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饮食风俗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8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饮食风俗,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

  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品,不,则便以陋啬笑之。”

  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

  长沙称鱼肉为大荤,禽蛋鳅虾为小荤,豆腐蔬菜为索,俗称小菜。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炒)鸡蛋之类就算不错。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等。“嘉庆时,长沙人宴客用四冰盘两碗,已称极腆,惟婚嫁则用十碗蛏干席。道光甲申乙酉间改海参席。戊子己丑间,加四小碗,果菜十二盘,……后更改用鱼翅席……咸丰朝,更有用燕窝席者。”当然,海参,鱼翅,燕窝席,只有达官贵人方可问津。广大农村摆簇席,以十碗蛏干席为常。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长期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任。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烹调菜看待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豉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腕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再倒人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表、祛湿抗寒之功能。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鱼、卤蛋、做霉豆腐等。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葛头、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脯成盐菜,则带甜味;若不放盐而让其发酵起酸,取出晒干,再与枫树叶等一起蒸熟,则芳香扑鼻,晒干后可长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形,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花样翻新。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桔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称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积极、棕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

  长沙饮料自古丰富,农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来了,用锡壶盛酒在火中加热,慢慢品尝。富裕人家还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到1949年,城区有井干余,著名的有白沙井、南沙井、鸳鸯井等。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沩山还有吃擂茶的习惯。东部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即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相传古有一妪,常恶心呕吐,小腹冷痛,久治不愈。一日,她无意中喝下泡有茴香的茶水,顿觉异香扑鼻,渐成嗜好,多年顽疾竟不治而愈了。邻里得知,竟相效仿,遂有喝茴香茶之习。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节日大观
纵观汉民族岁时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一是源于农事和农事祭祀;二是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三是受宗教节日的影响。3个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融合成了民俗节日。按节日性质分类,可分为单一性节日和综合性节日两大类。单一性节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为某种农事活动为目的而存在的节日。综合性节日就是本节所要讲述的活动丰富、规模大、范围广,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喜庆节日或祭把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长沙人过完“年”后,从年头到年尾月月有这样的节日,真是过不完的节。现历数如下:中和节。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民间称龙头节,俗语龙抬头。相传三皇五帝皆于此日举行盛大仪式,御驾亲耕,皇娘送饭,文武百官耕作。于是老百姓是日惯用龙来称呼各种事物,如称面条为龙须面,食饼叫龙鳞饼。……后来又称此日为土地生日,人们常用猪头祭土地庙,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土地庙前许猪头”。花朝节。相传唐代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即百花生...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饮食风俗
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品,不,则便以陋啬笑之。”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长沙称鱼肉为大荤,禽蛋鳅虾为小荤,豆腐蔬菜为索,俗称小菜。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出味的长沙话(一)
湘音缭绕、楚语,长沙方言,韵味十足。你是长沙人,自然深会其意,如醉如痴;你不是长沙人,只要略通湘语,也会浸润其中,被其圆通、蕴藉、泼辣、幽默所感动,留下深刻的、永不磨灭的印象。长沙有特色的街谈巷语多得很,但时过境迁,慢慢消失的也不在少数,真是太可惜了。有感于此,笔者撰此系列短文,希望我们能一道去寻访,去了解,去欣赏,去记录,去采撷这地方语言森林中的片片绿叶、朵朵红花,让那份温馨的感觉永留我们心间。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谈长沙方言,当然要玩点新意思,这个歇后语你在长沙听过没有。□词汇: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释义:(与所设想的事物)相距很远、差得很远。打啵,亲吻;桥,长沙话称算盘上的档位叫“桥”,所谓“隔一桥”,即指两个数不在同一个档位上,如个位数上的“5”和十位数“46”的“4”就隔一桥,故引申出相隔很远的意思。□例句:他到单位上来,还连冇好久,就想当科长,那只怕是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咧...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出味的长沙话(二)
而长沙目前用得很多的“呷”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吸呷也”,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解释,古书上“呷”字只作为一个记音的符号,构成“翕呷(衣服张展开)”、“呀呷(波浪一浪盖过一浪的样子)”、“喤呷(声音嘈杂)”三个双音词,构成双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所以“呷”字不能单独使用,其读音为“xia阳平”。老长沙人,平常讲话交谈,“吃饭”的“吃”,读“qia入声”,这是白读音(平常讲话时的读音);而如果是课堂上用长沙话朗读,“吃饭”的“吃”则要读“qi入声”,这是文读音(读书或正式场合下的读音)。比如:长沙传统花鼓戏《南庄收租》有“你们有谷的人家,五荒六月有谷搬仓,唉,可怜我们种田的,镰刀上了壁,作田的没饭吃,哪里有谷熬酒”,剧中所用的熟语“禾镰子上壁,冒得饭吃”,就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以“吃”的文读音(读书等正式场合的读音)与“壁(bi入声)”押韵,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第二种读法,是以“吃”的...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城名是因何而来
长沙,是国务院最近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千到一万年),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五里牌、荣湾镇、黄家洲、大托铺、烟筒冲等地都曾发掘过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磨光石斧、菱形石箭骸、硬印纹陶片等。战国时期,长沙成为楚南重镇,三湘首邑。泰灭楚后,于公元前二二一年设置长沙郡。从此,长沙一直为历代郡、国、州、路、府治所及省会所在地。长沙城名因何而来?历来说法纷纭,这里简要概述二三,供读者参阅。一日因长沙星得名。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据以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诊宿,根据古天文学的星宿定位,轸宿位于荆州上空。轸宿旁边有个附属于它的小星,名叫长沙星。因此,历史上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长沙是因长沙星得名的。如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明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