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语趣谈—“蛮好”
宜兴闸口镇万福村发现了一块唐代的“如意双蛮”石刻。石刻上有如意图案,中间有形象生动的两个“蛮”字,其形似蛇似蜥,昂首翘尾,相对欢洽。当地人世代相传有“年末祭蛮”的习俗,并沿袭至今。“蛮”被他们作为谷神(俗称仓龙)奉祀。
每年春节要“调仓龙”,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庆蛮”的图腾舞蹈。
就我所知,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蛮”的古代图形实物。在此之前,人们不知“蛮”为何物,有人根据它的甲骨文字形猜测为蚕,但是缺乏证明。宜兴的发现,终于使“蛮”揭开千年迷雾,将庐山真面目显现于人们面前。“蛮”是一种蛇与蜥蜴的混合体,是一种古人的氏族图腾。
“蛮”在无锡地区的出现,使我产生了很多联想。
无锡人称一个人、一样东西或一件事好,总是说“蛮好”。一声“蛮好格”,会使人听得浑身舒坦。为什么用“蛮”来修饰“好”,确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在很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土著居民有蛮族人,其语言、风俗有别于北方人。“蛮”就是他们的氏族标志。因这里是水乡泽国,到处是鱼鳖之属,而最使人们敬畏的是蛇、巨蜥、鳄鱼之类的动物,所以人们将蛇、蜥蜴之类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以求其保佑。这些动物图腾,是龙的主要原型。太湖流域是龙的主要形成地之一,进入农耕社会以后,谷神成了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神,所以“蛮”又成了谷神,因蛇蜥是地龙,所以被称为“仓龙”。由于“蛮”成了丰收之神,所以就与“好”连在一起,口语中遂有了“蛮好”一词,“蛮”原来是褒义字。宜兴人保留着年末祭蛮的习俗,说明无锡地区确实是龙的形成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前一阵子,一些人对泰伯到无锡的史实产生怀疑,认为无锡不是“荆蛮之地”。事实上,无锡确实与“蛮”有不解之缘。一声“蛮好”,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泯灭;梅村原有“蛮巷”,并非杜撰;现在宜兴又有“如意双蛮”石刻的发现,更说明这里是“蛮”的故乡。先民是把“蛮”作为神灵、祖先来供奉的。“蛮”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很老的资格。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与中原人具有同等的进化史,甚至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边境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了,于是中原人便看不起边境民族,蛮、夷便成了轻蔑之称,以致后来出现“野蛮”一词。孔子修《春秋》,极少提到蛮夷之邦的吴国,遇到不得不写时,便把吴君的爵位降一级,以示鄙视。泰伯到吴地之后,中原文化逐渐对本地居民发生影响,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跟中原人一样,以蛮、夷为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落后就要被人看不起,就没有自己的地位。
还好,无锡人是争气的,时至今日,无锡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但是,无锡人在说着“蛮好”的同时,已认为“蛮”不好:见人衣着不入时,便说“蛮气”;见到语言生硬的北方人,便暗地里说声“蛮子”。这是何苦呢?“蛮”本来是我们的“老祖宗”,它就是龙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