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三)
1965年唐楠屏调离中南矿冶学院以后,正值史无前例的“”,整个国家和所有的学校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遭到空前的浩劫。但是,由于中南矿冶学院从事的科学研究是国防军工所需新材料的研制,受到国家的保护,政府派解放军值班保卫。因此,即使在1967年全国大串连和1968年师生下乡接受再教育期间,也没有停止,科技经费支出仍保一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自1958年以来,学校选留了一批青年教师,大都处在“而立”之年。他们受到陈新民、唐楠屏两位院长办学理念的熏陶,又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大都憋着一股劲,很多人在解放军的保卫下“躲起来”,搜集资料进行科研前的准备。他们坚信施展才华的一天一定会到来。1971年,“两个估计”一出笼,广大师生就纷纷抵制。1972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周总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学校恢复和加强了全院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了领导、各系和教研室配备了一名副主任专管科研,一度处于停顿状态的地质、选矿、有色冶金研究室也恢复和健全起来,各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相应的科技小组。排除各种干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任务也不断增加。特别值得庆贺的是,此时期完善了一个找矿理论——地洼学说和一门课程——冶金物理化学;培养了一个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粉末冶金;孕育着12项国家级成果和5名两院院士。12项国家级成果是:浮选剂结构理论;相图计算;振动出矿技术;双频道幅频仪;碳还原——高温烧结法;液压凿岩平行机构;钨——钼——银——镍粉末冶金触头;单辊驱动理论及技术;三叉戟飞机磨擦片;高温高真空自润滑轴承材料;分支串流工艺;金刚石地质岩心钻探技术等。5名两院院士是:王淀佐、何继善、古德生、钟掘、金展鹏。
“”结束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组成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的科学研究开展得怎样?就科学研究来说,最能体现研究水平的是国家级奖励、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79-2000年期间,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共获国家级奖7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7项,发明奖19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3项。由此可见,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开展科学研究的态势非常好。这些成果在国内不仅处于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甚至是领先的。例如,原中南工业大学就拥有3个国际上称谓的“长沙学派”。第一个就是陈国达院士于1956年创立与板块学说齐名的地洼学说。这一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大事之一,美国博物馆有地洼学说的专门介绍。第二个就是王淀佐院士领衔的现代矿物加工科学研究群体,它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王淀佐于1990年2月被选为美国工程院外藉院士就是这种影响的回报。第三个就是金展鹏院士发明的“三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法”——金氏相图测定法及其相图理论以及他领导的相图计算和材料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俄国莫斯科大学等相关学术群体齐名。原湖南医科大学早在1984年就由夏家辉教授牵头筹建“医学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7年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论证,1989年拔款建设,1991年验收合格,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就标志着原湖南医科大学在这一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夏家辉院士的领导下取得多项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克隆神经性耳聋疾病基因”获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克隆”获首届(1998年)长江学者成就一等奖,“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基因和遗传疾病家系的收集”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原长沙铁道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出了个与陈景润齐名的候振挺。候振挺教授在“马尔可夫过程与受控马氏链研究”方面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候振挺教授提出的“Q过程唯一性准则”被国内外数学界誉为“候氏定理”,1978年,该成果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逊奖,他的“马尔可夫过程的唯一性构造与性质”获1982年自然科学奖。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邹捷中的《P-函数振荡问题》研究成果获 1986年戴维逊奖。1999年8月主办“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国际概率论泰斗邓肯,数学大师渡边信三等一批知名数学家前来参加。
在这期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原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熏陶下,一个工科院校涌现了与伦理学界著名学者罗国杰齐名的曾??新。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伦理界流行的“北有罗国杰,南有曾??新”。曾??新创立的“中南牌”伦理学,把传统的伦理学向纵深推进了一步,其理论体系由四大板块组成:
一是“人性论”。曾??新提出了“人性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原因或‘第二土壤’”的著名论断。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传统的伦理学强调道德产生于经济生活之中,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是产生道德的客观基础;曾??新另辟,研究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认为人性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原因或“第二土壤”。这就为伦理学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道德心理学”。曾??新在我国伦理学界,最早致力于道德心理学的专题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道德心理学体系,建起了道德大厦的心理基地。这座道德大厦的心理基地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思维”、“道德意志”、“道德移情”、“道德模仿”、“道德判断”、“道德推论”、“道德接受”的心理模式。
三是“伦理社会学”。曾??新提出了“道德感染”、“道德知觉”、“道德迁移”、“时年道德”和“场合道德”诸多概念,构筑起道德实施的社会操作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