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弄堂里的别样风情
俗话说“北方的路,南方的河”,盛泽人的路是建造在水上的,是由船和橹铺出来的水路,船声橹声出门之后渐渐远去,没走多远就是目的地了,所以盛泽人也从来不去太远的路,盛泽是一杆绿色的荷叶,盛泽的天地是水面上宽阔的绿色,天地之外就是水面下坚实的根了。
盛泽最早的民间故事依旧是和刘伯温有关,传说是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四下勘察的刘伯温经过盛泽东白漾的时候,见到东白漾的四周连着五条河,这是通常所说的五龙取水之势,是出真龙天子的征兆,这一带风水非同一般,刘伯温就在湖北岸建造了一座寺庙,是压住龙头的意思,免得节外生枝地生出事来,和朱家争天下。
这一个传说与锦溪的仿佛,其实江南好多古镇的从前旧事,也大多是这个意思,一来是这些地方的确人杰地灵,二来大家静下心来要拿他说些事情的时候,几乎是不太费力地就想到了刘伯温,这样江南古镇的非同小可刻划出来了,只是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却成了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的样子,这真是有点委屈。
盛泽古镇比较著名的是弄堂和丝绸,流传在盛泽的一句俗语是这个地方总共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七十二条半”其实是个约数,较真一点算起来,清朝末年盛泽有名有姓的弄堂就有一百余条,这一些弄堂更像是树上的枝桠,将古镇分割成四通八达,而一个四通八达的古镇,也因为这一些枝桠,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了。
“闾巷短长七十三,市井郑里又新参。门千户万凝无路,机杼声声入耳酣。”
这一首写于八九十年前的《盛泽竹枝词》,后面还有一段附言,附言中说:“镇中公私大小弄共七十三条,长庆坊又新添茂林里,俗呼新开弄,邮政局在焉。”七十二条半或者七十三条之外的一条应该是长庆坊里新开设出来的茂林里,或者说茂林里是七十三条之外的年轻的新开弄。
新开弄的主人公是清末民初的地方乡绅郑式如,最初的经历或许有点坎坷,从前感受到的生活也有太多的冷暖,而正是因为过早经历的波折,使郑式如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正因为这一些道理,使郑式如在江南古镇走出来了别样的人生。
有关的书籍中记载道:“郑式如先生名慈谷,字二贻,式如是他的号。先生二岁丧父,少而好学,弱冠补诸生,及长,爱国爱民,急公好义。戊戌维新后,兴学劝商之风大盛,先生于光绪二十七年辟居宅,出私财,聘贤能,在自家大厅世渌堂创办了盛泽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两年后又参与创建盛湖公学。光绪三十二年先生与张庆镛等发起成立盛泽商会,任坐办。辛亥革命后,吴江光复,众推先生为盛泽司令部长,又被选举为省议员。先生二子咏春、桐荪皆高等学府教授,女佩宜为柳亚子夫人。”
这一段与郑式如相关的简历中,没有提到新开弄的事情,盛泽人也不多说起茂林里,大家都称之为新开弄,这是对郑式如的一种纪念。
东西走向的河流将古镇分成南北两截,北边的大街就是长庆街,长庆街上是窄窄的石板街,两边却排满了密密的店铺。这一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依照从前的习俗是出马灯的传统节日,大家借着这样的一个由头欢天喜地一番,天还没有完全擦黑,四乡八邻的乡亲们就早早吃好夜饭,前脚后脚地往长庆街上去了。
夜色之中主要的节目就是看灯,让灯火通明来衬托古镇的心情灿烂,也许是乐极生悲吧,人山人海的长庆街上突然燃起了大火,大火先是从协康祥布店生出来的,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连篇累牍地一家一家烧开来,大家左冲右突地乱成一团。这时候家在长庆街上的郑式如出现了,依旧是按照有关书籍上的记载:“郑先生毅然开户接纳逃人,使许多人得以脱险。灾后,先生又主动让出自家宅基,辟为茂林里,从此繁华的长庆坊又多了一条宽敞的通道,大大方便了镇上的居民。茂林里前通大街,后接小巷,那宽宽的弹石路面在盛泽的弄堂家族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一方面郑式如的名字一直被大家记着,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茂林里或者新开弄在盛泽是一条比较独特的弄堂,因为盛泽是“丝绸之乡”,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所以盛泽弄堂的名字基本上是和绫罗绸缎有关,梭子弄、筘店弄、染坊弄庄面弄等等,他们应该是盛泽的本质和原来吧。
先蚕祠门楼在盛泽镇东菱叶渡畔,这一座俗称“庄面”精美位居江南之首的建筑,与济东会馆内《重修济东会馆牌记》一起,是盛泽百余年丝绸沧桑的一个历程,也是盛泽“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一个见证。
或者是花园脚下,或者是目澜洲,盛泽的风景是故事里的风景,盛泽的故事是风景里的故事。
就是在盛泽,一些故事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枝繁叶茂的遍地风流,一些故事从外面走过来,走向别开生面的美仑美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