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生育礼俗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生育礼俗,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
一、求 子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不能认识生育就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把怀孕生育视为人神感应或神灵所赐,生男生女也是命中注定。在河南各地民间到处流传着神灵送子的神话故事。淮阳、上蔡等地还有关于“人祖”的神话传说。一般人家则寄希望于神灵,他们供奉“送子奶奶”子孙娘娘”等,到寺庙烧香“求子”、“拴娃娃”。
在南乐县,许多不孕不育者或其家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来到仓颉冢墓求子,他们在仓颉墓边一边刨挖一边祈祷:“刨根草,生个小刨个根,生个孙”,盖取“子”与仓颉造字之“字”同音。
拴娃娃
在周口一带,农历二月二日淮阳县人祖庙会上求子之人更是挤抗不动。其他各地求子者也到奶奶庙去“拴娃娃”。奶奶庙内香案上常放着许多泥捏的小娃娃,有男有女,求子者拴娃娃时背向香案用手去摸,摸住了就用红头绳拴住娃娃的腰部带间。
摸秋
在信阳地区,有中秋节“摸秋”之俗,中秋节下午,不孕者的妯娌或姐妹选择别人菜地里的冬瓜或葫芦,深夜潜往将瓜或葫芦摘回,画人形于其上,然后用布包好,送到不孕者床上后即速走开,且不能开口说话。次日,不孕者的家人将瓜或葫芦切开,连子带瓤一齐煮熟让不孕者吃下。
麒麟送子
商城南部,摸秋摸来瓜或葫芦后,要由街邻二人,一人身披狮皮,另一人抱瓜骑其身上,鼓乐前导,送于不孕者家中,俗称“麒麟送子”。主人将瓜安放卧室,对待瓜如同子女状,并以酒食款待“送子”人。
二、怀孕
河南民间俗称女子出现妊娠为“有喜了”,或称“有身子”了。有的则称其为“害毛孩”、“四眼人”、“重身子人”等。孕期的前三个月称“胞孩期”。四个月后孕妇腹部逐渐隆起,外人可知其有孕,故称“瞒四不瞒五”。头孕妇女妊娠后,多穿大腰裤、宽布衫,人称“爷爷裤子、奶奶布衫”。孕妇大多受到家人多方面的照顾。
禁忌
民间对孕妇禁忌很多,尤其对孕妇饮食颇为讲究,诸如不准吃兔肉以防小儿“害嘴”,不准吃鸭肉以防小儿手指脚趾相连,不准吃鳖肉以防小儿身上出现斑纹或挺脯子。或认为吃狗肉会引起“化胎”或小儿“吐舌头”;吃辣椒小儿会烂眼圈;吃驴肉会难产。光山一带认为孕妇吃泥鳅和黄鳝小儿会“抽筋”。郑州一带认为孕妇吃了母鸡的软蛋会引起流产等等。由于饮食上的诸多禁忌,旧时孕妇只有喝稀粥而已。
民间对孕妇的日常活动要求也颇严。如孕妇腋下忌夹葱,恐其小儿有“狐臭”;孕妇忌隔门坎伸手接递食盐或伸头外望,恐其因此而致胎位不正或难产。还有忌夏夜露宿,忌产前房事,忌进别的产妇房和参加红白喜事等等。连对孕妇之丈夫也有限制,光山一带,孕妇丈夫若被人请去办丧事拾棺材,临回时,必须把在丧主家吃饭所用筷子别在腰里带回,否则会招致夫人难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禁忌大多已被人抛弃,妇女孕期生活出现饮食讲营养、起居有节律的新习俗。但在民间,遵循不违者仍有。
预测
有孕妇的人家千方百计进行预测生男生女。民间常见的预测方法,是把妇女在孕期的饮食嗜好和行动特点作为依据。认为,孕妇走路或跨门坎时,习惯先抬左脚者生男,先抬右脚者生女;在孕妇背后喊她,若其从左侧回头则生男,从右侧回头则生女;孕妇走路时身体左倾生男,右倾生女;胎儿在腹部偏左生男偏右生女,凡此所谓“男左女右”,实际上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还有认为,孕妇用餐时,爱吃酸的生男,爱吃辣的生女,所谓“酸儿辣女”,但在豫南商城一带则认为“酸姑辣小”与前相反。也有的根据孕妇自我感觉、妊娠反映以及形体、肤色来预测,认为孕妇感觉正常者生男,若怀孕后懒动、贪睡者为女;自感腹内胎儿多动、速动者为男,少动、缓动者为女;若孕妇腹部呈圆包状为男,呈尖形者为女;若孕妇脸色柔嫩生女,反之生男。孕妇面色艳如苹果,腹形似面盆者生男;如腹部满腰粗者生女等等。三门峡一带则认为生男生女与怀孕的日期有关,称“前半月怀孕生男,后半月怀孕生女”。近年,民间又有尸测算口诀”流传,口诀称“七七四十九,问母何月有??减去母生年,加上一十九。逢单必生男,逢双为女流”。但在林县等地所传“口诀”中,“加上一十九”则为“加上一十八”。可见生子口诀均无科学根据。还有的去问卜算命,以求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在偃师县一带,有给孕妇做两碗面条,煮鸡蛋一个,一碗内放鸡蛋,一碗内不放,将两碗盖严,让孕妇吃其中一碗,若其吃住了内放鸡蛋的一碗,便可生男。
