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二)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0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二),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

  吴道行 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为学主张经世致用,表现了一定的事功思想。首编《崇祯岳麓志》。明末张献忠攻克长沙,痛感明廷将亡,逃往岳麓山中,而死。培养了著名学生王夫之。

  郭金台 1609-1676,字幼隗,湘潭人。明末清初任山长。其时农民起义频繁,遂归隐衡山,著书立说。

  刘自廷 字嵋若,攸县人。顺治九年(1652)聘为山长。著有《长沙府志》、《攸县志》。

  王祚隆 字卜子,又字一峰,常宁人。顺治十四年(1657)任山长,任期7年。

  蔡上宽 攸县人。康熙初聘为山长。

  车万育 1632-1705,字与山,号鹤田,义号敏州,邵阳人。进士。约于康熙七年(1668)或康熙二十年(1681)任山长。生性耿直,学问赅博,深得民众爱戴。是书法家、诗人。著有《声律启蒙》,影响甚远。另著有《萤照堂明代书法石刻》10卷,《历代君臣交警录》100卷,《集唐诗》16卷等。

  郭金门 字黄瞻,长沙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山长。

  李中素 字子鹄,湖北麻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山长。该年书院得到了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还得到了十三经和二十-史等16种书籍,巩固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地位。

  刘大抚 字中敬,浏阳人。约康熙二十九年(1690)左右任山长。

  刘琪 字竹偶,茶陵人。康熙中期任山长。

  陈佑祉 字以介,号惮庵,宁乡人。康熙中后期任山长。

  陈际鼎 字武子,号立崖,湖北黄冈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善化训导兼山长。成绩卓著,在学者中有较高威望,离任时,时人立《去思碑》以记其事。碑文说: “盖不朽之业,半在名山,如公者拓落一毡,其道化所洽,能令人慕而从,从而服,服而思。”

  廖俨 字次仪,宁乡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聘为山长。性格仁厚,敏慧豪爽,慷慨布施,教导严谨,深受诸生爱戴。曾有督学使者考察其学行,廖氏乃讲《中庸· 天命》一章,词约义赅,督学使者叹曰:“名下果无虚也!”又每每将其薪俸分赠给困窘的学牛,以解决腹肚之饥。著作有《警亭文稿》、《息六轩诗草》等。

  李文炤 1627-1735,字元朗,号恒斋,长沙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山长。潜心朱张学,学术成就高,时人称为继王夫之之后,在学术方面最有造诣的大家。教学上,他有一整套的教育方法,续订学规,编订讲义,因材施教,成绩卓著,从游者众多。著作有《学庸讲义》、《恒斋文集》等。

  易宗涒 1682-1771,字公申,号实庵,湘乡人。雍正二年(1724)始任山长,曾作《岳麓书院记》,年过90岁仍卷不释手。易氏博览群书,学有大成,著作甚多。主要有《五经辨疑》、《四书译注》、《实政录》、《性理精义》等。

  吴尧山 雍正年间任山长。重视培养人才。

  李天柱 字石峰,长沙人。雍正十一年(1733)始,两任山长。主教期间,注意保护岳麓山的文物古迹,兴办文教。

  曹耀珩 1674-1740,字鸣佩,号畅庵,益阳人。乾隆二年(1737)聘山长。博通经史,治教有方,从学者众,成名者也多。还是古文学家,著有《听涛园文集》四卷。又尚作《百泉轩》诗,洋洋近百句,是歌颂书院的史诗性篇章。

  黄明懿 字秉直,广西临桂人。乾隆五年(1740)聘为山长。主教期间,乾隆皇帝亲赐“道南正脉”额。又协助蒋溥重修书院,自大成殿至楼堂斋舍,装修一新,为岳麓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房逢年 湖北嘉鱼人。进士。乾隆十年(1745)主教岳麓书院。其功绩有二:一是解决春汛期间学生读书的渡江问题,每年春天将学生安排到城南书院上课,秋天返回岳麓;二是修订书院章程,制订学规,以法治院。

