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成年礼俗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成年礼俗,成年古也称“成丁”,丁指能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人到成年的岁数历代各有不同,隋制
成年古也称“成丁”,丁指能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人到成年的岁数历代各有不同,隋制男女,18岁似上为丁,以从课役。唐制21岁为丁。及至民国时期,民法规定的岁为成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规定男女18岁始有公民权,也即“成年”,俗称“长成人了”。
成年礼
古代,男女进入成年要行“成年礼”,男称“冠礼”,女称“笄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宇”,“女子许嫁,笄而宇”。男女行冠笄礼后,便标志着进入了成年,也是到了可以婚嫁的时候。明清以来,冠笄之礼日渐衰微,河南民间虽有行之者,多为士庶人家,且其礼仪已大为简化。
男女成年礼和婚礼的结合,民间形成以结婚为“成人”标志的习惯,许多辈卑之人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人的尊称,多以其是否婚嫁为准、所谓“不娶媳妇不叫叔,不出门(出嫁)不叫姑”。即不到婚龄的男女长辈,是允许幼辈不叫尊称的。
冠礼
男子成年礼称“冠礼”。民国以后,男子冠礼是和婚礼结合起来进行的。一般男子冠礼在结婚前一日或亲迎前进行,届时穿新衣服,披十字红绸,胸戴鲜红纸花,在族亲子弟簇拥下来到宗庙内或中堂前,使立于红毡上,向祖先及尊长四叩礼,由尊长赐以成人之名。
笄礼
女子成年礼称“笄礼”,女子笄礼于出嫁。临行前或举行婚礼之后进行,多是由同辈的嫂嫂或伯叔母为其“绞脸”和“上头”。60年代后,婚礼前的绞脸上头已为理发美容所代替。
“绞脸”就是清除脸上的汗毛和整修眉毛。
“上头”即将嫁女的头发挽起,罩上发网,别以钗簪。绞了脸、上了头的姑娘便成为媳妇。以后便以梳“篆子”与姑娘相别。尤其 60年代以来,随着姑娘媳妇发式的统一,女子进入成年已无甚特殊标志。
脱锁
河南民间很久以来还流传有与冠笄礼相似的、标志男子脱离少年时代的“脱锁”习俗。脱锁多见于男孩,男孩在十二岁或十五岁时,由其父母或干娘做顿好饭相待,然后将其幼时过诞生礼或认于亲时戴上的“挂锁”和项圈、耳坠去掉,从此不戴,俗称‘脱锁’.脱锁后便标志着已脱离少年时代.
“留头”
女孩在十二岁时开始“留起”一独辫来,俗称“留头”,如果不留,便被乡人笑话,有“十三不吊起,人说她娘没道理”之说,留起头来便视为“大闺女”,要开始恪守闺训妇道,学习做饭和浆洗缝补,甚至不许再到外边玩耍,“抛头露面”,故俗称“男过十三,磨肠研肩(读书劳动),女过十三,会做吃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生育礼俗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一、求子在原始社会,人类还不能认识生育就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把怀孕生育视为人神感应或神灵所赐,生男生女也是命中注定。在河南各地民间到处流传着神灵送子的神话故事。淮阳、上蔡等地还有关于“人祖”的神话传说。一般人家则寄希望于神灵,他们供奉“送子奶奶”子孙娘娘”等,到寺庙烧香“求子”、“拴娃娃”。在南乐县,许多不孕不育者或其家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来到仓颉冢墓求子,他们在仓颉墓边一边刨挖一边祈祷:“刨根草,生个小刨个根,生个孙”,盖取“子”与仓颉造字之“字”同音。拴娃娃在周口一带,农历二月二日淮阳县人祖庙会上求子之人更是挤抗不动。其他各地求子者也到奶奶庙去“拴娃娃”。奶奶庙内香案上常放着许多泥捏的小娃娃,有男有女,求子者拴娃娃时背向香案用手去摸,摸住了就用红...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通礼