三、分娩
对孕妇分娩期的估算,民间多以孕妇最后月经干净后,9个月加7为预产期。其怀孕月份在6个月以下而流产的,民间称之以“小产”、“破生”或“坐小月子”。习惯认为7个月早产之婴儿可成活,8个月早产的要夭折,俗称“7活8不活。到了预产期俗称“到时候了”。如不分娩,则称“落 (1ao)月”。在豫东虞城县一带,若孕妇出现“落月”,孕妇娘家便要拿米糖看闺女,称“送饱米”,寓胎儿已长成,应该出生了。若送过饱米之后仍未分娩,娘家就要再次拿面条前往探视,称“送催生面”。三门峡一带则送用面蒸制的韭菜馅馍,称“催生馍”。
孕妇到了预产期并出现分娩征兆时,民间称“有症了”、“觉病了”。家人要立即做好分娩准备,让其食以荷包蛋,并请接生者。旧时接生者多为有临床接生经验的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收生婆”、“老娘婆”或“喜娘”、“抱毛孩的”等,修武一带人也称“稳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分娩一般到医院待产。
四、 坐 月
产妇分娩后在家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或“坐屋”,这时被称为“月子婆娘”等。 为了便于产妇和婴儿的休息,民间常于产妇门上挂一红布条, 以示此屋有产妇。迷信者并认为此红布条可“避邪”。
产妇衣食都较平时讲究。多勒头巾,扎腿带。方城一带喜在产妇鬓角上贴一膏药,以防风避寒。饮食讲究一日多餐,以稀食利奶水者为主。70年代以后,此俗渐改,开始注意产妇坐月及哺乳期的营养,鸡鸭鱼肉菜蔬水果只要不影响产妇乳汁分泌者已任其食用。
产妇有了乳汁时,俗称“下奶”, 民间十分重视母乳的营养和作用。为保证乳计充足,在卢氏等地多用山楂、蒲公英等煮水饮用,俗称“山楂公英王不留,奶母吃了奶长流”。产妇无乳或乳汁不通,称“岔奶”。出现岔奶一方面禁食岔奶食物,一方面多采用单方医治,习以猪蹄、活鲫鱼等熬制不放盐的淡汤供其食用,也有用中草药医治的。城镇产妇多不注意以母奶喂养幼儿,产妇如无奶,便使用羊奶或奶粉冲剂等。乡间小儿哺乳期,有长达三岁甚至长达六七岁者。
五、庆 贺
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第二胎如生异性,也要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小喜”者则称“也好”。
报喜
生子报喜,讲究人家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报喜时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糖、油条、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等,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报喜要有男女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报男报女。报喜人临门时,娘家皆热情款待。托人报喜者,娘家还要给报喜人赠“喜钱”,或以一条裤子大小的布料相送,称“跑腿裤”。饭食招待时要待以蒸馍、油饼等。但忌用面条招待报喜者,以避“面条会引起婴儿流鼻涕”之讳。
大喜与小喜
三门峡市一带报“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报“小喜”拿油饼、花朵。沁阳一带“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当地因此将女孩戏称“麻糖”。拮据之家,也有以喜饼厚薄分男女,厚饼为男,簿饼为女。渑池人报喜以绿豆、小米分男女。虞城人则用糕点、红糖分男女。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点)为女,两封果子为男。安阳人爱用染红了的鸡蛋,如为男孩,则将红鸡蛋上用墨或锅灰作色点一点,女则不点;也有不点点者,干脆以双数报男,单数报女。豫南商城人报男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时则放一朵花。驻马店一带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修武人报喜麻糖中间有棱者为“大喜”,无棱者为“小喜”。携礼报喜时,多提篮、提筐或背“钱褡儿”,也有抬以“食盒”者。届时将区别男女的标记置于篮上、筐上或食盒上。 未用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托、左手提才为男,反之为女。
