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小街小巷的裁缝店
五十多年前,苏州的街巷内,几乎随处可以看到一家一家的裁缝店。他们大都是租赁旧式大户人家的“墙门间”,作为店铺的。
那些大户人家,在过去的年月里,虽则曾经显赫一时,大墙门、砖雕门楼,宽畅的厅堂、雅致的花园……然而到了民国年代,也是风光不再了。由于子孙式微,那些陈旧高厅华屋,也如“尘满面,鬓如霜”的老人了。于是子孙们为了贴补生活,把家里的一些房屋,似“另拆碗碟”一样分租给人家,当然,也包括“墙门间”在内。但是有一些家道好的人家,却也很愿意出“墙门间”给裁缝师傅,因为有着两大好处,一是等于有人代你“看门”,出出进进的人,都要在裁缝师傅的眼皮底下“过堂”,小偷就不敢闯进去了。二是做衣服因为“人面熟情”可能优惠一些。固此有些房东干脆连租金也免了。于是老裁缝传到小裁缝,小裁缝传到更小裁缝,世代相替,与房东痛痒相关,宛似一家人了。
一般情况,一个裁缝店,除了店主与他的妻子外,还收一两个学徒,要是生意兴旺,还可以添雇一两位伙计,加起来就有五六个人了,再加上来做衣裳的与街头邻居们来闲聊,所以“墙门间”里,每天都是热闹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可算是“人气很旺”了。
其实,墙门间里顶多只能架起两块“作台板”和几条长凳而已。但我们苏帮裁缝,都是手里一针一线做出来的真功夫,他们看不起用洋机(缝纫机)踏制的沪帮(念“洪”)裁缝,认为他们没有真功夫。我小时候,也喜欢在裁缝铺内转悠,看他们嘴里一边哼着无锡滩簧(锡剧)一边在做着小姐旗袍上的“盘香纽扣”,美得很,真是一种绝活。
苏州那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裁缝店呢?很简单,我们当时每个人所穿的衣服,都出自他们的手底―――短衫裤子,夹袄夹裤,棉袄棉裤,长袍马褂、旗袍裙子……穿西装是极个别的少数人,所以应该说,我就是在他们所缝制的衣服里长大的。
小时候,每天早晨,总看到裁缝店里的学徒,在街头的晨风里“生熨斗”,那是一只木柄的,装着一只大匙似的铁斗,斗里放着炭条,然后引火烧炭,并用嘴一口气、一口气地吹着助燃,于是一缕一缕的白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我也就在这袅袅的白烟里,挟着书包,走街穿巷到学校去了。
建国以后,长衫旗袍都被打倒了,接着是蓝色的、灰色的解放装,占领了天下。改朝换代,苏州当年随处可见的裁缝店,真像《铁熨斗》里的袅袅缕缕的白烟,消失在“时间”的天空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