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怀仁旺火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7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怀仁旺火,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 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唱票
每当八小时工作后的晚饭之余,夜幕微微降临之际,偌大的太原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街巷交汇的街口,路傍空旷之地,或是街头花坛之畔,临街游园之中,围聚着层层人圈,阵阵金锣皮鼓声,丝竹弦调声,像春风一样穿越人丛,飘溢四方,中间还夹杂着抑扬顿挫,或似行云或似流水的“山西梆子”唱腔声。这便是传承既久的唱票儿开始了。唱票儿,是太原人久盛不衰的一种民间娱乐,传之既久,则成为人们的一项民俗文艺活动。它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很难有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最晚在清末民国初,便有了唱票儿的记载,并且,时至今日,虽几经磨难,却更有着愈炽之势。所谓唱票儿,其实就是一些对晋剧,即习称的山西梆子,颇有些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们,自凑自搭的演出班子。太原人酷喜山西梆子,很多人迷恋名角唱腔,久闻长看,耳濡目染,对不少传统剧目中的唱词、唱段、唱腔,甚至全套的唱作念打,牢记心中。休暇无事之余,串门路出之行,不免哼之于口,唱之于腔,...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闹红火
闹红火,即正月十五闹元宵。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闹红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中,有些是有声有色有动作的人群集体舞蹈表演。山西民间普遍流行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踩高跷、骑竹马、荡秋千、大头娃娃舞、扑蝴蝶等等。这就是“闹红火”的内容。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每个元宵期,已成为山西民间艺术荟萃竞技的日子。元宵之夜,人流不息,热闹非凡;鞭炮鼓钹铿锵入耳,龙灯、旱船婉蜒起舞,高跷、竹马娜娜而行,形成惊天动地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闹红火”的活动,据传秦、汉时已开始,到唐代有所发展,到宋时风靡一时。历史上,这种“闹红火”活动据说有七十一种节目。山西境内,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跑法...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太原社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忻州刺绣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