长命绳
报喜者告别时,外祖母家要赠外孙以“囤囤”,赠外孙女以手巾。无论外孙还是外孙女都要赠送用各色线缠绕成的约一斤重的线蛋儿,称“长命绳”。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此线一直可用至12岁。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称“洗三”。沐浴时,浴盆中多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要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并烧香鸣炮摆供“酬谢送子娘娘”和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此俗古已有之,谓之“汤饼会”、“汤饼筵”。偃师、巩县一带,洗三时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柘城一带,婴儿外祖父也前来看外孙,俗称“送毛面”。
送米面
送米面也是婴儿出生后的—次的重要庆贺活动。 是此次活动必不可少的庆贺礼品,故称作“送米面”,也有称“送粥米”、“吃喜面条”、“等喜客”的。商丘人则称“送中米”。送米面的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所谓“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满月庆贺一起进行的,也称“做九”、“做十二”或“送月礼”。如逢日不吉利,则可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商丘一带人送米面,忌讳农历初五、十四、廿三和初八、十八、廿八。遇到此日便改换时间,可提前也可推后。
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
送米面之日,客人或抚篮子,或担挑子,装以米面,鸡蛋、肉、红糖以及婴儿衣帽等物。60年代以前,豫东富裕人家送米面用“把斗子”,斗内用白面铺底,上摆鸡蛋、红糖、大米、江米、花布、衣裳以及金银首饰等。豫西人则用“食盒”送米面。食盒下层放肉类,中层放米面、鸡蛋,上层放衣帽,并用红纸封住,待到婴儿家村头时,由主家接客者将其封纸揭起。把食盒错开。用食盒者注重外观,多不注意内装礼品厚薄,较之挑篮内的礼品未必丰盛,只是排场而已。而挑篮内礼品多装得实在,装不满则被人笑话,故民间常称“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
吃喜面
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条为宴上必备品,谓之“吃喜面”,取其“缕缕长条象征婴儿长命”之意。方城民间习俗,凡与生子家沾亲带故者,不管带礼厚薄,均可携儿带女前往祝贺,尤其婴儿外祖父家往往倾家出动,致使有的主人因准备不足而疲于应酬闹出笑话。故俗称“娶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
满月
婴儿出生—个月称“满月”。满月婴儿要理发,俗称“剃胎毛”。做满月时,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则足月时做。此日,婴儿舅父一定参加。渑池县一带,来做满月的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婴孩祖母在旁祈祷着“报户口”。然后婴儿的祖父母拿出封钱若干赠与其舅父,并送婴儿两个馒头。在偃师等地,家中长辈还要抱婴儿到村中学校走一圈,以示小儿长大好学。做满月时,许多地方婴儿的邻里常以锅灰、墨汁涂在婴儿祖父母的脸上,以取乐贺喜。在林县,婴儿外祖母来做满月时多以“长命锁”挂在外孙脖上,并为其取“小名”。满月招待多为面条,俗称“喜面条”。
挪臊泊
