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紫岩书院与湖湘文化(一)
绵竹位于川西,隶属四川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南临德阳,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东北与安县接壤,西北与阿坝州相连.有关史学专家考证,九顶山乃“古蜀人的神山”,是我国羯羌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我国早期道教发源地之一。该市境内的九顶山景区是进入世界级景区“九寨黄龙”最捷近黄金走廊(绵茂公路)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
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栻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延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
紫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
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兄杨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从这些楹联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
“蜀中理学推绵竹,天下祠堂数柏林”是今天张氏宗祠的评语,我之先提张氏,实在是想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我们今天的“湖湘文化”,也想说明它是有机的一个传统学术哲学思想的体系。
我们知道,湖湘文化最初的奠基者应追溯到北宋的周敦颐,所谓道学,也源自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即道州),他的濂学上承周易孔孟,吸收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和韩愈的“道统”思想,部分人不承认道学中道的思想是不对的,在这里不阐述。
而湖湘文化的发端,除了周敦颐外,最主要的是岳麓书院的创立,由于教学有方从而使书院名声远播。北宋南宋之交战争频仍,胡安国都大批学者避乱,造成中国学术中心南移,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胡安国侄子进一步把二程理学思想消化吸收,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基础,而胡氏与“中兴名相”张浚在朝共事,后张浚谴其子张栻求学于胡宏,得其真传,胡宏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张南轩学成归长沙后,创建城南书院,适理学大师朱熹自福建“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以至“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开创了湖南讲学之盛况,并与朱熹交谊深厚,促进双方学术思想发展,与时人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这可能是最早川人与湘人学术情谊的最早交流,后世也有,就是我提到的六君子。
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也是一个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六君子之一杨锐今天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同时列为“六君子”也是同谭嗣同一样直接继承和发挥了船山哲学的思想,同时也保持着前辈们的友谊,应证了宋明理学非地域性,稍晚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无不都烙印着这一思想的伟大印记,在这里只能简述。
关于湖湘文化的定位及特点,前人学者都有的阐述,不外乎从内部审视,我在这里也谈谈,概括起来不外乎五个方面。
一,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这从周敦颐开始就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诗篇可以得知,而究其学术思想是哲理的,大量的山水、哲理诗抄今天读来,仍能从<船山公年谱>“以文章莫妙于南华,词赋莫高于屈宋,故于庄骚,尤流连往复”似的评述中感知楚辞神韵。
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和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从胡宏、张南轩创立“湖湘”学派以来,“留心经济之学”,重实用;到船山道德为注重“践履”,后人更是继承发展这种知行观。
三,奋斗精神。其中以“气化日新”为重点,自强不息为实质,其实就是对传统周易中的变易的深刻理解和阐述,象谭嗣同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似乎出自《仁学》),反复阐述的就是一个新,一个变,一个不默守陈规的新人新思想,在旧的基础上予以某种程度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