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精神:惟楚有材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9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精神:惟楚有材,“湖南不是东西”。外人在湖南乍听这话,不免一愣。别急,那不过是湖南人的自

  “湖南不是东西”。

  外人在湖南乍听这话,不免一愣。别急,那不过是湖南人的自我解嘲。

  虽然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一大批元勋、先烈都是湖南人,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湖南这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非东非西不在扶持之列

  湖南不属于可以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省市。好不容易盼到中央政府要大力开发“西部”了,位于中南部的湖南又不在扶持之列。

  既非东也非西的湖南,背负的是“九州粮仓”重任。

  十余年前,湖南一度要改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被当时某个中央领导人训了一顿,只能继续种粮。

  但是,6500多万湖南人可没泄气。

  1986年,三名不到30岁的材料工程师决定走出湖南一家国有军工厂,搞自己的作坊。那家小作坊后来变成今天长沙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重工业领域的私营企业,所产的建筑工程重型设备不仅占据市场的大份额,而且几乎是供不应求。

  1988年,湖南一对不过20余岁的兄弟,办起了锅炉厂和热工研究所,开发出中国第一台无压热水锅炉,又于1992年,开发中国第一台直接燃烧天然气作冷暖两用的中央空调主机。他们就是现在长沙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虽然是从零做起,而且都是私营企业,但是,短短几年,“远大”和“三一”已是湖南的第二、第三利税大户。

  “远大”创始人之一、一再强调“独创”精神的张跃,不屑那种靠引进国外技术来制造成品的普遍做法。他说,靠别人的技术,做得再好也不过是“赝品”。

  “远大”强调要“迎头赶上”,不是“从后面追赶”。

  “三一”也有相似的特点。员工1600人,仅研究院一个部门就占去了500余人,产品技术屡创新高。

  有日本记者问“三一”总经理向文波,公司产品的“国产化”比例是否低了?向文波答得干脆:“我们现在已经不提‘国产化’,只问什么是好东西。”

  “三一”从全世界采购最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占产品70%比重。“远大”的这比例更高,达90%。尽管如此,“远大”的产品售价比日本同类产品还高20%至40%,用户依然不掉头而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三一”和“远大”不但不是冲击,反还会使生产成本再降下去。

  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电力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进行七个天然气空调试点项目,首开的五个标,“远大”已得其三。

  从商之前,张跃是个画家。他用的业务总经理马敢,则是在大学里教科技哲学的教师。书生从商的能耐和自信,让人不禁想起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湖南人曾国藩是文官,却神奇地自己养兵带兵,消灭了太平天国,让清朝多活了半个多世纪。全中国,就湖南专出懂得带兵打仗的文官。

  别人谈起太平天国的好汉,湖南人会说:“他们是湖南人的手下败将”。

  长沙卷烟厂是湖南的国有企业,但也不让私营企业专美。这家原本奄奄一息的老厂,在80年代后期“励精图治”,所卖的白沙牌香烟,从1985年的不足万箱猛增到1999年的70万箱,一年交税45亿元人民币(约10亿新元)!

  湖南电视台在1993年以前也是半死不活。不过,当时的台长兼省广电厅厅长魏文彬“下死决心”要冲破老体制的“死结”,断然提拔一名科级干部,另起炉灶搞内部竞争,结果,从此催生了中国唯一拥有上市传媒公司的广电集团,资产从10亿元猛增到40亿元人民币。

  湖南人不靠中央的坚韧、达观与自信,言谈间流露无遗。他们凭什么?两个字:人材。

    “惟楚有材。”湖南人爱这么告诉访客。这是取自长沙的岳麓书院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建于公元976年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在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王阳明等大师云集讲学之后,成为中国一个寻找经世济国学问的学术重镇。

    岳麓书院影响深远

  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对湖南的影响巨大无比。湖南人有一种在最困顿的时刻另辟生路的神奇能力。近代,走出书院大门而撼动世界的名人就是毛泽东。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名臣,自不在话下。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也都曾受教于岳麓书院。戊戍变法失败后宁可让慈禧杀头也不逃的谭嗣同,更是出自岳麓书院。

