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弄堂里的别样风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弄堂里的别样风情,俗话说“北方的路,南方的河”,盛泽人的路是建造在水上的,是由船和橹铺出来的水

  俗话说“北方的路,南方的河”,盛泽人的路是建造在水上的,是由船和橹铺出来的水路,船声橹声出门之后渐渐远去,没走多远就是目的地了,所以盛泽人也从来不去太远的路,盛泽是一杆绿色的荷叶,盛泽的天地是水面上宽阔的绿色,天地之外就是水面下坚实的根了。

  盛泽最早的民间故事依旧是和刘伯温有关,传说是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四下勘察的刘伯温经过盛泽东白漾的时候,见到东白漾的四周连着五条河,这是通常所说的五龙取水之势,是出真龙天子的征兆,这一带风水非同一般,刘伯温就在湖北岸建造了一座寺庙,是压住龙头的意思,免得节外生枝地生出事来,和朱家争天下。

  这一个传说与锦溪的仿佛,其实江南好多古镇的从前旧事,也大多是这个意思,一来是这些地方的确人杰地灵,二来大家静下心来要拿他说些事情的时候,几乎是不太费力地就想到了刘伯温,这样江南古镇的非同小可刻划出来了,只是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却成了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的样子,这真是有点委屈。

  盛泽古镇比较著名的是弄堂和丝绸,流传在盛泽的一句俗语是这个地方总共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七十二条半”其实是个约数,较真一点算起来,清朝末年盛泽有名有姓的弄堂就有一百余条,这一些弄堂更像是树上的枝桠,将古镇分割成四通八达,而一个四通八达的古镇,也因为这一些枝桠,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了。

  “闾巷短长七十三,市井郑里又新参。门千户万凝无路,机杼声声入耳酣。”

  这一首写于八九十年前的《盛泽竹枝词》,后面还有一段附言,附言中说:“镇中公私大小弄共七十三条,长庆坊又新添茂林里,俗呼新开弄,邮政局在焉。”七十二条半或者七十三条之外的一条应该是长庆坊里新开设出来的茂林里,或者说茂林里是七十三条之外的年轻的新开弄。

  新开弄的主人公是清末民初的地方乡绅郑式如,最初的经历或许有点坎坷,从前感受到的生活也有太多的冷暖,而正是因为过早经历的波折,使郑式如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正因为这一些道理,使郑式如在江南古镇走出来了别样的人生。

  有关的书籍中记载道:“郑式如先生名慈谷,字二贻,式如是他的号。先生二岁丧父,少而好学,弱冠补诸生,及长,爱国爱民,急公好义。戊戌维新后,兴学劝商之风大盛,先生于光绪二十七年辟居宅,出私财,聘贤能,在自家大厅世渌堂创办了盛泽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两年后又参与创建盛湖公学。光绪三十二年先生与张庆镛等发起成立盛泽商会,任坐办。辛亥革命后,吴江光复,众推先生为盛泽司令部长,又被选举为省议员。先生二子咏春、桐荪皆高等学府教授,女佩宜为柳亚子夫人。”

  这一段与郑式如相关的简历中,没有提到新开弄的事情,盛泽人也不多说起茂林里,大家都称之为新开弄,这是对郑式如的一种纪念。

  东西走向的河流将古镇分成南北两截,北边的大街就是长庆街,长庆街上是窄窄的石板街,两边却排满了密密的店铺。这一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依照从前的习俗是出马灯的传统节日,大家借着这样的一个由头欢天喜地一番,天还没有完全擦黑,四乡八邻的乡亲们就早早吃好夜饭,前脚后脚地往长庆街上去了。

  夜色之中主要的节目就是看灯,让灯火通明来衬托古镇的心情灿烂,也许是乐极生悲吧,人山人海的长庆街上突然燃起了大火,大火先是从协康祥布店生出来的,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连篇累牍地一家一家烧开来,大家左冲右突地乱成一团。这时候家在长庆街上的郑式如出现了,依旧是按照有关书籍上的记载:“郑先生毅然开户接纳逃人,使许多人得以脱险。灾后,先生又主动让出自家宅基,辟为茂林里,从此繁华的长庆坊又多了一条宽敞的通道,大大方便了镇上的居民。茂林里前通大街,后接小巷,那宽宽的弹石路面在盛泽的弄堂家族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一方面郑式如的名字一直被大家记着,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茂林里或者新开弄在盛泽是一条比较独特的弄堂,因为盛泽是“丝绸之乡”,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所以盛泽弄堂的名字基本上是和绫罗绸缎有关,梭子弄、筘店弄、染坊弄庄面弄等等,他们应该是盛泽的本质和原来吧。

