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浏阳河:丰姿绰约入江流(一)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3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浏阳河:丰姿绰约入江流(一),    浏阳河挥别大山,一路欢歌而下,先是细细脉脉,后是恣肆奔淌,而流经县城淮川

     浏阳河挥别大山,一路欢歌而下,先是细细脉脉,后是恣肆奔淌,而流经县城淮川后,便收敛了几分脾气,不再像李白笔下气冲斗牛的诗篇,亦不像易安笔下哀哀怨怨的词章,倒像冰心老人那脍炙人口的《小桔灯》,整个一种不尚浮华的叙事风格,默默流淌间,浸透了母性的良善和温柔。

     那是一种难得的平静,平静得让人近乎忧伤。

     一个薄阴的天气,我背负行囊,沿河而走,身旁淌过幽雅的河水,头顶流着淡淡的微云。出现在视野里的,是苍青的树木,森森的水稻,觅食的牛羊。而它们的背景,永远都是青山下淡雅的村庄。在我的眼帘里,一切就那么古典地铺展,然后又古典地退去。

     走过双枫浦,大栗坪水电站就朝我扑面而来。现在看来,这实在算不得一个上了规模的水电站,经过岁月的打磨,已失去了青春的光泽,似乎衰老得疲惫不堪。这个电站修建于七十年代,中国的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就浏阳而言,整个县城甚至找不出一盏街灯,残破的街道在黑夜里纵横伸展,就像王羲之的狂草中那一根根放荡不羁的线条。水电局也是名不符实,尴尬得只能靠一台柴油机来驱逐长夜的死寂和黑暗。

     但不管什么时候,穷也罢,富也罢,浏阳这个地方,都是一个生长精神的地方,浏阳河水养育的千千万万的儿女,都有着一种惊天的豪情与浪漫。但凡能够发展自身的事物,只需振臂一呼,便有应者如云。比如修筑“319”;比如开发大围山森林公园;比如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

     从本质上说,人类其实是一种脆弱的动物,害怕孤独,害怕黑暗,所以自直立行走以来,便一直向往光明,追逐光明,其中的细节就不必去说了,夸父追日、钻木取火都是最好的例证。于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次追逐光明的行动开始了。从全县各个公社抽调来的三万多人浩浩荡荡开往了工地,开山打石,拦河筑坝,那个年代,根本谈不上什么机械,所有的土石方都靠肩挑手提。万头攒动的工地上,猎猎的红旗,阵阵的夯歌,隆隆的炮声,还有脊背上闪着银光的汗水,组成了一组气壮山河的乐章。一千多个日子过去,一座耗资四百多万的电站崛起在河面,雄视着寂寂的山城和默默的流水。谁也不能否认,在当时,那是一项怎样堪称雄伟堪称经典的工程!正所谓人定胜天,汩汩清流经过人类的驾驭,转眼间化作滔滔电流,点燃寻常巷陌,点燃平民百姓的眉梢与眼角,将长夜的黑暗驱逐到遥远的天边。至今回想起来,许多人的脑海里还留有鲜活的记忆。

     河水在广袤的田野中行走,脚步轻轻悄悄,似乎怕搅了两岸村庄的好梦。进入枨冲和太平桥后,把青草和韩家港劈成两半,让它们隔河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书上的话,有时候,书上的话还真是信不得。老子就说过,“全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也说过,“近来始觉古人书,信来全无是处”。比如青草人和韩家港人,一条河都没有拦住他们,隔着就让它隔着吧,要过河了,操一支长篙,驾一叶小舟,悠哉悠哉,一路晃了过去,若兴致好时,还可以吼上几嗓子,即使五音不全,也甚是惬意。或逢酷暑,碰上水性好的,干脆衣衫一脱,一个猛子扎了过去,不单省事,还可消暑。虽有一条河隔着,彼此间你来我往,仍有如登堂入室一般方便。

