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

   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遗忘了。那就是刘继增(1843-1905年),字梁渔、长高,号石香,又称寄沤。平生不以科举为念,穷毕生心力钻研学问,晚年更是杜门不出,搜罗金石,考订古籍,乐此不疲。著有《寄沤文钞》、《寄沤诗钞》、《寄沤词钞》、《惠山竹枝词》和《忍草庵志》等著作,编著参订有《南唐二主词笺》、《泰伯梅里志》等,而他又精通书法丹青,故俞曲园又有“诗书画三绝”的评语。因为刘继增晚年居留沪滨,身后著作散佚严重,因此今天后人已经难窥全豹了。但仅就所能见到的遗存,也已经称得上丰富。

   刘继增的书法我见过不少,行书瘦劲秀媚,很得李北海的神髓。严毓芬在《寄沤文钞˙序》中记述:“余少时读书城东钱氏之漱芳书屋,日莫课罢,偶从朋好至酒楼,见横额一颜曰:‘酲红’,字绝秀劲,末署寄沤二字。余不知谁何,询同座者,曰:此吾乡宿儒刘先生石香也。”刘继增三十一岁时适逢老师杨芝田八十寿庆,受命在老师的小照上题跋,当时与吴大徵齐名的书法家常熟杨沂孙看到后赞叹有加,竟写信要求刘继增惠赐书画,他们从此开始了笔札投赠。《寄沤诗钞》中有《为杨咏春观察沂孙画菜》诗,记录的就是这段笔墨因缘。关于刘继增的绘画,我见得少,但他师从杨芝田多年,功底当然可观。光绪四年,河南山西一带水灾,刘继增和老师一起发起成立锡山书画社,他曾作松鹰大帧助赈。《寄沤诗钞》收录多首题画诗,对自己的绘画多次涉及。刘继增的诗词大都收录在诗钞和词钞中,格调清新,自然生发,并无常见的竭蹶生涩毛病,尤为难得的是没有清人诗词常见的头巾气,境界高出时辈多矣。刘继增与常熟诗友俞钟颖、俞钟诒交好,时有唱和往返。当时在常熟酬唱的还有诗人陈有庚,刘继增字梁渔、陈氏字昆渔、俞钟诒字尚渔,因此有“三渔”的美称。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前夕,游幕天津的刘继增先期南下,秋天就到了常熟来访诗友,并见到了俞氏的舅舅,其时正被责令闭门思过的文坛宗主翁同和。俞钟诒记述:“闰中秋日,苍茫风雨。与君笠屐谒吾舅松禅先生。先生极器重之,遂为禅渔联唱发端之始焉。”
当日拜谒翁同和后,俞钟诒就作诗纪念,翁同和读后就写下《无锡刘石香继增调卿好友也,庚子闰中秋冒雨过访,调卿有诗,因次其韵》两首,对刘继增很为推崇:“九龙祠下我频游,第二泉边辄滞留。此去累臣同屈贾,敢将余子比曹刘?空山风雨三椽屋,满地江湖一叶舟。莫咏转篷攀桂句,天涯何处是中秋!”“今雨还同旧雨来,愁颜暂逐笑颜开……自有性情敦古谊,岂因诗画掩奇才!挹青小楼才容膝,却作元龙百尺猜。"”翁同和在诗中作注脚道:“石香,江南名士。通达古今,兼工诗画。”可以看出,诗人们的这次拜访曾给了翁氏坟堂里深陷孤寂恐惧的翁同和最后一丝欢乐,而他对刘继增的器重也显得那么由衷。他以一个饱经风霜和洞达世情的老人的眼力,看透了这个江南名士所具有的绝非仅仅是能诗能画的雕虫末技,他还有未曾发挥的“奇才”。刘继增得到翁同和的诗后也依韵唱和了两首,对于前辈的嘉许,他自然是心存感激的,并表达了请益讨教的心志:“欲傍层楼事宏景,西山猿鹤莫相猜。”对于翁同和第一首诗中流露出的苍凉悲怆,刘继增将诗境一转:“最是后凋松柏好,满天落叶不知秋。”也可以看出他凌厉的才气与豁达胸襟。

   自古往今,多少才人未尽其才!刘继增到底是没有机会再显示他的才能。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就是连他的诗画技艺也要全忘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
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他少时家境很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交...
· 吴文化—人物春秋—灵秀江南多状元
自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年(1904)其间258年内,共产生进士科状元114名,如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名,共118名状元。其中江苏籍的有5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3%。这些江苏状元,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吴地,其中吴县牗包括当时的长洲县牘有状元17名、常熟6名、武进5名、无锡3名……共46名。为何江南吴地能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产生这么多的状元?这要追溯到清初开科取士的缘由。顺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占南京。明福王政权虽然覆灭,但江南人民反抗夷族的斗争并没有停息。清统治者为稳定江南的局势,在采取武力的同时,又利用“开科”取士来笼络人心。这年秋,清世祖采纳大臣范文程建议,沿用明王朝科举取士制度,正式颁诏,举行科举考试。一些曾声言不与清廷合作的书生,挡不住科举的,纷纷屈节,报名应试。当时,江南经济比较富饶繁荣,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清世祖便选江南吴地作为“突破口”,于顺治四年、九年先...
· 吴文化—文化行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
在清末民初无锡的学者当中,刘继增(1843-1905年,号石香,又称寄沤)是很了不起的一位。他是纯粹的学人。刘继增非但精通经史,对子集两部也广有涉猎。虽然声名不彰,但终归不会被历史遗忘。刘继增从青年时期就好学不辍,太平军攻占无锡时,他奉母避居乡间。尽管生活动荡和贫苦,可只要见到书籍他就兴致盎然。据《寄沤日记补》记载:“见市上旧书露积于地,如岗如阜,问其值,按斤称之,若卖菜然,然鲜有过问者。检视皆佳本,惟倒乱不全。余饭后无事,每蹭其旁整理之,得完善者若干,爱不忍释,以钱十千购之。”晚年他在《寄沤书巢记》中自道:“刘子好读书,家贫不能具购,致有与昵者辄借读之,读已即还,还而复借。此出彼入,所居室卷轴杂沓,往往客至不能相周旋。”(《寄沤文钞卷二》)其实他并不仅仅反复借书,还花了极大的工夫抄书。嵇璜之孙嵇文辅曾作诗描写刘继增:“平生杜俗缘,知己惟文字。赏奇与析疑,逸兴兼幽致……葆性守乃真,高翔避其...
· 吴文化—人物春秋—直声亮节的孙继皋
孙继皋(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无锡双河尖人。明隆庆元年(1567),18岁时中了秀才。万历元年(1573),24岁的孙继皋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二月,孙继皋去北京参加会试,后得中殿试第一。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开始崩溃。朝廷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向参加殿试的人策问治国的对策,殿试的题目为“问典学立政之要”,孙继皋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他在试卷中这样答道:“以典学之本,在于纯心之道,而立政之要,在于任人之道。典学立政,相辅相成。学以基政,政以显学。纯心以为学,而任人之本即存;任人以立政,辅学之资有赖”。孙继皋引经据典,议论恢宏,条理清晰地把典学与立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接着,他又强调:“人主端其本以为学,而后可以立天下之治厚;审其要以出政,而后可以弘天下之治仕”。当时,明神宗继位才两年,因此,孙继皋在对策中又强调了人主继位之初,典政立学尤其...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