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世外桃源:桃花源风景区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8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世外桃源:桃花源风景区,桃花源风景区位于桃源县城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四十三公里。她与大庸

  桃花源风景区位于桃源县城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四十三公里。她与大庸市武陵源风景区和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猛洞河风景区相连,构成湖南西部的旅游大片。

  桃花源风光是因其与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世外桃源风光十分相似而成为古今闻名的旅游胜地。桃花源面临滔滔沅江,背倚着巍巍群峰,境内古树修竹,奇藤异草、清泉小溪、石阶曲径,亭台碑碣,仿若仙境。整个景区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在公路以北的桃源山,一部分在公路以南的桃花山。自晋至明,以桃源山为主;自明以后迄今,则以桃花山为主,现在的中心风景区在桃花山一带,有二十多处景点。

  桃花山名胜古迹有:问津处、后门洞、烂胎湖、水府阁、桃花溪、桃川宫、炼丹台、空心杉、佳致碑等,因时代久远,自然灾害和人为作用,大都遭毁仅存遗址,尚存的有问津处石碑,“芳草鲜美”的烂胎湖,清澈明净的桃花溪,以及位于距桃花源门楼半公里处的佳致碑。碑高二百四十厘米,厚二十六厘米,正文“桃源佳致”,字径四十七厘米,上款“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光绪十八年余良栋重修”。现建有碑亭,飞檐翘角,金碧辉煌,亭周植物松柏花草,庄重古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的来历
湘西北边,有个人间仙境,叫“桃花源”。这里有大片的桃树林,是从一个隐蔽的桃源洞进去的,里面有山、有水,是另一个天地。这桃源仙境是怎样来的呢?传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用银河隔开以后,织女天天茶饭不思,既想丈夫,又想儿。织女的七妹――七仙女,很同情织女和牛郎的遭遇。想出一个办法,她叫织女织块衣食住行样样俱全的锦缎,让牛郎带回去。那锦缎一落人间,就会随着锦缎的图案变化,衣食住行,样样齐备,这样就可以过上安稳日子。织女感到这个主意好。她就日夜不停地纺织起锦缎来了:锦缎上出现了美景:蓝天、白云、太阳,天上鸟在飞,塘里鱼在游,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屋前屋后是一片红艳艳的桃花。她还用灰黑色丝线织成一个通天的大山洞,把这些山啦,水啦,田地啦,竹林啦,房屋啦,牲畜啦,一齐都安置到山洞里,外面只留一个窄窄的洞口,再用杂色丝线在洞口织了许多乱蓬蓬的藤条。把洞口掩遮起来。她织呀织呀,到了七月七日,织女织成了这块锦...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据说是唐朝刘禹锡题的。传说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即武陵,今常德)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来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因为心情不好,总是摇摇头拒绝。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景色也不如原来的好了,便虎起脸,叫人找来了看山的老人查问。看山老人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呵大人,你只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这个来了要这样,那个来了要那样,我老头子哪管得住啊!”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支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刷刷刷”,写下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想了想,在末尾又添上了“刘禹锡题”四个小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方竹与方竹亭
一般竹子是圆的,或者是扁的,但桃花源却有一种竹子是方的,俗称方竹。这方竹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从前这里住着一对夫妻,他们有个儿子,很聪明,却调皮贪玩,不爱读书。父亲买来纸、笔和字帖,让儿子读书练字。每天他上山干活时,就把儿子倒锁在屋里。母亲溺爱儿子,每次丈夫一走,就把儿子放出来;丈夫回来之前,又把儿子重新锁进屋里。并在丈夫面前夸奖儿子如何如何用功。久而久之,父亲未见过儿子的一个字,便起了疑心。一天,他上山干活,走到半路,转身折回家,正好看见儿子像匹野马似的在外面玩。他沉着脸叫回儿子,关进屋里,让儿子写字给他看。儿子找不到笔,母亲急忙买来一大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悄悄从窗子里塞进去。儿子接过笔,左写右写写不好字,怪笔不灵,干脆从身边摸出小刀,削起笔杆子玩。一刀两刀,笔杆子削成扁的了,三刀四刀,笔杆子削成方的了,一会工夫,一大把笔全变成一把方杆子。这时候,父亲进来,看到这一幕,气得他抓住笔杆...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