满月过后,外祖母家要择定吉日,渑池人多在婴儿出生四十天时,派人接婴儿母子来家小住,俗称“挪臊泊”、“转窝”或“请满月”等。所住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多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上蔡、渑池等地,婴儿挪臊泊时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额头上或鼻头上涂以锅灰或墨点,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据说抹黑寓意“去时不识舅家之路”,抹白则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沁阳县婴儿挪臊泊上路时,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红布条或桃树枝之类以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婴儿的祖父亲自接回,以应“爷叫孙儿,扎下根儿”之谚。光山人接婴儿返回时,要备馒头、挂面等“上门礼”,以赠婴儿的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再将此礼品分送近族各门。凡收礼品者,均要在婴儿母子离去以前,请其到家中“认门”,并赠婴儿以“上门钱”。民间十分讲究“不吃外甥上门礼”,故于婴儿母子“挪臊窝”离去时,多以加倍厚礼相赠,还要配以“长命线”、“长命锁”、手镯、项圈等。豫南诸县和许昌等地,外祖母家多赠小儿一只鸡,一只细瓷碗,谓之“长命鸡”、“长命碗”,祝福婴儿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过百天
婴儿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称“过百生”、“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方城多于是日包 100个饺子全家人食用。在修武县等地,多喜欢用小麦面粉炸制“焦花”分送邻里,收到礼品者要回赠小儿“百岁钱”。今照相馆普及,各地婴儿过百天时,大都愿意将其抱至照相馆照“百天像”留念。
过头生儿
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一生儿”。庆祝“一生儿”叫“过头生儿”,为婴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庆贺活动,家长十分重视,尤其头胎婴儿的“头生儿”。是日,家人烧香祷告。富有家庭要将打制的银锁、项圈等首饰在这天为小儿带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为庆,鸡蛋、面条为必食之物。小儿“头生儿”过后,以后生日便不再举行大的庆祝活动,仅在其生日时煮鸡蛋、做长寿面以贺之,今城镇之家,开始用西方礼品蛋糕为庆。
抓周
许多家庭为预测子女未来,喜欢在桌上放上书本、鞭子、算盘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儿随意去抓,俗称“抓周”,以其所抓之物为其长大后的职业和可能从事的工作。倘其小儿先抓书,则认为其长大后为文;抓鞭子将务农;抓算盘会算帐;抓食物者为好吃懒做。渑池一带“抓周”活动,则多在“百天”时进行。今“抓周”之俗尚有,但多为挑逗小儿玩笑而巳。
挂锁
“过头生儿时,也有亲邻送礼者。在安阳等地,小儿外祖母家或所认干娘要把红绒线绳所系的银锁挂于小儿脖颈上,称作“挂锁”。
灭灾
在柘城一带,“过头生儿”要用熟鸡蛋为小儿“滚身”,类似“洗—二”之礼,称“灭灾”。
六、命 名
为子女命名,俗称“起名”。河南民间为小儿起名可谓“五花八门”,但十分重视其含义,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夹杂着各种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刚、锋、健、壮、强”等字以寓阳刚之美。女孩名多用“花、叶、香、巧、梅”等字以含阴柔之雅。
乳名
哺乳期间所起名字称“小名”,俗称“乳名”、“奶名”、“贱名”。多在小儿“百天”或“满月”时由家中祖辈或来瞧满月的外祖母起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间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孙娇贵者,多借起名之机以名避邪、避凶,如起“石头”、“铁旦”、“锁柱”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则故意为男孩取女孩名,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轻女”之好,逃避其干扰。
起经名
