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数学家华蘅芳
吴文化—人物春秋—数学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出生于无锡荡口一个官僚家庭。他在祖父及父亲教育下,自幼攻读经
华蘅芳,字若汀,出生于无锡荡口一个官僚家庭。他在祖父及父亲教育下,自幼攻读经书时文,国学很有基础,为他日后从事著作和翻译外文有极大的帮助。华蘅芳不喜欢八股文,一次偶然机会得到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很感兴趣,他的父亲又给他买了许多古代数学书籍,从此他一头栽进数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蘅芳能文善算,同治初年,江南创设机器制造局,他参与其事,出力尤多。继而开设翻译馆,他担任翻译委员,致力于数学等科的翻译,成书12种,总计160余卷。
华蘅芳不谙外语,然而与外国友人玛高温合作却译出了像《地学浅释》这些极有价值的外文书籍,可见其刻苦钻研、顽强工作的精神。
华蘅芳著作甚丰,其中有《行素轩算稿》、《算草丛存》等。算术本是繁难之学,而他却能概括以简易;理本艰难,而他却写之以浅显之词,故深受当时学者的欢迎。
华蘅芳一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无锡钱桥人徐寿的关系,徐寿比他长15岁,两人成了忘年交。咸丰十一年,华蘅芳和徐寿受曾国藩推荐入其幕府。同治元年,两人一同进入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从事机动船的研制,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第一批工作母机、第一批兵舰和近代枪炮火药,在这些工作中,他的贡献很大。
华蘅芳还应家乡无锡实学堂(今连元街小学)聘请担任总教习,此外他先后主讲上海格致书院、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从教廿余年,为国家造就了不少人才。
1902年华蘅芳逝世,终年69岁。因他平生喜爱数学,临终时曾嘱咐家人将圆周率数刻于他的墓碑上,由此可见他对数学研究的执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华察其人其事
华察生于弘治10年(1497),字子潜,号鸿山,无锡人。他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官,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所以尊称他为“华太师”。华察年幼时聪明好学,年少时熟读“四书五经”,12岁时,他的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嘉靖五年(1526)考中进士,后来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里办事,因为有政绩,很快地升为户部主事。不久,调到兵部,任兵部郎中,已成为朝廷高级官员了。嘉靖十二年(1533),华察任翰林院修撰,负责修史、著作等事。任职期间,曾经参与编写《宝训实录》。嘉靖十八年(1539),皇帝下诏书,命华察出使朝鲜,并赐他一品衔和副使的职务。华察开头只是在户部担任最低一级官职的庶吉士,后来官运亨通,连连升官,受到一部分官吏的嫉妒,在朝鲜仅一个多月,就被罢官回国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严嵩作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华察性耿直,不肯趋炎附势,这样,就得罪了奸相严嵩,被降职外放。不久,他毅然辞官回乡了。华察回到无锡后,...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一代“壶圣”德艺流芳
朱可心,一代“壶圣”,在中国制陶史上熠熠生辉。近日适逢可心百年诞辰,陶都宜兴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一批朱可心的弟子们为已故老人家出了一本精致的专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该书日前在上海举行签名售书活动,购书者排队成龙,其场面热烈感人。朱可心于清朝末年出生在陶都宜兴蜀山,读过7年书后,就跟着师傅学艺。满师后,他做了一只仿宫廷“鱼化龙”壶,云纹活脱,水波荡漾,经同业工会评比打分,竟比当时的紫砂名人作品还高出5分。人们惊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是个紫砂天才。1932年春天,一只高2.5尺的紫砂“云龙鼎”在朱可心的手中诞生,它底部是层层浪花,一条飞龙腾云驾雾缭绕周身,一颗紫砂珠球覆为顶盖。国家将这只艺术作品送到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夺得了“特级优奖”。他又做了一只“竹节鼎”,金石家潘稚亮为之刻上“万年宝鼎”四字。在上海豫园展出时,被“”宋庆龄一眼看中,花巨资将此鼎买下。朱可...
· 吴文化—人物春秋—蠡园名人陈梅芳
陈梅芳是无锡著名风景点渔庄———蠡园的西半部的创建人,也是无锡市第六中学前身,原“私立无锡扬名初级中学”的董事长。在无锡“世墩上”(即今蠡园镇范围)是位历史名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商界也颇有名气,号称“呢绒大王”。陈梅芳又名陈萼仙,陈萼,出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无锡西门外青祁乡小陈巷,即今蠡园镇陈庄村(原东红村)小陈巷。他幼时家境贫穷,十几岁时带了一个铺盖卷,拎了一只小皮箱去上海学生意。在上海闯荡了几年以后,青年陈梅芳变得有眼光,有魄力。他在上海河南中路摆起了呢绒摊经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英国商人在轮船上运来一批骆驼绒,原拟卖给永安公司,因等了多日未遇永安公司老板,他又急于回国,经人介绍,找到陈梅芳和另外几个摊主,议定将这批呢绒分别赊卖给他们,过些时日再来收款。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骆驼绒是属于新兴产品,中、上层阶级的男男女女都以能穿毛料袍子或西服为气派。他们的货色成了抢手货,...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使节第一人华察
在无锡历史上,最早出使国外的,要数明代的华察了。这是嘉靖十八年(1539),要比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使英、法、意、比的薛福成早351年。华察当年出使的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嘉靖皇帝有8个儿子,在他即位后的十八年二月初一,册封次子朱载壑为太子。为向属国宣谕,皇帝命翰林院侍读华察为使节,赐一品服;副使为薛廷宠(字萃轩)。他俩带着大批丝绸和珍宝,作为朝廷恩赐之物,浩浩荡荡过了鸭绿江。朝鲜国王带领皇子和一批文武官员,在边境迎接。当天,华察就写了一首《渡鸭绿江》诗:春来三月送浮槎,日落潮平两岸沙。天地本来分异域,风尘此去愧皇华。波翻鸭绿初经雨,柳带鹅黄未看花。四海车书今一统,东藩文物自商家。朝鲜的大臣苏世让,是朝鲜第一才子,善于诗词文辞。当时的朝鲜盛行汉文,也崇尚我国的格律诗词,所以,华察和苏世让等一路唱和。最为惊人的,是华察和朝鲜国王对答联语。国王出了一句上联:“皂荚倒挂千锭墨。”他不加思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