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南长”恋古韵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南长”恋古韵,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的冬天也不例外,雨雪足得很。今年的冬天似乎更加变本加厉

  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的冬天也不例外,雨雪足得很。今年的冬天似乎更加变本加厉。从年前到年后,淅淅沥沥的雨雪就没停过,江南水乡也许就是这样的。这 让我在北方读书的好友更加想念老家,好多年没回过的无锡是否与他记忆中的一样?

   高楼大厦对他已经没有什么亲切感,“小桥流水人家”才是内心渴望重温的景象。他的老家在南下塘(也就是通过清名桥和南长街连通的古运河东岸),所以在这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我们相约在南禅寺牞一路漫步品味老家风韵。

漫步南长街

  从南禅寺出发,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南长街上。对于南长街,他说他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记忆中,儿时的他跟着大孩子在小巷玩耍,在古运河游泳,在路边看着好吃的却没钱买,回家吵着问父母要……虽然童年的时光早已逝去,但快乐的记忆却是永存的。好多 年没有回来了,现在这种感觉又涌上心头。

   南长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比较大的改建,可惜在我看来却并不成功,房子新了,但失去了韵味;道路宽了,但没了特色。单纯的推倒重建不是对历史的破坏 吗?

   真希望城市建设者快快意识到这点,像苏州一样,尽量尽力保护好祖辈留下的点点滴滴。不过,我们的城市还是有些古迹值得留恋的,建设者们的努力还是没有白 搭。所以说,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跨塘桥到清名桥这一段,仍具有当年南长街的特色。我对于南长街没有特别的感情,总觉得这里和我们的城市有点“格格不入”,恍如 隔世。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无锡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过去的江南小城,到现在的新兴大都市。走在中山路上,满眼是现代化的气息: 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人如潮,车如织。但在这里,时光似乎有点倒流,一切都回到了从前,就像是城市里的一片“桃花源”,在这里才能感受到昔日江南水乡的 气息。

   这里,旧时的街经过几次改造依然诱人,不宽的街面刚好容纳两辆车并行通过。两边还是参差不齐的低矮民房,朴素的民风一览无余。就算偶尔有一两栋二三层的 楼房夹杂其中,也是现代元素混合的结局,毕竟,时代总在变化着。

   从式样上来看,尽管它们造型简单,毫不起眼,但斑驳的墙面就是房子的年轮,城市的年轮,它们蕴涵着文化的积淀,历史的变迁。也许就是因为道路不够宽阔, 所以来往的机动车并不多,反而步行者和骑自行车的却不少。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太多现代的东西会破坏这里的气氛。天上下着小雨,在这样古旧的街上漫步,的确很有 意境,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油然而生。记得有一次去周庄游玩,正好也碰上下雨,四周雾气环绕,景物若隐若现,仿佛身在仙境之中,终身难忘。看来,就像我开篇讲的, 江南离不开水,水中的江南才最美。我和朋友相视而笑,这趟行程是值回票价了。

现代与过往交织

  站在桥上已久,终于迈开前行的步伐。有点湿滑的桥面让我们小心翼翼,又似乎依依不舍。

   走到桥的另一边,那种回到过去的感觉又强烈起来。弄堂纷纷交织在一起,每一条都又窄又长,不知到达何处。曾经我的童年时光也是在这样的里弄度过的,所以 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现在城里的弄堂早就“面目全非”,在原址上盖起了高楼大厦。也许这里道路交通不便,才成为没有被拆毁的理由吧。这里的建筑也是相当上年纪 的,有的还保留着晚清的风格。虽然下雨,但弄堂里还是很热闹,大概到了吃饭时间,很多人家都在门口生炉子准备做饭。一时间炊烟袅袅,饭香扑鼻。

   我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型超市,也没有管道液化汽,但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不需要和人攀比住房,没有过多物质的。

   我对朋友说了我的想法。他问我,如果现在再让你回来住在这样的地方行吗?我想了一下,摇摇头。也许这就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吧!
在伯渎桥堍,一间破旧老虎灶映入眼帘。朋友说,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帮父母过来泡水,多少钱一瓶不记得了,印象中很便宜。冬天的时候还到这里洗澡,比在家可 暖和多了。

   我们一起走进这间老虎灶,不大的店面里,一边散乱地堆放着生火用的木屑木片,完全是一种旧时的感觉(是现代那种新村里的新式老虎灶所没有的)。朋友记得 这里的老板是个外地男人,讲着一口听不太懂的话,不过现在我们却看见一个女的在烧火。上前攀谈才知道,原来的老板年事已高回盐城老家养老去了,现在是儿媳妇在料 理这家店。这家老虎灶已经开了有六七十年,虽然每天只能挣上十多块钱,但却与这里的老百姓有了感情。现在还有个内堂可供老年人冬天洗澡之用,很受欢迎。