河南回民要在婴儿三天时(也有七天)到清真寺清阿訇用阿拉伯文命名,称“起经名”,也叫“起回回名”。
学名
孩子长到五六岁要起“大名”也称“学名”。为孩子起大名时,某些大族还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字”,“字派”起名,以“辈字”或“字派”作为名字中的一个字,多请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来起。5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宗法制的冲击,此俗渐衰。80年代后,又有复旧之势。
碰姓起名
郑州各县俗有“碰姓起名”或称“闯姓起名”的,即于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早晨黎明时分,婴儿父亲请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人为儿女起名,被请者随口答曰,说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粪筐、狗旦之类也不避忌。闯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刘”、姓“程”者,因王与亡同音,不吉利;刘与留、程与成同音,吉利。
七、认干亲
认干亲,又称“打老契”、“认干爹(娘)”等。旧日认干亲多为联络友谊或为子女的健康而采取的祝福活动。河南民间认干亲也是这种习俗的传承,但以求子女安康者为多。认干亲的对象,一般多选儿女成群、家族兴旺者,或选姓氏“吉祥”人家。也有的听信算卦先生所云认为其子“命”中缺土缺木,便据此而认给石磨、石碾、槐树等作亲的。认干亲之俗今日仍存,但迷信色彩渐淡,多为加强人际关系而互相攀亲。
碰亲
周口一带认干亲都喜欢认给姓刘姓程的人家,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修武一带认干亲多用“碰亲”之法:选亲时,由小儿之父清早起床外出,在本村或外村碰见的第一个人,便为干亲对象,然后到其家中说明来意,如对方子女稀少则可由其介绍另一多子女之家认之。
干亲家
所认干亲男称“干爹”、“干大”,女称“干娘”、“干妈”。干爹、干娘与干儿子的父母则互称“干亲家”。一般认干亲之日,干娘要买一只碗、一双筷,并备置一件衣服送至于儿女家中,以示其家中多了一口人。干儿女家则热情款待。周口一带,还要举行一个象征性的出生仪式。届时,先由干娘将预先缝制好的开裆裤子,给干儿女穿上,穿裤时,干儿女在干娘的协助下从裤裆里钻出来,以示干娘亲生。然后干娘再为干儿女挂锁, 自此两家便为干亲。
脱锁
逢小儿生日或逢年过节便相互送礼来往。干娘为干儿所挂之锁多系用红线绳、穿以铜钱。铜钱锁按岁数,一岁加一枚,直至12岁时再由干娘摘去,俗称“脱锁”。此后,子女生日庆贺一般不再进行。两亲家间只在节日相互来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1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成年礼俗
成年古也称“成丁”,丁指能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人到成年的岁数历代各有不同,隋制男女,18岁似上为丁,以从课役。唐制21岁为丁。及至民国时期,民法规定的岁为成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规定男女18岁始有公民权,也即“成年”,俗称“长成人了”。成年礼古代,男女进入成年要行“成年礼”,男称“冠礼”,女称“笄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宇”,“女子许嫁,笄而宇”。男女行冠笄礼后,便标志着进入了成年,也是到了可以婚嫁的时候。明清以来,冠笄之礼日渐衰微,河南民间虽有行之者,多为士庶人家,且其礼仪已大为简化。男女成年礼和婚礼的结合,民间形成以结婚为“成人”标志的习惯,许多辈卑之人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人的尊称,多以其是否婚嫁为准、所谓“不娶媳妇不叫叔,不出门(出嫁)不叫姑”。即不到婚龄的男女长辈,是允许幼辈不叫尊称的。冠礼男子成年礼称“冠礼”。民国以后,男子冠礼是和婚礼结合起来进行的。一般男子冠礼在结婚前...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通礼