     太平桥的韩家港实在是一个好地方,烟村淡淡,小桥如弓。且不去说这里的田园牧歌,也不去说这里的市井风情,单是一个“港”字便引人遐想。浏阳河畔,以“港”命名的地方还真不少,古港、韩家港、青草港……一看到这个“港”字,便让人想起滔滔流水,想起横七竖八的船只,想起熙来攘往的场面……汉字这家伙,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点横竖撇捺,几个简单的部件组合在一起,便让人浮想连翩。结绳记事的年代,不可能有任何其它抽象的东西能引发人们如此丰富的想象,难怪苍颉制字代绳,鬼神夜哭,恐是担心人类开启了智慧之门,对他们造成某种威胁吧!

     枨冲,是西区的一个重镇。其名称的由来,据说还与那个羽扇纶巾的周瑜有关,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巡视长沙府,见此地遍野橙树,遂命名为“橙冲”,后改为枨冲。关于地名来历的传说,历来似是而非,真假莫辨。偏激一点地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既然这样,要想寻找密如云盖的橙树林,当然是不敢奢望了。

     浏阳河就从枨冲集镇的西边流过。当年,这里的航运十分繁华,白天可见帆影,入夜可闻桨声。在河边,我们见到了当年留下的码头。客运码头已被岁月淘去,只剩依稀的痕迹,货运码头倒还存有一条芳草萋萋的石板小径。站在码头上,河面空空荡荡,闪着万点波光,我们再也无法见到当年的画船箫舫,帆影如云。只能凭着一厢意愿去想象谭嗣同当年乘船而下时的豪气干云;手枯耳聋的杜甫,在那个秋天途经这里时,衣袂飘飘,孤篷瑟瑟,青衫上扑满了飒飒秋风。

     去易雄的墓地,已近中午时分,阳光刺破微云,从原本阴沉的天空中喷洒而来,染黄了一脉山水。我们顺着一条山溪缓缓而上,一丛丛不乏南国意韵的芭蕉在溪边蓬蓬勃勃。墓地在枨冲镇家园村的一个小山脊上,这是一座花岗岩砌成的古墓,旁有高大的翁仲,石马石虎默然而立。墓前的一行柏树上,几只以清风夜露为食的蝉,正在拼命地嘶鸣,在奋起中疲惫,又在疲惫中奋起。

     古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国家文物志》和《湖南通志》均有记载,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墓主易雄祖居城西巨湖山,生于三国东吴太平二年,长于晋代,虽家道困窘,但立志苦读。曾被朝廷委派为县史。易雄决非志大才疏之辈,区区县史,算个鸟官,有何作为?他当然是不愿意干的。没过几天,便脱下衣冠,挂在县衙门口,掸掸身上的灰尘,然后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这就是易雄的性格,说白了就是有几分恃才自傲。恃才自傲历来为世人所不容,但我以为,有时,恃才自傲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傲虽傲点,但至少率真,不搞阳奉阴违那一套,至少还有才可“恃”,比起那些无才可“恃”饱食终日的庸庸碌碌之辈,不知强到了何处。后易雄几经沉浮,出任宁远县令。

     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叛乱,湘州(今长沙)告急,其它州县的官员,因为畏惧做了缩头乌龟,惟易雄从宁远募乡勇千余人,身先士卒,与王敦的数十万叛军打起了持久战,以千余兵力敌十万之众,悬殊毕竟太大了,数月后城破,易雄被擒,解往武昌。因不肯变节,并对王破口大骂,遂遇害,时年65岁。其妻潘氏闻此噩耗,率全家三十余口投门前樟树潭而死。到元代至治二年,易雄被追封为忠愍侯、将军。

