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三白”之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三白”之美,苏州船菜,以太湖水产为主料,经厨师用多种手艺精心烹饪,风味独特,古今闻名。每

   苏州船菜,以太湖水产为主料,经厨师用多种手艺精心烹饪,风味独特,古今闻名。每当有远客来,我即请至太湖水湄,飨以船菜,主客频频举箸,无不交口赞誉。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烹调得宜,便为美馔。苏州船菜,皆为湖中天然之珍,“本味”纯真,浓而不腻,淡而不薄,既柔嫩又滑爽,既鲜洁又清醇,食后清味,常在颊舌,一如吴侬软语,以其特有的方言个性,清清纯纯中而有丝丝柔情,婉婉约约中犹闻不绝余韵。

  在林林总总的船菜中,我尤钟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戏称之为太湖“三美”。确实,凡此湖中三珍,常常能激起我深厚的审美感受。有人说,美感肇始于味觉,信然。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就说过,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看,味觉的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最明显地表现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诸如直觉性、超功利性、个人爱好的差异性等等。依我的审美经验看,与友人或家人在太湖船家品味“三白”,常常能进入审美的双重境界。

  一为“直观感相”的视觉审美之境。

  名为太湖“三白”,就因三者外表皆为晶莹剔透的雪白之色而获此美称。吴地有关地方志早有记载:银鱼细长如玉簪,形圆而透明,“长不过三寸,色明莹如银”;白鱼体型扁长,通体细鳞,“四时皆有,唯五月中梅雨多则大上,色莹白如银”;白虾洁白透明,晶莹如玉,故又称“水晶虾”,“熟时色乃洁白”。太湖“三白”,不论生时熟时,看来皆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如银如玉,如雪如霜,天然之色,始终如一。有诗赞曰:“玉清腴洁如霜”,“玉”,即为体形较大而色白如玉的银鱼;又曰:“泼剌纤鲜时里白”,据说白鱼于入梅后十五日盛出,“衔尾而来”,故称“时里白”;还曰:“太湖白虾甲天下”,最是养蚕季节所出“蚕白虾”,更是虾中珍品。有美学家说:“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从视觉审美的角度看,“三白”皆给人以洁净无瑕的直觉印象和真朴无染的“直观感相”,烹制之后,端上桌来,一眼看上去便呈现出一种清腴本色之美。

  二为“以恬淡为味”的味觉审美之境。

  吴人爱食银鱼历史悠久,传说春秋时吴王也有此好,而西施却不识此珍,有诗曰:“西施不识吴王,却道银鱼是面条。”原来银鱼“细如丝,软如绵”,吴中人也有称为“条鱼”、“面条鱼”或“残鱼”的。西施赏其鲜美而据形名之,也不能说错。银鱼肉质细嫩肥腴,宜清炒,也可炒蛋、炒雪里蕻,以求清淡中略显厚味;还可用蛋清调和烧芙蓉银鱼汤,乍看似“浪里白条”,细啜则清鲜爽口;口重者,也可加鸡汤、火腿煨之,名为三鲜银鱼汤,纯味稍减仍不失其真。

  微鳞细骨的白鱼鲜嫩肥美,肉味纯正,宜清蒸而保其真味。一盘清蒸白鱼有雅名曰“太湖玉白鱼”,葱段如翠,姜丝金黄,银光晶莹从中透出,蒸气浮浮,见之生津,“触箸纷解,鲜美冠时”。也有人把活鲜白鱼以刀刮肉剁烂,加以调料拌搅作团,放沸水煮熟,并以冷水养之,临食氽鸡汤紫菜煮滚即起,做成鱼圆汤,鱼圆入口而化,清汤则清爽有余味。冬日白鱼还可敷以轻盐微腌,并加酒糟两日而成糟白鱼,清蒸而食,虽为腌品却有鲜洁气,别有风味。白鱼古来就传盛名,据《吴郡志》称,隋代即入贡洛阳,声震中原。有诗云:“风味分明湖海别,黄鱼哪及白鱼肥”;“特产犹夸‘时里白’,渔郎争网石湖中。”

  清代李渔说:虾为荤食之必需,犹甘草之于药也。然而虾族品种繁多,唯太湖白虾尤为壳薄肉嫩,细腻甘美,品味独佳。白虾宜轻盐水煮,水沸起镬,真至味也。还有一种醉白虾,以酒呛时,旋即下调料加盖略闷片刻。其时,白虾醉态十足,有不胜酒力鲜蹦活跳者,有一时贪饮烂醉如泥者,形形色色,妙趣横生。食之,柔滑鲜腴,确为食中极品。

  一般说来,“一白”一本色,“一白”一本味。考究真味自得,以防外设。但在苏帮菜的创新菜谱中,也有合“三白”为兼味,制成各色佳肴或点心,倒也别具一格。甚至“三白”之外,再加多种原料精心加工而成,如一只“翡翠玲珑白玉羹”,除太湖“三白”之外,又适当调以莼菜、塘鳢鱼、激浪鱼、荠菜、鸡中翅等,八味调和,仍然不失正宗治味之道,清淡中而有醇厚味。

