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湘正义录初编之序(四)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5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湘正义录初编之序(四),关于湖南人的性格描述甚多。《史记》谓湖南人十分慓悍,《隋书》说其“劲悍决烈”

  关于湖南人的性格描述甚多。《史记》谓湖南人十分慓悍,《隋书》说其“劲悍决烈”。而湖南地方志描述湖南人性格的特征,也几乎一致。诸如“劲直任气”(《长沙府志》,《古今图书集成》),“人性劲悍”(《宁乡县志》,同上),“人性悍直”(《岳州府志》,同上),“民好斗讼”(《平江县志》,同上),“率多劲悍”(《湘阴县志》,同上),“其俗慓悍”(《茶陵县志》,同上),“其民尤尚气力”(《衡山县志》,同上),“其俗好勇”(《宝庆府志》,同上),“好武少文”(《新化县志》,同上),“任性刚直”(《安化县志》),“赋性刁悍”(《郴州志》,同上),“刚劲勇悍”(《常宁县志》,同上),“劲悍尚讼”(《安仁县志》,同上),“悍直梗朴”(《慈利县志》,同上),“好勇尚俭”(《新宁县志》,同上)……种种描述,不一而足,大多围绕着强悍的性格而言。而事实上,这种对夸张慓悍的“话语”隐藏着一种潜置的语境,也就是它属“中央”与“历史”的“边缘”。

  湖南人自古好巫鬼淫祀,某些“边缘”地区至今仍风行巫傩文化,由此而来,其民性格中有一种类似古希腊“酒神”文化的精神因子。《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刘宝楠注:“孔曰:南人,南国之人也。”《九歌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注曰:“《汉书》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志》曰:荆州尤重祠祀。屈原制《九歌》,盖由此也。”《皇朝文鉴》卷一二八龚鼎臣《述医》:“巴楚之地,俗信巫鬼。”深受巫鬼傩腊之风熏陶的民众,好饮酒和食疏麻(类似今天的毒品大麻,《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王逸注:“疏麻,神麻也。”《神农本草经》:“麻贲,……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野蛮”而疯狂,慓悍而纵欲。而在屈原《九歌·国殇》一诗描写的“勇猛刚强”的战士形象,其有“不可凌”的不屈精神,是湖南人尚武不怕死精神的极好写照。

  在今天,端午起源纪念屈原已成“常识”,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游走在“野蛮”与“文明”之间古代民间端午龙舟竞渡。龙舟竞渡靠勇力与团结取胜,有助于培育慓悍的民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县(市)以上的竞渡点,有506个,其中湖南多达89个,远在其他省份之上。因龙舟竞渡过程中往往引发争斗,甚至殴击至杀人成狱,最终被“中央”宣判为“非文明”,屡遭禁止,几乎差点被赶出“历史”。唐代诗人元稹元和九年(814)春途径岳阳观看到龙舟竞渡之后写下《舟竞》诗,说“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建标明取舍,胜负生死求”,认为有伤“王化”的“野蛮”淫俗应该禁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载,宋太祖先后三次禁止竞渡,如乾德元年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竞渡。宋、明、清三代,政府禁止竞渡甚严,但民间仍在“边缘”地区举办龙舟竞渡。可以说,民间龙舟竞渡与团结、慓悍的民风的形成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过去”民间未能进入“历史”的非文明风俗,因为其属“边缘”而被遗忘,我们既不能找到文字记载,也更无法设想、复制“过去”,这就给我们的湖湘文化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民间田野考察或许能挽回一些遗憾,(三湘都市报“寻找心灵家园的珍藏”即是这么一种努力。勿庸讳言,肖欣记者的思考对我有启发。),但仍然与“过去”(非“历史”)太遥远和陌生,多是“文明”对于“落后”或“野蛮”的一种“他者”的眼光。

