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吴士康诗人兴会更无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吴士康诗人兴会更无前,从小在太湖镇长大的浦学坤是一位至情至性艺术气质很浓的诗人,具有异常旺盛的创造

   从小在太湖镇长大的浦学坤是一位至情至性艺术气质很浓的诗人,具有异常旺盛的创造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诗集《太湖魂》以来,接连出版诗集《海眼》等,近来又向人们展示新诗集《绿叶情结》。读完全集,在当代物欲喧嚣和消费泡沫泛起,对浦学坤诗人能“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守望着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笔者对其深表敬意。

  浦学坤的诗源于生活,都是有感而发,动情而作。诗人写《老屋的童话》,写《少年人生》,写故乡、人生,写《青春岁月》,写《绿叶情结》,远走欧陆,近走浙皖,仰写名人,俯描众生,从古到今,独特发现现之笔端,多彩生活呈于纸上。“缪斯的眼睛/……却点亮了诗心。”《光明的尾巴》“生命就是燃烧/……最壮美是闪烁在风里的舞姿。”《烛光》诗,来源于生活。正如他的诗话说:“你也许不熟悉我,但可以从我的诗中找到我的人影。”是的,诗必须与人民共鸣才有生命力,诗必须是时代的回声才有震撼力。

  浦学坤把写诗与生活、与事业联系在一起,诗集中融汇着诗人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诗人“在时空的隧道里/寻找千百年不朽的意念”,“洞穿了沉默的石头/我们却变成了会说话的石头。”《登上天安门》、《祖国,生命的根》、《一位芝麻官的遗言》、《百年圆梦》、《马克思故居》等诗,单从他的诗题可一瞥窥之。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是沉重的,的诗句从诗人的热血中溢出,喷泄出道义力量和人格力量,演绎着诗人的个体内涵和心路历程。

  诗的语言应该是“盐”,精炼、浓缩、有张力,让人去领悟体会。笔者特别欣赏《一行寓言诗》、《十二生肖世风录》、《四季惊叹调》、《来自宇宙的哲思》及《都市人物速写》(五十首)。这些诗都很短,有的仅是一句。你看:“大扫荡正在向成熟者逼近。”《秋》“会生蛋/还要会宣传。”《公鸡的说教》“欲当‘千里马’/莫忘给伯乐拍马”《午马》“用智力与胆略同命运交量/合法的赌博仍无法把握”《股民》……睿智、幽默,感情和智慧互为渗透,读这些绝妙的锦言佳句,不由得击节称绝。

  浦学坤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变,手法多样。他不满足用一种调子歌唱,他总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作多方面的探索。

  诗集中第五辑《坐在水上》及第六辑《黑眼睛蓝眼睛》写得摇曳多姿,别具风情,可圈可点诗篇不少。诗人将自己的人生和历史的认知体察,心灵的探求思索,以其优美富有灵性的方式锤炼成诗,让人去领会感悟。

  《绿叶情思》是本有分量的诗集。浦学坤写诗数十年,如今已是秋熟时节,他的心境更纯净,对世事的省察更为洞明透彻,与时俱进的诗艺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诗集反映诗人在艺术创作上探索轨迹,收藏了诗人昔日的果实,又展示了新嫩的枝条。古人有诗道:“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我们相信“把写诗与生活、与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浦学坤诗人不会辜负时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人兴会更无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吴荣康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思绪万千。吴老荣康走了,走得突然,出人意料。记得吴老生前一周,我到府上拜谒,求他为《太湖美·中国书画展》提供作品。他躺在躺椅上,精神尚好,说:“征稿启事早已看到,就等你来取了。”他关照儿子拿出一张《太湖锦鳞》图参展。吴荣康先生号吴山,又名敖生,年轻时师承江南名画师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时,又得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亲授,因为和徐悲鸿同乡,特别受到大师宠爱。吴老是个不善交游的本分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任教时,和国画大师钱松岩同事,私交甚笃,画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老教学之余,挥笔不辍。他取浙派水墨苍劲、雄健挺拔之骨,兼用清新淡雅、秀颀飘逸之风,又吸收西洋画空间和光色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精研花鸟,所绘花卉翎毛,笔致工秀,落墨流畅,形神兼备。尤擅长画鲤鱼,画鲤鱼有70多年历史,他把鲤鱼养在缸中,日日...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惠山读书多贤士
惠山幽秀清旷,山中胜景惠山寺、忍草庵、石门等处,远离尘嚣,是历代书生读书首选之地。自商朝至清朝,文献记述读书惠山的昔贤有几十位。最早的是1500多年前南朝司徒右长史湛挺,隐居读书惠山,创历山草堂。唐代,涔阳人李骘,慕惠山石泉之名,流寓无锡,居惠山寺三年苦读左氏春秋、屈骚、庄周、韩非等,后来李骘官至御史中丞,还留下不少惠山诗作。唐代李绅15岁从梅里入惠山饱读诗书,至少读了十年。由于家境贫困,他在惠山寺找来佛经,以背面作文稿,受到个别寺僧欺侮,但也得到铿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元和六年(806),李绅中了进士,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他读书惠山时深知民间疾苦,写下著名的《悯农》诗,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惠山旧有李相读书堂古迹,据元邑志记载:“李相读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是山,堂即绅读书之所”。至明代,堂湮没,邑人...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
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他少时家境很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