  “三白”之味,皆为淡中之味。中国美食,审美境界各有不同:厚而有味,浓而有味,是一种境界;薄而有味,淡而有味,是另一种境界。《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恬淡之境也可以理解为人品与食品相统一的和谐之美。品尝“三白”,犹若读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假盐醯,至味自存,真可谓“清腴有穆如清风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看船郎
看船郎是太湖中五至七桅船的一个重要职位,其重要性仅次于船老大。生产队中看船郎的工分仅比船老大的10分低1分,由此可见看船郎在船上的地位了。看船郎的职责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东西南北风,渔船要航行到哪里捕鱼,看船郎要及时告诉船老大前方是否有沉船或暗礁,如何避让。没有接触过太湖渔船的人恐怕从未听说过看船郎三个字。1969年春节前几天,农村里农闲无事,只等过年。正巧下乡插队的我的邻居结束了一年的捕捞作业,趁年前要去一趟宜兴的丁山买缸再到浙江的长兴买柴。我闲来无事,对渔船和丁山、长兴又充满新奇,于是就跟他们一起上了船。起锚开船才知此次旅途的不易。当时的西北风浩浩荡荡,湖面上浊浪翻滚。从东山的蒋湾到宜兴的丁山正是顶风前行。当时的渔船没有人工或机械的动力。老实说,这艘五桅大船,若要靠人力也根本撑不动。可渔民们还是有办法,硬是扯起了风帆,顶着这么大的风,从太湖的东南角航行到湖的西北角。不过这全凭船老大的本...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银鱼
在酒席台上,一盘洁白细腻又鲜美的银鱼羹总是很抢手。那么人们为何如此喜爱太湖银鱼,它又是怎样来的?其间有个传说故事。话说在远古时代,无锡的西太湖边有个杨湾,素有九里十八湾之称。它南连三万六千顷太湖北接千亩桑田。这桑园主因他的头长得像猴头,且脸上长着四颗豌豆大的麻子,故人们送给他一个“四麻子”的绰号。由于四麻子为人奸刁,仗势欺人,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得没有哪一个姑娘肯嫁给他,所以他到三十多岁时还是光棍一个。在他家众多的桑农中要数李甲、金妹夫妇俩最忠厚老实,他们只有一个叫桑珠的独养女儿。桑珠长到十五六岁时就已亭亭玉立、容貌超群,采桑养蚕更是巧手一双,乡邻昵称她为桑姑娘。有天四麻子到桑田里游荡,突然他的贼眼看见了采桑叶的桑姑娘,不由垂涎三尺,决定要想办法娶她做老婆。他马上回了家,当夜就叫媒婆带着彩礼白银到桑珠家说媒,但遭一口回绝。媒婆告之,四麻子恼羞成怒。第二天一早就传话过去,不许李甲一家采桑!蚕儿...
· 吴文化—吴地风物—漫话太湖游船
在国内造船界享有盛誉的太湖游船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进步与文明。随着对外开放与人民生活提高,旅游业得到发展。更多、更好、更美的游船将会给秀丽的太湖增辉添彩。无锡太湖游船几经兴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独树一帜。清末民初,庆丰、振新、业勤、永泰等几家纱厂与丝厂为了招待外地客商,造了一些小游艇,收茧之季,作拖茧、解款之用;闲季则将游艇租给船员经营。太湖游船初具雏形。1915年后,随着梅园、蠡园、鼋头渚、小箕山等景点对外开放,游客骤增,船员借用工厂主的游船甚感不便,相继合伙集资建造了营业性质的游船,“新风翔”、“忆梅”、“宝祥”等十余艘船长为5米至13米的小型游船便是在当时投入经营的。当时老百姓称之为“汽油船”、“药水船”、“白相船”等,后称“汽艇”和游览船。后拖客驳,又称画舫和灯船,经营水上游览和船菜业务。抗战时期,这些游船与灯船几乎全部被国民党与日寇征用或烧毁,一片沉寂。抗战胜利后,船...
· 吴文化—吴地风物—檐下月白
去年仲秋过后,为求静心苦读,我租进一座旧宅二楼的小间。房间不大,一个人住正合适。临河开了一窗。因在郊外,河面很是敞亮,虽不及远眺,但能见到南边的桥,这让我很称心,可以真切地感受枕河人家的味道了。女房东是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端庄。先生爱惜她,只叫她在家,她亦不闲着,完了家事就俯在布绷上做绣工。家有一小女儿。小丫头生得极灵秀,又杂一点小孩儿的顽皮。夜里我看书到很晚。清早里起身开窗,恰见小丫头背着书包规规矩矩地往学校赶。春天的时候,山墙照壁下一溜儿金黄的迎春花开在道边,小丫头便手探着一路的金黄花往前去。太阳的光从河面上反投到花丛粉壁上,便添一层迷离的光影。“夕阳穿树补花红”,虽则时色稍嫌不合,但这样的情境形象恰是相切的。花开的季节,我骑单车从河沿照壁下往学校过去,逢着几个着蓝印布衫的老太太,吴语称好婆,挽着一篮子花,见你留意,便问:“阿要栀子花?”但不曾见到过故事中所讲的清秀的卖花姑娘,而“结...
· 吴文化—吴地风物—白荡菱歌唱新曲
白荡在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和枫桥镇交界处,沿湖为四明、运河、共和、大新、旺米五个村。白荡西接阳东河,南连白马涧,往东流入京杭大运河,是阳山地区水系的汇集处,312国道以西水面面积30.9公顷,水很深,为国家六级航道。因其湖面广阔,当地人俗呼大白荡。大白荡分为南北两处,以四明村青头浜为界,南面的叫南白荡,北面的称北白荡。北白荡中原有大小两个芦墩,大的在东面,靠近二渡河,约有6亩面积,地势较低,长芦苇、野茭白等水生植物,黄梅季节要淹没。小的在西面,靠近章宅前,约有4亩多面积。历史上的白荡面积比现在大。1976年南白荡被枫桥公社围湖造田围掉30多亩。大白荡名称的来历还有动人的故事。相传东晋道人支遁隐居阳山,号“白马道人”,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很有灵性。一天,白马沿着山涧一路吃草,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大湖边上,情不自禁跃入湖中,痛痛快快洗了一个澡。把水搅了个浑浑沌沌。第二年,这个大湖中开满了白花花的菱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