河南有“礼多人不怪”之谚。自古以来,皆重礼仪。待人知礼;谓之“懂规矩”、“懂事”。反之,则遭人贬斥。前清通行礼节是作揖和叩拜。作揖(又称“拱手礼’)行礼时,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拱手摇动数下,拱手时双手自上至极下,腰随之微躬,称“长揖”。女子则两手叠握紧贴心口,双腿微屈数下,俗称“拜拜”,作揖为日常熟人相见,友人相会、迎送客人、年节或官场应酬的一般礼节。叩拜礼俗称“磕头”,民间称“大礼”。行礼时,先作揖或拜拜,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俯身叩头。此为庆吊大典、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尊长的礼节。叩拜礼十分繁琐,其名堂有“懒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民间行大礼视对象而定礼数。在豫西,有“神三、鬼四、人一”的讲究,即祀神要三叩首;祀鬼要四叩首,给活着的人一叩首。在豫东,对生人讲究先揖而后拜,对死者则只拜不揖。脱帽鞠躬礼民间俗称“洋礼”。脱帽鞠躬礼有一鞠躬礼和三鞠躬礼之别,脱帽三鞠...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三门峡丧葬礼俗
寿木——俗称棺材、棺木。泛指为老者死后准备的装殓木材,尊称寿木。民间多以柏木为贵,次为松木、楸木、桐木,杂木最次之。富豪人家非柏木不用,并讲求寸半以上的厚度,外用大漆(生漆)漆3遍,甚者5遍,漆黑锃亮,肃穆异常。一般家用松木、桐木者居多,刷成黑色,用桐油或一般杂漆涂一、二遍。也有穷家以白棺殡葬的,或只涂黑色而已。山乡仍沿此俗。老衣——也称寿衣,装殓亡人的衣服,一般在老人(六七十岁时)生前已做好备用。乡村讲究里外5件或7件,蓝、灰、黑色,忌红色。用绸、平纹稀布或上好布料作料。富家为绸缎料。男衣外为长袍短褂,女衣为上衫下裙。有的人家事先无备,在人临亡时或亡后,忙置衣料,请来邻里、亲属赶做:还有的来不及裁制,又急于装殓,即以整块布料或绸料覆盖死者身上以代之。现城乡居民仍沿此俗,衣料更趋高档。报丧——老人亡后,其子女是在当天或第二天,去舅家报丧。报丧时着孝衣,穿孝鞋,腰系苘麻绳。欲称披麻戴孝,见到...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中秋习俗
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夜明月当空,清辉洒地,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为皎洁的夜晚。这一天,新禾入廪,游子当归,都要在这天力争赶回,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念念有辞,致以怀念。书香门第之家,老人们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明代以后人们称为铁塔寺),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唐代,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夜燃灯千盏,重开宵夜。玄宗增至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挽上放灯。宋太祖赵匡胤时,东京又加十七、十八两天,共为5个晚上。“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丝交辉。”京中各大寺院,诸如相国寺、开宝寺等;盛设华灯乐棚,张彩烧灯,竞出新奇,“华灯偏共月争光”,‘人人五夜到天明”。元人冯子振描写元代铁塔然灯盛况时写...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提亲
民间择偶的第一步,‘六礼”称之为“纳采”,俗称“说媒”、“说亲”及“提媒’等。提亲多请“媒人”。媒人俗称“媒腿子”、“媒婆”,雅称“月老”、“冰人”,近现代有称“介绍人”“红娘”者。媒人来往于男女之间,介绍双方各自的情况。也有双方早已相互了解,特意找媒人穿针引线者。媒人提亲后,为求慎重,多互相托亲访友或亲自进一步“打听”对方真实情况,,俗称“打听媒”。在沁阳,巩县、偃师等地,当地视有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故提亲时把了解对方祖宗几代血缘关系是否清白作为第一要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