  爱国也爱求学问,能文又能武的历史名人,湖南人能神气地列出一长串。

  湖南人笑说,他们经济发展不好,没出经济学家,因“湖南人才忧国忧民,都忙于政治和革命”。

  不过,他们也会眨眨眼,得意的说:“现在主管全国经济的人是湖南人——朱镕基”。

  是的,惟楚有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楚湘文明之地:古代之湖南(一)
湖南,古荆州之域,楚湘文明之地。早在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溥衍生息,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因受到中原诸部落的影响,当时的湖南就有了种植水稻的经验。同时,湖南是上古时期比较开发的地区,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黄帝轩辕氏等神话传说和部分遗迹上。公元前6世纪的商周时期,湖南与中原关系进一步融洽,引来了性冉纳涂蒲Ъ际酢=夥乓岳矗?ahref=http://www.hxonl.comtarget="_blank">湖南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达3000多件,大多是精美之物,实属国内罕见的珍品,如兽面纹大铙、牛尊、牺首兽面纹方尊等,说明那时的湖南,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它是对世界冶金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大量地移居湖南。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新兴的村建制度文化与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春秋中晚期楚国大量移民至湖南垦...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湘绣溯源楚丝织与刺绣
考古发现的楚国丝织品至今已的几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楚国丝织品和主要种类有:纱、彀、罗、绢、纨、缟、绨、组、缣、绮、绵、绦等,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是一座小型的贵族墓,共出土各类衣物35件,其中有刺绣的衣物有21件。这些衣物由8个品种的丝织物制成,另在四件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452片丝织物碎片。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因此被称为“丝绸宝库”。丝织品的大量随葬说明丝织品已成为贵族炫耀财富的象征。丝织物的结构和织作方法,是衡量纺织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楚国丝织品质地轻薄。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士的一块浅棕色络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现代的真丝乔其纱。这说明当时楚国在纺织生产上已经具有精湛的技巧。楚国丝织品经纬密度大。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士的衣物中,绢...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潇湘湖南地脉文脉
湘水发源于海阳山,分流七分至漓江,成形南北交通走廊湘桂运河,史称灵渠。潇水发源于九嶷山,其地有五帝之一舜帝寝陵——零陵,其名出于湘妃哭舜的典故,所谓“零”即“涕零流泪”之意。相传湘妃终日在舜陵前零泪相思,泪水洒在陵上称为零陵,泪水滴在竹上变成了斑竹,泪水洒在路上汇成了河流,就是潇湘水,唐代张谓有诗句咏其事:“唯余帝子干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潇水支流濂溪,为周敦颐之故里,其在此悟道创立理学,后经程颐、程灏继承衣钵,再经朱熹、张拭发扬光大,影响极为深远。长沙岳麓书院至今设有濂溪祠祀周敦颐,书院门联则称: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道南正派理学,直指国学儒宗,并称“潇湘洙泗”。潇湘二水合流处,历称潇湘关,潇湘镇,素以“潇湘渊源,人文初地”而著世,冠誉“最古之名区”,与之相距千里之外的岳阳楼尚有指路牌坊曰“南极潇湘”,即“往南到达潇湘。”锦绣潇湘,人文浪漫,陆游漂泊于此“占断萍洲...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的前世今生(七)
然国藩以一介书生,兴师灭贼,殊非易事,其中艰难险阻,不问可知。其间朝廷猜忌、同僚掣肘,对手亦非易与,而其卒能成功者,非有天佑神助,实因曾氏有常人所不可及处也。吾观曾氏之为人,概而言之,可谓狠、忍、诚、谨、谋也。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办“审案局”,常常不经地方就直接将人“砍头”、“杖毙”,“旬月中,莠民猾胥,便宜捕斩二百馀人”,名曰“乱世用重典”,实借杀人以立威,是故地方物议,曾“剃头”的绰号也因此而来。其后湘军所为,亦秉此风,九江、安庆、南京,不仅杀太平军,平民无辜被杀者亦不可胜数。国藩尝欲湘军“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而江浙等处地方绅耆果有“官军不若长毛”之叹。似此等狠法,固非常人所能及也,虽曰“杀人手段救人心”,然如此草菅人命,毋乃太过乎?主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余以为服则不可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