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方竹与方竹亭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方竹与方竹亭, 一般竹子是圆的,或者是扁的,但桃花源却有一种竹子是方的,俗称方竹。这方竹是
一般竹子是圆的,或者是扁的,但桃花源却有一种竹子是方的,俗称方竹。这方竹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从前这里住着一对夫妻,他们有个儿子,很聪明,却调皮贪玩,不爱读书。父亲买来纸、笔和字帖,让儿子读书练字。每天他上山干活时,就把儿子倒锁在屋里。母亲溺爱儿子,每次丈夫一走,就把儿子放出来;丈夫回来之前,又把儿子重新锁进屋里。并在丈夫面前夸奖儿子如何如何用功。
久而久之,父亲未见过儿子的一个字,便起了疑心。一天,他上山干活,走到半路,转身折回家,正好看见儿子像匹野马似的在外面玩。他沉着脸叫回儿子,关进屋里,让儿子写字给他看。儿子找不到笔,母亲急忙买来一大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悄悄从窗子里塞进去。儿子接过笔,左写右写写不好字,怪笔不灵,干脆从身边摸出小刀,削起笔杆子玩。一刀两刀,笔杆子削成扁的了,三刀四刀,笔杆子削成方的了,一会工夫,一大把笔全变成一把方杆子。这时候,父亲进来,看到这一幕,气得他抓住笔杆往窗外狠狠地甩去。哪知道笔杆子落到窗外的湿地上,就像长了根一般,一根根直竖。不一会,就一节一节长高,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长成了一片竹林!父亲和儿子都惊呆了。父亲说:“儿子啊,我们这桃花源是仙土,读书人的笔落到地上,都能长出竹子来。你不好好读书写字,就辜负了养育你的这块好土地啊!”
从此以后,儿子真的用功了,他起早摸黑,勤学苦练,后来成了个很有学问的人。
儿子成名之后,把自已家里那间茅屋拆了,在这块地方修了个亭子,因为亭后有丛方竹,这亭子就取名叫方竹亭。只是这方竹因为是笔杆子变的,所以永远只长得笔杆子那么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的来历
湘西北边,有个人间仙境,叫“桃花源”。这里有大片的桃树林,是从一个隐蔽的桃源洞进去的,里面有山、有水,是另一个天地。这桃源仙境是怎样来的呢?传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用银河隔开以后,织女天天茶饭不思,既想丈夫,又想儿。织女的七妹――七仙女,很同情织女和牛郎的遭遇。想出一个办法,她叫织女织块衣食住行样样俱全的锦缎,让牛郎带回去。那锦缎一落人间,就会随着锦缎的图案变化,衣食住行,样样齐备,这样就可以过上安稳日子。织女感到这个主意好。她就日夜不停地纺织起锦缎来了:锦缎上出现了美景:蓝天、白云、太阳,天上鸟在飞,塘里鱼在游,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屋前屋后是一片红艳艳的桃花。她还用灰黑色丝线织成一个通天的大山洞,把这些山啦,水啦,田地啦,竹林啦,房屋啦,牲畜啦,一齐都安置到山洞里,外面只留一个窄窄的洞口,再用杂色丝线在洞口织了许多乱蓬蓬的藤条。把洞口掩遮起来。她织呀织呀,到了七月七日,织女织成了这块锦...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桃花源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据说是唐朝刘禹锡题的。传说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即武陵,今常德)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来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因为心情不好,总是摇摇头拒绝。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景色也不如原来的好了,便虎起脸,叫人找来了看山的老人查问。看山老人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呵大人,你只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这个来了要这样,那个来了要那样,我老头子哪管得住啊!”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支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刷刷刷”,写下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想了想,在末尾又添上了“刘禹锡题”四个小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湘绣溯源楚丝织与刺绣
考古发现的楚国丝织品至今已的几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楚国丝织品和主要种类有:纱、彀、罗、绢、纨、缟、绨、组、缣、绮、绵、绦等,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是一座小型的贵族墓,共出土各类衣物35件,其中有刺绣的衣物有21件。这些衣物由8个品种的丝织物制成,另在四件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452片丝织物碎片。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因此被称为“丝绸宝库”。丝织品的大量随葬说明丝织品已成为贵族炫耀财富的象征。丝织物的结构和织作方法,是衡量纺织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楚国丝织品质地轻薄。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士的一块浅棕色络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现代的真丝乔其纱。这说明当时楚国在纺织生产上已经具有精湛的技巧。楚国丝织品经纬密度大。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士的衣物中,绢...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紫岩书院与湖湘文化(一)
绵竹位于川西,隶属四川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南临德阳,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东北与安县接壤,西北与阿坝州相连.有关史学专家考证,九顶山乃“古蜀人的神山”,是我国羯羌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我国早期道教发源地之一。该市境内的九顶山景区是进入世界级景区“九寨黄龙”最捷近黄金走廊(绵茂公路)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栻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延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紫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