河南有“礼多人不怪”之谚。自古以来,皆重礼仪。待人知礼;谓之“懂规矩”、“懂事”。反之,则遭人贬斥。前清通行礼节是作揖和叩拜。作揖(又称“拱手礼’)行礼时,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拱手摇动数下,拱手时双手自上至极下,腰随之微躬,称“长揖”。女子则两手叠握紧贴心口,双腿微屈数下,俗称“拜拜”,作揖为日常熟人相见,友人相会、迎送客人、年节或官场应酬的一般礼节。叩拜礼俗称“磕头”,民间称“大礼”。行礼时,先作揖或拜拜,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俯身叩头。此为庆吊大典、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尊长的礼节。叩拜礼十分繁琐,其名堂有“懒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民间行大礼视对象而定礼数。在豫西,有“神三、鬼四、人一”的讲究,即祀神要三叩首;祀鬼要四叩首,给活着的人一叩首。在豫东,对生人讲究先揖而后拜,对死者则只拜不揖。脱帽鞠躬礼民间俗称“洋礼”。脱帽鞠躬礼有一鞠躬礼和三鞠躬礼之别,脱帽三鞠...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三门峡丧葬礼俗
寿木——俗称棺材、棺木。泛指为老者死后准备的装殓木材,尊称寿木。民间多以柏木为贵,次为松木、楸木、桐木,杂木最次之。富豪人家非柏木不用,并讲求寸半以上的厚度,外用大漆(生漆)漆3遍,甚者5遍,漆黑锃亮,肃穆异常。一般家用松木、桐木者居多,刷成黑色,用桐油或一般杂漆涂一、二遍。也有穷家以白棺殡葬的,或只涂黑色而已。山乡仍沿此俗。老衣——也称寿衣,装殓亡人的衣服,一般在老人(六七十岁时)生前已做好备用。乡村讲究里外5件或7件,蓝、灰、黑色,忌红色。用绸、平纹稀布或上好布料作料。富家为绸缎料。男衣外为长袍短褂,女衣为上衫下裙。有的人家事先无备,在人临亡时或亡后,忙置衣料,请来邻里、亲属赶做:还有的来不及裁制,又急于装殓,即以整块布料或绸料覆盖死者身上以代之。现城乡居民仍沿此俗,衣料更趋高档。报丧——老人亡后,其子女是在当天或第二天,去舅家报丧。报丧时着孝衣,穿孝鞋,腰系苘麻绳。欲称披麻戴孝,见到...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河南中秋习俗
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夜明月当空,清辉洒地,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为皎洁的夜晚。这一天,新禾入廪,游子当归,都要在这天力争赶回,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念念有辞,致以怀念。书香门第之家,老人们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明代以后人们称为铁塔寺),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唐代,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夜燃灯千盏,重开宵夜。玄宗增至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挽上放灯。宋太祖赵匡胤时,东京又加十七、十八两天,共为5个晚上。“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丝交辉。”京中各大寺院,诸如相国寺、开宝寺等;盛设华灯乐棚,张彩烧灯,竞出新奇,“华灯偏共月争光”,‘人人五夜到天明”。元人冯子振描写元代铁塔然灯盛况时写...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提亲
民间择偶的第一步,‘六礼”称之为“纳采”,俗称“说媒”、“说亲”及“提媒’等。提亲多请“媒人”。媒人俗称“媒腿子”、“媒婆”,雅称“月老”、“冰人”,近现代有称“介绍人”“红娘”者。媒人来往于男女之间,介绍双方各自的情况。也有双方早已相互了解,特意找媒人穿针引线者。媒人提亲后,为求慎重,多互相托亲访友或亲自进一步“打听”对方真实情况,,俗称“打听媒”。在沁阳,巩县、偃师等地,当地视有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故提亲时把了解对方祖宗几代血缘关系是否清白作为第一要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