  先蚕祠门楼在盛泽镇东菱叶渡畔,这一座俗称“庄面”精美位居江南之首的建筑,与济东会馆内《重修济东会馆牌记》一起,是盛泽百余年丝绸沧桑的一个历程,也是盛泽“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一个见证。

  或者是花园脚下,或者是目澜洲,盛泽的风景是故事里的风景,盛泽的故事是风景里的故事。

  就是在盛泽,一些故事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枝繁叶茂的遍地风流,一些故事从外面走过来,走向别开生面的美仑美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水弄堂
运河的祭祀文化有一种颇为特殊的现象,即每个地区差不多都有自己专属的“神”,学者刘士林先生将它们命名为“地方经验”。按理说,这一带当年都是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但无锡人对此公好像不大热心,这一点和苏州、湖州等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地方经验中的偶像是泰伯———一位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在残存的建筑、日常生活和各种地方文献里,都能时常看到此人的名字。还有那个关于三让天下的美谈,据说皇位当初按规定是要传给他的,因为他是长子,而这人却想尽办法推托,让给了弟弟姬发,也即《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周武王,自己却跑到几千里外南方的一座山下躲起来了。这样的高风亮节,自然为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连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说了他不少好话,朱熹更是将他尊为有史以来人格精神最完美的人。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河流即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伯渎。以前只知道无锡有条百渎河,修建的历史很早,顾名思义,以为是汇聚周围沟渠,百川归一的意思,没想到...
· 吴文化—吴地习俗—子孙弄堂
弄堂,小巷也,北方人称为“胡同”,长长的,窄窄的,走人的通道。可您是否知道,在我们江南人家的房间里,也曾有过这样的小巷?那就是“子孙弄堂”。旧时安置家具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床的内侧不能紧靠墙壁,要留出一条一人宽的地方,这便是子孙弄堂了。究其因,一是因为老式房屋隔湿性能差,保持距离可避免大床受潮,二是那时江南家居使用马桶,给这不雅之物留个隐身之处,保持室内整洁,不失为一条上策。虽然我们从未见过小孩投胎时是从这个“弄堂”里跑过来的,但只要细想一下,人类的生殖与排泄系统原本就属同一部位,把这安置马桶之处称为“子孙弄堂”也就顺理成章了。新人成婚,除了红蛋喜糖,一对马桶是少不了的,因为与子孙有关,马桶又雅称为“子孙桶”。行嫁妆时,两只子孙桶须由专人用扁担挑着,走在队伍最后压阵,很是显眼。重要的是,桶里装有花生、枣子和喜蛋。蛋者,鸡“子”也,枣子花生,也有来历:早得贵子,搭“花”着生,别尽生男孩或女孩,...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话里的“老”字
无锡话里有不少冠以“老”字的词汇。由“老”字组成的名词,有些颇富无锡特色,指称人的如:“老倌”(丈夫)、“老小”(儿女或孩子)、“老实头”(老实人)、“老好人”(脾气随和、厚道之人),“老骨头”(老年人)、“老甩头”(男女间素有暧昧关系者)、“老相好”(男女间素有亲密关系者)、“老搭挡”(长期协作、关系密切者)。指称物的如:“老虫”(老鼠)、“老虎灶”、“老虎钳”、“老古董”、“老酒”、“老虎天窗”(凸出于斜屋面上用以采光通风之窗)、“老皇历”。无锡话中不少“老”字组成的词汇有的是尊称,如:“老伯伯”、“老爷爷”、“老亲娘”、“老娘舅”、“老阿叔”、“老阿姨”。有的在一定环境下变作昵称,如:老夫妻互称老伴为“老老头”、“老太婆”。有的表示诙谐,如当你对付他人或处理事务无可奈何、一筹莫展时会叹声:“碰着‘老先生’了”;有的表示讳饰,如人死后所着之衣叫“老衣”;有的表示厌恶,如“老面皮”、“老...
·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的由来
江南地区的乡镇,一般都在镇上较为偏僻处设有固定的“陆”,农民们在那里进行仔猪交易活动,因而称为“猪陆”。猪陆多为十天一期,各镇(特别是毗邻的镇)“陆”的日期不在同一天,一般以农历每旬逢三、有的逢四、有的逢五为“陆”,这一天称为“陆上”,固定不变,互相错开,便于交流。“猪陆”一般都为仔猪交易买卖,也可将牛、羊、农具等拿到陆上交易。猪陆上都设有公证人员,负责交易事宜。成交后由卖方支付佣金。“陆”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以“日中为市”,进行物物交换,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日期和地点,余缺难以调剂,而且交换时又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可供参考,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出现。汉朝初年,有两位著名的政治家陆贾和陈平,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明令规定各个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为集市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唱价评议,买卖双方自行决定,拍板成交。后来,随着货币的流通,不再物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