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饮茶苏州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饮茶苏州,在尝试过各种奇奇怪怪的饮料后,几乎无法不承认,最有滋味的还是茶。“茶”字最早

  在尝试过各种奇奇怪怪的饮料后,几乎无法不承认,最有滋味的还 是茶。“茶”字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尽管这以前很久已 有饮茶的记录了。它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 饮料。该书引《神农食经 》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一个人的独享,当然谈不上“悦志”。非常奇怪的是,我与茶的有 关记忆,都发生在苏州。大约是七八年前,我年近三十, 晓钟君也二十 五六了,两人虽然很少碰面,但谈起来却总有说不完的话,年纪和时代 的缘故,谈的总不免是青年人的惆怅与不满。不知怎的,一个星期天, 两人竟去了苏州,说是去买书,其实 大约既没钱,也没什么必须的书要 买。走着踱着,就到了盘门。那时盘门新经整修,大约开放不久。我们 早听说这个全国唯一的水陆两栖城门。但待上得城头,真正堪看的却也 没什么。两人便 坐着喝茶。记得那天起了风,还下了小雨。谈兴却是特 别的好,直到天色昏灰,火车将开,两人醉一般摇摇晃晃跑了下来。那 一次可能也没少过发奋图强的念头。时至今日,晓钟终于实现了他 的出 国梦,在阿拉巴马大学读博士也差不多一年了。再到盘门重聚的机会怕 是少了。

  前年又到苏州去过两次。八月的一次,算得上专门去喝茶。小力是 我童年的玩伴,常年在日本教日本人 学中国历史,难得回国参加会议。 暌别多年,相约到苏州看看另一位三十年前的小朋友。何延是我们的兄 ,幼年时以“拼命三郎”著称,常有些意外之举。谁料想现今却是行事 稳健的企业家。 老友相见,在参观他那甚大的厂房前,他开着车却把我 们先带到了沧浪亭内。他操着标准的吴侬软语,央求这里的茶馆晚些逐 客。三人嗑着瓜子,小力说他的导师指导读“十三经”,何总说他 常在 晚上捧些书来茶馆读。最该读书的我,只能说“羡慕羡慕”。

  当年十月,又一个周末。不知触了哪根神经,携了太太赶到天平山 去看红叶。天平山从不曾去过,红叶却是大名久闻。孰 料这枫叶不是入 秋便红的,望着满山青绿。妻和我打趣,“我们虽然没看到红叶,但分 明……”我们生于六十年代,是深受杨朔散文影响的一代,自然笑个不 止。妻从不喝茶,可那一天,她竟 破了例。我们在半山一间记不得名字 的茶馆里,喝喝继继,竟吃光了整整一热水瓶的开水。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 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 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义断不可少。”他还 说日本茶道的精髓即是“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 体会永久。”

  喝茶喝的是心情,回念心中留影,苏州饮茶若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苏州美食回味无穷
苏州是美食的天堂,苏州人讲究吃喝名不虚传。游客来到苏州,随处可见米行、酒坊、猪行、酱园、面馆;郡城内外卖菜鬻鱼者,糕团点心店,茶食糖果铺比比皆是,还有那游街串巷挑担叫卖声声入耳——糖粥、圆子、酒酿、馄饨、赤豆糊、豆腐花,惹得游客直流口水。近期苏州几条出名的“美食街”人气就更旺了,从观前太监弄、碧凤坊到凤凰街、嘉馀坊、学士街,一家家饭店酒店接踵“开张”,一道道菜肴名点创新“滋生”,把吴中文化精华融于“食”中。如果有机会来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不妨品尝一下这里的牢丁?/p>苏帮名菜松鼠桂鱼以桂鱼(又称鳜鱼、石桂鱼)加工制成,活杀后去脊骨,在鱼肉上剞成菱形状刀纹,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经熟猪油二次炸制,呈浑身金黄,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苏帮名菜中主角之一。碧螺虾仁以太湖流域活河虾...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