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

  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 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 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

  “平地 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 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筑坛时不知驱使多少族人和奴隶挖土、 运土、堆土和夯土,竣工后部落成员们在祭坛上日祭月祀缅怀祖先,祭奠山川日月神灵,“春祭三江,秋祭五湖”,杀牲埋玉,鼓吹沸天,那排场令人肃然起敬。

  墩又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陵墓的大小,祭坛的高低和殉葬物的多寡,都显示墓主人在世时的功业和社会地位。能长眠于“土筑金字塔”中的都是酋长和土王,伴随出土的众多玉质礼器可以佐证,寺墩三号墓规格极高, 随葬品有三十三件玉琮,二十四件玉璧和世所罕见的三件玉钺,玉钺在古代是征伐杀戮的权杖。

  “土筑金字塔”在浙江时有出现,伴随出土的玉质礼器更多更丰富。然而越地多山,越民族以 山为陵,虽也堆土成坛,越人不称其为“墩”而称之谓“山”,如余杭的瑶山,反山……所以“墩”是勾吴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安徽巢湖东部的含山曾发掘到商代墓葬遗址,出土地有一个 勾吴特色的名称,大城墩,说明远在商代,勾吴民族已涉足淮泗了。

  晚商时期,勾吴民族接纳了从陕西避位来奔的吴太伯和虞仲雍,这两位姬姓兄弟披发文身,入俗化俗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 ,把散居在长江太湖三角洲内千余家的土著部落联合成统一的国家形式——句吴古国,这是一次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进步。太伯死后,勾吴人民把这位民族英雄葬在鸿山,并按勾 吴风俗把王陵称之为“吴王墩”。在丹徒曾发现几个吴王贵族的墓葬遗址,其名曰:母子墩、磨盘墩。

  中原文化的输入,墩的功能有所转变。吴王阖闾迁都姑苏,为防越人入寇,在东部沿海 地区的山头上堆土成墩,派兵驻守,发现军情就在墩上举火示警,这种墩在当时取名“烽燧墩”、“望越墩”。在张家港到常熟福山的沿海山头上,也保存着许多烽火墩。墩的功能增大了,文化 底蕴却淡薄了,因为这时期的墩失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和埋藏在深处的丰富的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夕阳红”诗词
如今,人们往往把人生的晚年,形象化地称之为“夕阳红”,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喻。“夕阳红”一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应用。仅笔者所见,早在唐代胡证《汝州北楼晚望少室》诗中,就有“周临万里暮,犹挂夕阳红”之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东村》诗中,也有“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之句;流传最广的,则是明代杨慎《临江仙·廿一史弹词》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曾引这首词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台湾著名作家琼瑶,还写有以《几度夕阳红》为书名的小说)但他们都不是吴地人,所吟咏的也不是吴地风土人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吴地诗词中,“夕阳红”一词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元代著名画家吴镇的《子久春山仙隐》诗:“山家处处面芙蓉,一曲溪歌锦浪中。隔岸游人何处去?数声鸡犬夕阳红。”寥寥数语,把一幅山村夕阳美景,挥洒得淋漓尽致。明代当涂诗人陶安的《采石晚渡》诗:“残霞远树水云中,淮甸江乡有...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 吴文化—学人散议—清明柳俗
柳,作为春的使者,自古至今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颇有趣味的民间习俗。这里说的主要是清明时节的柳俗。戴柳:戴柳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习俗之一。关于戴柳的起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唐玄宗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现在我国许多地方仍有清明时节戴柳的遗风。少年编成柳帽戴在头上玩,老人也戴柳踏青,以示迎接真正的春天到来。插柳:据《风土记》记载:清明节为柳节,清明插柳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不言禄”的高士介子推的,因为介子推在清明节被人发现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遂于每年清明节,把折下来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楣上。射柳:射柳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体育活动,始于战国时代,到汉朝时已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曾下令军营内大量植柳,后来人们往往把军营称为“柳营”。到唐宋时期,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这种射柳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
·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开文”的故乡
春天来了,皖南的田野里菜花盛开,遍地金黄。特别是汽车驰进“皖南明珠”绩溪之后,几乎整个大地都被金色覆盖。远山、近山、平原、丘陵,似乎被一支神来之笔,涂沫得如此神奇如此妩媚如此动人。绩溪,金色的光辉有着名副其实的荣耀。绩溪,许多名人从这里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大学者胡适的故居如今成了人们瞻仰的纪念馆,徽墨“胡开文”老宅仍然在此飘散着浓浓的墨香……我是沿着这金色的田野来寻找“胡开文”的。从屯溪到歙县,所见的墨店之多数不胜数。而墨店的牌号似乎大多冠以“胡开摹钡难懦疲骸昂摹薄ⅰ袄虾摹薄ⅰ罢婧?”、“真正胡开文”、“新胡开文”、“古胡开文”,等等。我想,既然胡开文是那么地重要那么地有名气,我一定要去寻找这条徽墨的根脉。于是,决定去胡开文的故乡———上庄。说到徽墨,很是有些来头,据史料记载,已有了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可谓闻名于世。早在唐代末年,著名墨工奚超制出的“丰腻肌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