  王文清 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两任山长,享年91岁。手定《岳麓书院学规》。治学严谨,门下有成就的学生多达400余人。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还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成就甚大,与王夫之、王运、王先谦四人并称湖南“四王”。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四)
徐棻1811-1896,字芸渠,望城人。进士。光绪二年(1876)任山长,二十二年(1896)卒于任上。在位时,功勋卓著,倍受清廷嘉奖,两赴鹿鸣宴,并加恩赏给二品顶戴。晚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岳麓、城南两书院主讲达25年,学子遍及三湘四水,著名弟子数以百计。卒后曾有120余名生徒联名为其刻石立碑,以颂扬他的功绩。主要著作有《鹿鸣雅咏》等。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进士。江苏学政。光绪二十年(1894)任院长,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学堂止,系最后一任山长。学术成就甚大,人称巨儒,著书满室,学子无数。湖南“四王”之一。一生博览群书,潜心经学,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有《诗三家义集疏》、《汉书补注》、《受虚堂文集》、《后汉书集解》、《十朝东华录》等多种。曾邀揽文人,设局刻书,编校刊印古籍和历史文献,曾汇刻了《皇清经解续编》。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三)
刘暐泽乾隆十三年(1748)左右任山长。周焘字迪循,茶陵人。进士。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任山长。赞成科举考试,勉励士子刻苦求学。湖南名土多出其门下。著有《爱莲堂集》等。旷敏本1699-1782,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进士。在翰林院为官,后因病告归,潜心著述,人称岣嵝先生。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山长,任职时间大约4年,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旷氏学术成就大,精通经史子集,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著作有《周易启蒙》、《南岳志》等。欧阳正焕字尧章,一字瑶冈,号慕耕,一号竹淦,衡山人。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聘为山长。是较有成就的山长之一,曾建自卑亭。又书“整齐严肃”四字,有诗示诸生。刘元燮1701-1768,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山长。博学多才。善长吟咏。著有《寒香草堂诗集》等。万年茂1718-1808,字少怀,号南泉,湖北黄冈人。进...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一)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式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孙胄约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任山长。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张栻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岳麓书院长沙的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即岳麓山的顶峰——云麓峰)。岳麓山的风景,以山腰的清枫峡最为吸引人。这里,古木参天,碧涧婉蜒,风光迷人,令人留连忘返。春天,枫林吐翠,诸鸟百啭;夏日,枫林一片葱茏,凉风习习(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来说,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深秋,枫叶由青变红,远远看去,深涧峡谷仿佛燃起一团团烈火;寒冬,赏雪寻梅,别是一番风趣。岳麓山的风光,以秋枫红叶最负盛名,可与北京香山媲美。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不少佳作名句。清代乾隆年间,在清枫峡畔建立了红叶亭。清代诗人袁枚路过长沙游览岳麓山,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较之原名含蓄而别致得多。200多年来,爱晚亭历经沧桑,建国以后,经几次修缮,现焕然一新。此亭由四根红色圆柱支撑,亭外挺立四根花岗岩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亭角高翘,如羽翼舒展;亭檐下窗棂玲玲...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一座庭院的力量(二)
“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从此,一个“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文明盛景让这个庭院四海扬名。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交流,此时的书院早已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而上升到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大舞台。被后世尊为宋明理学开山祖师的周敦颐用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将中国的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爱莲说》当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成为之后许多文人处身立世的坐标。“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庭院的背后,我们还看到:清瘦的王船山在微弱的灯光下沉重著述,胸中涌动着“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激情;忧国忧民的魏源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却最终愤而辞归;“中兴将相”南征北伐、兴办洋务,始终以儒家纲常伦理长埋心中。不仅如此,从唐才常的推崇实学、谭嗣同的《仁学》精神,无一不闪烁着湖湘文化的光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