     易雄生长的晋代,是一个严重缺钙的朝代。剥去外在的浮华往深里看,甚至比晚清王朝好不到哪里去。朝廷大兴“门阀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家大族又竞相奢淫,居然以人乳喂猪,用麦芽糖洗锅,点蜡烛烧火做饭,那种竞技实在是高超,简直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达官贵人崇尚清谈玄学,整日里把《老子》、《庄子》翻来覆去,老庄的学说折射出哲学的光辉,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讲一讲也是应该的,若能学以致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问题是,朝中的衮衮诸公崇尚清谈,故弄玄虚,目的不是为了以其治理朝政,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潇洒的谈锋,以求得晋升的阶梯。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晋代就如一具没有脊椎的动物,行尸走肉般在地上匍匐了百余年,最后便再也挪不动一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浏阳河:丰姿绰约入江流(二)
在一个这样的朝代,从浏阳河畔居然走出了这样一个独立特行的人物,真是难得。若易雄也去加入清谈的行列,恐怕早就食邑万户,位居显赫。当然,若真这样,易雄就不再是易雄了。后易雄墓几修几毁,到如今仍是破败不堪,实在是一大憾事。追寻张武墓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在这个叫做青草港龙虎岭的地方,我和一位镇干部弯着腰,一路脚步踉跄,穿过霸道的茅草和丛丛的苦竹,直爬到一个小山窝,拨开没顶的茅草才见到一块墓碑,上刻“明成阳侯赠潞国公张讳武之墓”,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难识。旁有一石碑,清晰地刻着“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据说墓地用青砖建成,可惜均被茅草覆盖,已无法分清。张武,明洪武时人,住枨冲镇新南村古堤,性情豁达,曾随朱元章南征北战。明朝建政后,被派往燕山右护卫百户。朱元璋撒手西去后,皇四子朱棣以“靖难”为由,自北平挥戈南下,在这场为期三年的战争中,张武屡建奇功,仅小河一战,歼南兵两万多人。后棣即位,封张武为成阳...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入湘积淀(一)
春秋时期,以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为国都的楚国国力迅速强盛,并开始致力于经营南方。其中一路自鄂地出发,沿洞庭湖东岸和湘江下游向南,于春秋晚期逐渐抵达今湖南地区。于是,这里原有的越文化被气魄宏大、化合北方华夏文化与南方蛮夷文化而成的楚文化所取代。长沙又成为楚文化在湖南的中心区域,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态势。在楚文化入湘之前,长沙地区的越族尚未掌握文字,楚文化大规模入湘后,长沙先民开始较普遍地使用楚文字。20世纪40年代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土了珍贵的先秦帛书,全书分甲乙两编,共写有948字,四周用朱、绛、青三色绘有神物、树木等图像和解说词,它是我国最早用毛笔与彩墨书画的珍贵图书资料,又称缯书。它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数十年来,《长沙战国缯书》、《论长沙出土之缯书》等有关论文与专著相继发表。可惜的是,它的原件已流落海外,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50年代,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等地的楚墓...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楚文化的入湘与积淀
春秋时期,以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为国都的楚国国力迅速强盛,并开始致力于经营南方。其中一路自鄂地出发,沿洞庭湖东岸和湘江下游向南,于春秋晚期逐渐抵达今湖南地区。于是,这里原有的越文化被气魄宏大、化合北方华夏文化与南方蛮夷文化而成的楚文化所取代。长沙又成为楚文化在湖南的中心区域,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态势。在楚文化入湘之前,长沙地区的越族尚未掌握文字,楚文化大规模入湘后,长沙先民开始较普遍地使用楚文字。20世纪40年代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土了珍贵的先秦帛书,全书分甲乙两编,共写有948字,四周用朱、绛、青三色绘有神物、树木等图像和解说词,它是我国最早用毛笔与彩墨书画的珍贵图书资料,又称缯书。它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数十年来,《长沙战国缯书》、《论长沙出土之缯书》等有关论文与专著相继发表。可惜的是,它的原件已流落海外,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50年代,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等地的楚墓...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一)
傩文化:湖湘文化之源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