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20块珍贵清代碑刻出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20块珍贵清代碑刻出土,“喏,这块碑刻的是晋代王《伯远帖》,这块是放在祠堂内的秦氏先人像……这些碑

  “喏,这块碑刻的是晋代王《伯远帖》,这块是放在祠堂内的秦氏先人像……这些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也是无锡地方文献研究的史料。”昨天,面对一块块新近出土的古代碑刻,碑刻研究专家袁志洪兴奋地说。这些碑刻是在6月初秦邦宪故居修复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共计20块。

  20块碑均长近1米,宽为35厘米,碑刻书法或飘逸或遒劲,极具观赏性,其中6块被嵌进墙壁,另14块整理后平放在屋内。经鉴定,除秦氏先人像外,其余均刻于1801年,一部分是当时的主人秦震钧邀人翻刻的大型书法丛帖《三希堂法帖》节选,另一部分是秦氏聚集众工所刻《寄畅园法帖》。

  《三希堂法帖》是一部空前的大型书法丛帖,共收集魏、晋至明末135人的340余件作品。所谓“三希”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三件珍稀墨宝,乾隆珍藏“三希”在养心殿堂内,故名“三希堂”,《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命人镌刻的集天下书法大成之作。乾隆曾将《三希堂法帖》拓本分赠给他的宠臣,秦家有幸得之,而且由于乾隆六下江南均进寄畅园游玩,秦震钧深感“皇恩浩荡”故翻刻。《寄畅园法帖》共计6册400余块,其中既有秦氏家族所藏珍品,也有秦家家史及相关情况记录。

  历史上,无锡的刻帖在国内享有盛名,明朝无锡大收藏家华夏将其收藏珍品邀文征明父子临摹于石,请高手刻成《真赏斋帖》,号称当时刻帖第一,清末无锡所刻的《壮陶阁帖》又称为刻帖的“殿后之作”。此前,秦氏所刻《三希堂法帖》、《寄畅园法帖》散落民间,碑刻博物馆、寄畅园等均有部分旧石收藏、展示。此番秦邦宪故居的发现不仅将进一步充实无锡碑刻艺术之林,丰富无锡史志研究的史料,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碑刻计划陈列于修复后的秦邦宪故居内,秦氏原物的光芒将使故居更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陈列馆惊现“碑后碑”
记者从正在修复中的无锡碑刻陈列馆得知,日前陈列馆在拆去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的依托砖墙时,在卧碑的背面惊现了一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元代道教碑刻——洞虚宫碑牗见图牘。这一发现让无锡的金石学以及地方史研究者惊喜不已,原无锡教育学院教授章振华已着手对此碑进行研究。这块最新发现的碑后碑为《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元至正四年十月(1344年),由当时洞虚宫主持华益谦立,撰者姓名已被凿去,由杜本书写,何源镌刻,碑现长2.25米,宽0.93米,竖写,呈书条式,边缘可见凿去痕印,估计原碑宽度当在1米以上。明洪武15年(1382年)立卧碑时,利用了30多年前的这块元碑,从而形成两面碑。这块碑后碑的发现,可以说是无锡道教碑刻的一个重大发现。章振华教授研究表明,道教传入无锡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中道教宫观以洞虚宫最悠远,始建于南朝萧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这块洞虚宫碑对于研究无锡的道教文化提...
· 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馆“碑后碑”又有新发现
新开放的无锡市碑刻陈列馆现存古碑刻近百通,向世人展示了无锡的碑刻历史和碑刻艺术。碑刻馆修复期间,有关这些碑刻的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日前有关两通“碑后碑”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去年5月,在翻修明伦堂时,在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的背面惊现道教元碑《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当时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报道中只提到该碑由杜本书写,何源镌刻。日前,专家翻阅相关史料查证,这个杜本竟是元代的一位理学大师、文学家和医学家。杜本(1276—1350),字伯原,江西清江人,人称清碧先生。《元史》将其列入《隐逸列传》中,是一位不愿入朝为官、隐居武夷山中的大学者。据称,杜本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无不通究,经史、诗文、声韵、书法莫不精工。那么杜本又是如何来到无锡写下这通碑刻呢?洞虚宫元碑立于元至正四年十月(1344年)。据史料记载,元顺帝至正三年,朝廷决定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中各选拔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丁蜀发现清代均釉名钵
一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均釉钵盂,日前在宜兴丁蜀镇蜀古村紫砂巨匠吴云根的传人、其重外孙女陈午敏家发现。这只均釉钵盂是由清代阳羡名陶葛明祥(1736-1811)制作,上世纪初,宜兴一代紫砂巨匠、七大紫砂老艺人之一的吴云根(1892-1969)将它作为制作紫砂茶壶时润半成品壶的容器。后由其重外孙女、工艺美术师陈午敏收藏。这只均釉钵盂高38厘米、口径36厘米、直径50厘米、底宽37厘米,底里有葛明祥款。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