   听说这附近还有个地方有摆渡船,老早就想去看看,这次更不能放过。江南水乡痈勖懿迹氤咄矗永炊际强康陌诙伞>墒钡奈尬煽谥诙啵窆逼谖尬? 城区有渡口50多个,仅古运河城区一段就有20多个,周围农村的渡口更是不计其数,只不过随着城市的建设,这些渡口和摆渡船都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朋友说, 这个渡口叫乌龙渡。据说这个渡口是当时为了解决附近的振艺丝厂女工上下班和培南小学学生上学困难而设,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一条不大的木制摆渡船在运河里轻轻摇 晃。看到现在坐船的人不是很多,我们上前和船工交谈起来。

   正在摇橹的船工叫陈巧男,他告诉我们:现在这条船有两个船工,每天轮班工作,乘客摆渡一次收取二角,一天也就二三十元,分摊下来并不多。陈巧男还说,现 在来乘这条船的,并不一定是要到对岸去上班、办事,年轻人路过,觉得好奇,也会乘个来回(我想,我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也有上了年纪的人,乘摆渡,为的是怀旧。

   我从小就生长在城里,对摆渡只有点依稀的印象,但我觉得这才是江南的特色。这也许就是江南的精华所在,失去了,就像丢了魂儿一样,变的和别的地方千篇一律,水乡 也就索然无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南泉古镇
南方泉又名南泉,翻开历史在唐代隶属于开化乡行政区划。古镇东部沃土原野与华庄为邻,西部群山拱翠直至湖岸,北与雪浪接界,南临浩渺太湖呈半岛状,秀灵的湖光山色,源远的文化历史,不失为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江南名镇。南方泉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丰厚,举不胜数,古镇的老街尤甚。街西主要古迹二处:一口黑石为壁、栏圈呈方形的古井名开化方泉,旧传晋代方士葛洪曾取古井泉水炼丹,古土取名南方泉缘于古井“方泉”两字,且地处无锡陆地最南端,故名南方泉镇。另一处为许神桥,明代邑人何汝健赶考途径见桥破旧,许愿中举后必重葺此桥,果中进士,且其儿子孙儿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街东原有明代“御史厅、兵部厅”建筑,因失火失修毁废;南泉中学校内原有110余年历史的“开化文社”学堂旧址,现仅存晚清秀才朱炳炎书的砖刻横额;街四周清代民居众多,保存较好的仍到处可见,而明代建筑仅留下断垣柱石了。南泉湖岸线长12公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湖边有座竹山,...
· 吴文化—古迹寻踪—横塘南望
横塘是个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古镇。她位于我们古城西南角,坐落在胥江、古运河和越来溪的会合处,史称“横塘古渡”。横塘首先是个诗镇。早在一千多年前,横塘就耸立在优美的诗林里。“未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盛唐诗人孟郊就曾醉倒在横塘的诗情画意之中。而后,宋代的诗人贺铸、范成大,明清的文征明、唐寅、吴宽……他们都为横塘留下了清新、秀丽的诗词:碧水青山、古渡亭桥、黄墙朱塔、春雨烟柳、秋月画船……这就是古老的、已经逝去的,却仍顽强地活在诗中的横塘!在描绘横塘的诗词中,最有名的当推北宋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浓郁的水乡田园风光里,倾注了诗人无限的希冀和爱。诗作一经传世,立即轰动文坛,成为宋词的典范。贺铸从此以“贺梅子”的雅号著称于世。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必学《青玉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词对于横塘的意义,绝不亚于《枫桥夜泊》之于寒山寺。那么为何寒山钟声至...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
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古街。记者昨天再次访问了江阴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老街,令人惊叹的是:历经风雨飘渺后,它们古韵犹存,古朴仍在。泾河边,古石板依旧坚硬。在江阴长泾镇流淌不息的泾河边,是起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的老街。老街旁泾河上有座石环大桥,当年因有了这座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成了集市和闹市,古街由此而生。沿河的老街上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生活宁静,不少居民在老房子内开了服装等店铺,然一个多小时内记者没有看见有人购物,但店主却仍然满意,她认为本来这仅是凑热闹,这里的物品也较便宜,三个发饰也只卖1.5元。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是地面上的长短不一的石板,一名老街居民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此,这些石板年代久远,没有被换过。在这长泾的老街上,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居,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子,为了保护这故居,长泾镇今...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