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黄公涧观水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黄公涧观水,山不在高,有水则活。惠山水脉文身,山泉、溪水、瀑布、涧流,到处灵水充盈。这灵

  山不在高,有水则活。惠山水脉文身,山泉、溪水、瀑布、涧流,到处灵水充盈。这灵水润泽着山色,激活着山势,使山色翠绰,山势大气。山东麓的黄公涧雨季里涧水喧闹,直飞下泻,银帘垂挂,使不高、不陡、不险的惠山陡显雄峻;平日里涧水清清,不紧不慢,款款而流,使密林、深谷、壁岩更显幽静妙趣。诚然,黄公涧的银帘飞泻无法与众多峻山雄瀑相媲美,但它的水流蜿蜒细长,穿林过石,汨汨成声,用激情动活着山景。它用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匍匐在山体上,倾吐着山峦之爱,让灵水秀山共同凸现出江南特有的纤细秀媚,这都是令我倾慕之处,引我到惠山必到黄公涧之因。

   记得孩提时,每到大雨过后,便常听大人们讲:“快到黄公涧看水去!”从那时起在我脑海里就刻进了黄公涧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似乎惠山有那多么的景点,都不及它富有魅力。那时尚小,自然无法慕名去目睹黄公涧的水是多么美妙。到求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到惠山,我心中惦念着黄公涧,便一人离队探寻它,去观瀑赏水,了却多年的心愿。虽说还没到梅雨季节,看不到大人们所说的水急势涌,玉珠飞泻,轰鸣震耳的壮观场景,但游人不绝,一股清水从头茅峰附近顺涧缓流而下,一路潺潺有声,奏出美妙乐章,足以令我神醉。我忘情地在涧边嬉水寻乐,寻找唐代韩愈所描绘的“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的情趣,以致流连忘返。要不是小伙伴们前来寻找唤回,我真不知要到何时才会离去。

   长大后,我到黄公涧观水,觉得越看越有趣意。在这四周树木参天,壁石巨立,一片静谧之中,一股清水似长长的银练,垂挂在山涧中,时隐时现在草木里,不知疲倦地舞动着生命,用亘古不变的吟唱,注释着清朝诗人姜宸英在《支泉》诗中的深远意境:“涧水石中行,水从何处生,涓涓流不尽,汨汨细成声。”

   在这“石上云翻千峡雨”,“草木藏春别有天”的景象里,我仿佛在历史的通道中,被涧水带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看见楚国令尹黄歇在涧边放马饮水。这位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春申君,也被这涧水所诱引,闲暇时策马前来观瀑,欣赏起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涧水,跌落在岩石上溅出无数水珠的壮丽景象。明正德年南京礼部尚书邵宝,观瀑后余兴未尽,便在涧中流一块略显长方形的天然巨石上镌擘窠楷书“卧云”两字,隐誉这里是观水、戏水最佳位置。清代王士祯见这里涧道陡,群石多,涧水穿流而下,势涌声嚷,水声盈耳,便诗兴骤起,留下了“冰雪倒悬三峡水,风烟遥接五湖滨”的千古绝唱。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都纷至沓来,观瀑、吟诗、作画,一下把黄公涧这个山中小涧筑在人文厚蕴的高处,彰显出惠山一处佳绝景观的独有风光。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我站在石畔涧旁的三角亭里,望着矗立在山腰里的“春申涧”石坊,足边的水声如从历史深处涌来,正在用浑厚的重音,告知一群群游人,今日的涧水飞瀑更有山趣,观水更有情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水弄堂
运河的祭祀文化有一种颇为特殊的现象,即每个地区差不多都有自己专属的“神”,学者刘士林先生将它们命名为“地方经验”。按理说,这一带当年都是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但无锡人对此公好像不大热心,这一点和苏州、湖州等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地方经验中的偶像是泰伯———一位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在残存的建筑、日常生活和各种地方文献里,都能时常看到此人的名字。还有那个关于三让天下的美谈,据说皇位当初按规定是要传给他的,因为他是长子,而这人却想尽办法推托,让给了弟弟姬发,也即《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周武王,自己却跑到几千里外南方的一座山下躲起来了。这样的高风亮节,自然为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连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说了他不少好话,朱熹更是将他尊为有史以来人格精神最完美的人。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河流即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伯渎。以前只知道无锡有条百渎河,修建的历史很早,顾名思义,以为是汇聚周围沟渠,百川归一的意思,没想到...
· 吴文化—吴地风物—闲话水蜜桃
水蜜桃是无锡的特产,其果实色泽艳白,皮薄易撕,味甜香浓,柔软如水,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熟透了的水蜜桃,只需在果实内插入一根吸管,用嘴一吮吸,则蜜汁源源入口,如饮醇露。水蜜桃不仅口感甚佳,而且营养丰富,在无锡农村流传着一些关于水蜜桃的老话,很能说明问题。如“桃树脚下活仙人,李树脚下拖死人”、“桃饱杏伤人”等等,也就是说,吃桃子可以敞开肚皮吃,吃李和杏则要适可而止。过去,人们对营养学还缺乏研究,老话的形成来源于长期实践的总结。要是联想起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的神话,以及老寿星童颜鹤发、手托仙桃、笑容可掬的模样,似乎使吃桃有益、健康能延年益寿的说法,更有了历史的佐证。但要真正解开水蜜桃之谜,还得依赖于科学的研究。据测定,每百克桃肉中,含糖类10.7克、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营养极为丰富。更重要的是,水蜜桃的果肉属软溶质,其特点是水分多,果胶含量极低,所含的...
· 吴文化—吴地风物—清水面筋
无锡的油面筋可是出了名的,不仅佐饭、做菜、烧汤均可,民间还有个习俗,就是逢到节日合家团聚时,饭桌上总要有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生活美满。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来源于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尾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每逢节日集会之时,无锡城的老太太们便会来此念佛坐夜,有时因为要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是不一般,不仅会翻名堂,而且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更是不少。因为来来往往的香客太多,烧饭师太为了省事,每次都要浸满满一小缸生麸。偏偏有回约定来庵堂念佛坐...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水天堂”茶赋
十全街南,有高楼迎面耸立;带城桥畔,布茶座醒目列阵。名曰“茶文化”;额云“水天堂”。天堂水兮水天堂。天堂水好,好水天堂。君不闻:震泽底定,江南自古为泽国;河巷并行,姑苏从来是水城。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沿街民居少,茶旗都临风。门外巍然,令人刮目相看;门内灿然,逢客笑脸相迎。今有水天堂,何不常登临。天堂水美,环境优美而赏心悦目;好水天堂,陈设雅好而风情宜人。潺潺流水,进屋一弯碧波;低低小桥,出水数尾锦鳞。天官坊、碧凤坊,二楼引人入胜;学士街、吉庆街,三楼更上一层。看点缀着:老井、棋台、骆驼担;见装饰着:案几、砖雕、石库门。装扮样式兮老茶馆;展示内涵兮新茶人。有银耳、玉米、茶叶蛋,新旧交汇;西芹、泡菜、香辣肉,南北兼容。荤的素的中的洋的,营养俱全;甜的咸的酸的辣的,五味调成。梅花、海棠,却为糕点俗称;芙蓉、怡红、都是雅座嘉名。干果茶点,任君随意挑选;书画屏条,由我称心赏评。茶则红茶、花茶、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