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这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凝结了友谊,也赞赏了扬州。烟花三月确是到扬州游览的好时节。

  扬州位于长江 与运河交汇点,明清时又是两淮盐的集散地,是古时经济文化大都会。隋炀帝特地来扬纵情享乐,以至引发全国起义,自己被杀。清乾隆六次下江南途经扬州,乐而忘返,留下了许多建筑和佳话 。扬州繁荣的经济文化,使中外商贾和文人墨客冠盖云集,大小园林兴旺迭起,诗文绘画色彩缤纷。唐代宰相、无锡人李绅诗云:“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扬州张若虚的不朽长诗 《春江花月夜》,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均反映了当时扬州的情景。据统计,自古咏扬州的诗文不下6000首。古来许多小说、曲艺也取材于扬州。

  扬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最可歌可泣的是明末扬州都督史可法抗拒清兵的“十日保卫战”,宁死不屈。今梅花岭有史可法祠。太平军起义,扬州也是争战要地……几经战乱,扬州多次败落荒芜。

  “文革”后期,我在 扬州工作、生活了六年,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但那时不过是个小小县城,谈不上什么工业,街道狭小,房屋破旧,真有点“破落户”感觉。最近,“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开眼界,扬州完全是 一派生气勃勃,又散发古雅气息的大城市。重建重修的古运河、汉陵、大明古刹、鉴真纪念堂、隋炀帝迷宫,以及明清的园林,更使这座古城美不胜收。再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 山”的盛景。我们看到,城内的陋街小巷改建成了通衢大道,昔日的臭水沟全砌了石驳岸,岸边遍植柳桃,建立亭台牌坊,连过去乾隆用的御码头,也恢复了原貌,河秀水清,俨然是一条绮丽的 城市风光带。

  扬州的园林不亚于苏杭、无锡,不仅数量多,而且精。领衔的是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和个园。原来都是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构思巧妙,因势造景,意味无穷 。“无水而有水意,无山而有山情”。何园,过去我曾慕名去过,但那时都被“72家房客”占着,破败不堪,不忍卒睹。这次去看,房客全部搬出,经彻底整修,耳目一新。中外专家赞为“中西 建筑艺术结合的范本,其最大特色是串楼复道,长廊400余米,高低起伏,迂回曲折,可环绕全园。整个园景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个园,因园主竹,而竹叶似“个”, 故名。现园内收集种植了全国各种竹子,可称“竹类博物园”。园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而闻名。游园一周,似游一年。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扬州 最著名最引人的当推瘦西湖和蜀岗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瘦西湖,妙就妙在个“瘦”字,“瘦”实际是“秀”。这里原来不过是条河浜,经历代园林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巧妙辟划,成了现在 的“园林集锦”。有“长堤春柳”,堤旁水边,桃李杏樱争春,柳丝拂面,如烟如云,真个是“烟花三月”好扬州。有可领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感的徐园。有小金山、烟雨 楼、钓鱼台……都点缀得妙,建筑得好,令人心旷神怡。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更独具匠心。桥如五瓣莲花。亭与亭有石梁相连,琉璃盖顶,雕梁画栋,浑然一体。桥跨55.5米,有大小十五孔 。每当望日,十五孔内皆能见满月倒影。近处有高近四十米的白塔,与五亭桥交相辉映,摄影者无不在此留影。

  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这二十四桥令人向往与遐想。惜被时光所湮没,早已荡然无存。二十四桥,一说指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指的是一座桥。九十年代初,扬州市政府决定重建。现二十四桥景区成了 瘦西湖的亮点。这里水面开阔,岸边有熙春台。系仿照当时为乾隆祝寿时的楼台重建,富丽堂煌,处处体现皇家园林气魄。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桥长24 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与二十四对应。桥旁即为吹箫亭,若在明月之夜,有歌女吹箫,定会体会到杜牧诗的妙境。

  瘦西湖后为蜀岗景区。区内景点众多,令人目不暇接。东 为功德山,古木殿宇。西为大明寺,楼阁显豁,栖灵塔高耸。还有西花园、天下第五泉、鉴真和尚东渡纪念堂、平山堂等。

  蜀岗系土墩,拾级而上不过百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代鉴真和尚由此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成了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平山堂系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因见江南诸山拱揖槛前,遂名平山堂。欧阳公在扬期间,宋诗 开山祖梅克臣,文学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都曾到此拜谒,实现了欧阳公“让天下贤才到此堂下”、“与众宾欢”夙愿。栖灵塔为近年重建,仿唐式,高70米9层,古朴典雅。李 白、白居易、刘禹锡都曾登旧塔。李白诗:“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现在,登栖灵塔,能尽收现代扬州景观于眼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笑》索源
民间流传的《三笑》,恣意歪曲事实,说唐伯虎钟情于华府婢女秋香,不惜卖身为奴,改名为华安,闹出一连串的笑话。无锡华鸿山这位阁老,老眼昏花,受骗上当,他的两位公子成了“大踱”、“二刁”。最后秋香被拐走,直到在苏州相遇,遂真相大白。事实是,并无其事,实有其人。华鸿山晚年家住无锡东亭,现存“华学士坊”,在东亭的东街。他有三位公子,长子伯贞早亡,次子仲亨为文才出众的征仕郎,幼子叔阳,官居礼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长级干部,有《礼部集》传世。唐伯虎比华鸿山年长27岁,当华鸿山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时,唐已去世3年,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可称“太史”时,唐已去世21年。小说之荒诞,令人不可思议。华鸿山身为翰林院学士,而且为人清廉,业绩辉煌,怎么会将他如此戏弄呢?据考证,始作俑者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他在著名小说《警世通言》中,写了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说锡山华虹山(假名)学士的婢女桂华被唐伯虎相中...
·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益”与“四箴”
儿提时代,我上的是私塾。还记得老先生曾要我背写一副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因为老先生没开讲,所以尽管背得滚瓜烂熟,而对什么是“三益”,何为“四箴”,却不知其意。直到后来才知道,老先生是借这副言简意丰的对联,要我们从小就懂得怎样交友与做人的道理。“三益”与“四箴”都有它的来历。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人有3种有益的朋友、3种有害的朋友。“三益”是指3种有益的朋友: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和博闻多识的朋友,而不要结交谄媚逢迎者、看风使舵者、花言巧语者。“四箴”即4句箴言,出自宋代张方平《礼记·曲礼》,这4句箴言是: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只有牢记这4个“不可”,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不致沉湎于酒色,才能不断进取,才不致乐极而生悲。此联历经千年,而今读来,并未给人过时的感觉,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我以为仍是可取的。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