中国第一个音乐评论家季札,无锡人,深悟出歌声联系“国运盛衰民风厚薄”。盛唐蔚蔚文风,诗如烟海,又是无锡人李绅,从田歌中得到感悟,写出流芳百世的《悯农两首》。歌是文化之母,她承载民心民情,承载历史,折射理性,孕育未来。近代,又是一曲《无锡景》,唱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缕曙光,成为划分中国民歌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水岭。

   三千多年吴文化培育出无锡人通达远见的胸襟和深邃的目光。

   无锡各阶层人中,都有音乐方面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贫民阶层的瞎子阿炳,用二胡倾诉痛苦、悲愤,表现出这一阶层穷苦人的呻吟和挣扎;知识分子阶层的刘天华,同样用二胡表现出文人从“空山鸟语”的清高,到“病中吟”的失落,转化为觉醒的“光明行”的心灵呐喊;而经历民族解放战火洗礼的革命战士王莘,热情欢呼新中国的诞生,自豪地呼出《歌唱祖国》的民族强音。

   无锡这些杰出的人物和作品,折射出民族精神的递进和升华,具普遍的启迪意义。

   “江南文化泰伯头,吴歌似海源金匮,泰伯头一个唱出吴歌声,一代一代传下来……”今天,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加快,吴歌演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她从最初在田间、谷场,转移到都市的公园林间、山坪,转移到休闲广场。这里,各地各民族优秀民歌相映生辉,交谈中各地乡音交相斑斓,歌声相约,心灵相通,成为自己的节日盛会。

   不少有一定写歌能力的离退休干部职工,把新歌送到这些自发的歌咏团队里检验、教唱和推广,场景令人鼓舞、感动。

   国泰民安,盛世劲歌,群众中蕴藏巨大的创造和热情。无锡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活动,与这座美丽城市的山水,与繁荣、和谐的新环境、新景点、新气象、新风尚,共同描绘出一幅色彩更加绚丽的风情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饮月
太湖明珠堤远眺,左边是十八湾的群山沿太湖逶迤东去,右边马山岛旖旎走来,与远处的军嶂山遥相呼应,中间环抱着一泓碧波,宛如在三万六千顷太湖中舀将过来的一勺琼浆玉液,在今夜无锡的月色下,盈盈樽樽……十九的月亮,虽已残缺,依然明亮皎洁清辉一片,停车在堤边,放一张《春江花月夜》的CD,让琵琶的嘈嘈急雨窃窃私语融入粼粼波光,让二胡声声幽咽弦弦低诉随湖水流淌。饮一湖月色,我的心和随着音乐节拍的脚步游走在一片澄明的烟云清波之上,如梦如醉……此情此景此乐,奢侈的美丽,只应天上有,何似在人间?哗众取宠的音乐家用它音乐的脉搏跳动在我最柔软最疼痛的心上,恣意划行。于是,欢乐与痛楚,愉悦与伤感交织成动情的热浪,不经意之间我已流泪、沉迷、陶醉……那月光之淌的光带,是路吗?它通向何方?曾经苦苦追寻,夜夜梦徊,湖光、月色、音乐、遐想,让我不知来路忘却归途。就是在这里,白居易感受到了“烟诸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王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深处的倾诉
也许因为是喝着太湖水长大的,因此对湖水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这倒并非是太湖水的甘甜使我有了偏爱,而是我觉得太湖本来就是一首诗、一支歌……从懂事起,我就听惯了湖中的涛声,那是水与水的碰撞,迸发出的一种威猛而深沉的呼喊,那湖浪的拍岸声,恰似有序的鼓点在伴奏着一支雄壮的大合唱,那歌声常使我陶醉。我感觉中的太湖水是高深莫测的,湖水常随着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变化,而在变幻着自己的色彩和性情。茫茫湖水,有时混混沌沌,一副憨厚朴实的模样,使人无法捉摸;有时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明媚的阳光下微笑;有时像一个慈祥的老母亲,在低声向自己的儿女倾诉着什么;有时却像一头发怒的公牛咆哮着,狂吼着,吓得湖上的白帆顷刻间都避之无影,然而有时它也会无奈地离去……年轻时,我曾亲眼目睹过太湖水像退潮一样地消失,芦荡边的湖底便见到了阳光。记得那总是在深秋的季节,当东北风吹急的时候,太湖中便会发出一种哗哗的啸声,湖边人一听到这种...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吴歌。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流传时间:3000多年。名词篇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