  当我们再来全面审视“湖湘文化”的时候,研究者应该更大关注“历史”之外的“野蛮”。纵观整个“过去”,“历史”与“非历史”一个互补的构成,它们之间的张力之处,正是湖湘文化精神传统的体现处!万里先生说:“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从广义来看,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④万里先生又指出“湖湘文化”并非“荆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早就其他地域文化独立并存⑤。正是如此,刘范弟先生则认为湖南慓悍的民风可追溯到蚩尤、三苗,他们慓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影响了湖湘文化⑥。在“正义”的黄帝之“中央”看来,蚩尤等是“轴心”。蚩尤为捍卫多元“历史”,对一元“中央”的做了不懈的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湘正义录初编之序(五)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德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关于湖湘文化精神传统,钱基博的地理决定论及谭其骧等学者的血缘杂种论的说法,都已遭学者质疑,很难成立。我们只能说,山川地理对地域民族性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因为“历史”以人为重心,人对于“具体”有其一定超越性。杨毓麟在《新湖南》中鼓吹湖南人有“特别独立之根性”,说:“至于直接船山之精神者,尤莫如谭嗣同,无所依傍,浩然独往,不知宇宙之圻埒,何论世...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湘军与晚清湖湘文化(五)
三、湘军人物把晚清湖湘文化推向新的阶段,还表现在它开创了湖南人文荟萃的局面,成为晚清以来湖南人才崛起的契机。由于各种原因,在古代社会,湖南能跻身史传的人物极为罕见。而湘军出现,湖南人才辈出,冠居全国之首。还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渐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注: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注: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初探》。)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湘军人物官至督抚者达27人,可见湘军所造成的湖湘人文之盛。可以说,在湘军之前,所谓湖湘文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区域的学术文化现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谈湖湘文化优秀传统(二)
再次,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紧密结合构建和谐湖南,不断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精华的时代内涵。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顺应世界潮流,强化湖湘文化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它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就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湖湘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在全省倡导形成促发展、谋发展的文化氛围,把热爱祖国与发展湖南经济、建设家乡有机统一起来。在构建和谐湖南、谋求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弘扬湖湘文化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转换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强文化实力转变。二是要挖掘和利用湖湘文化资源,扩大湖湘文化的当代影响。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资源。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求和重学的传统浓厚,科教...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的四极四水四王
湖南的四极东极——郴州市桂东县黄连坪西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河姑婆山北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湖南的四水湘江——湖南第一大河,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龙门界,自永州市东安县进入湖南,流经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和岳阳市,于岳阳市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长856公里,在湖南省境内流域面积9.47万平方公里。沅江——湖南第二大河,源于贵州都匀云雾山,自洪江市进入湖南,流经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德市,于常德市德山注入洞庭湖,全长1033公里,在湖南省境内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公里。资水——湖南第三大河,源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流经邵阳市、娄底市、益阳市、岳阳市,自岳阳市湘阴县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澧水——湖南第四大河,源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杉木界,流经张家界市、常德市,自常德市津市市小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湘学派三大师思想摘要(四)
张载是不多讲理这个概念的,王夫之也讲理这个概念。王夫之认为:“理、气一也”(《周易外传·系辞下》),理、气为一物;而且,“有气斯有理”(《礼记章句》卷31),“理只在气上见,……凡气皆有理在”(《读四书大全说》卷5,《论语·子罕篇》),“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同上书卷10,《孟子·告子上》)从这些话中可以认定王夫之是气在理先的。“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序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天地之产,皆精微茂美之气所成,人取精以养生,莫非天也。气之所自盛,诚之所自凝,理之所自给,推其所自来,皆天地精微茂美之化,其酝酿变化,初不丧其至善之用,释氏斥之为鼓粥饭气,道家斥之为后天之阴,悍而愚矣!”(《思问录内篇》)气的变化引起理的变化,由于气是王夫之哲学中组成宇宙以及人类等的物质,所以它的变化便引起体有它决定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这也就是说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王夫之的这个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