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鼎盛时期)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鼎盛时期),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很大发展,很快饮誉全国,声震京都,进入了名窑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很大发展,很快饮誉全国,声震京都,进入了名窑的行列,被喜文弄墨、善诗长画、喜爱花石的徽宗皇帝赵佶所看中。为了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美化生活的需要,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
建国前,有关史料对钧窑的记述不详,见解各异。建国后,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西刘家门一带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陶瓷介对钧窑的起始年代,因何命名,窑变技术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古钧艺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河南省政府指示禹县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要求3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1964年8月,中共禹县委员会、禹县人民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他们是焦俊昌、王熙兆、谢相林、田松山。调查组成立不久,因“”而搁浅。他们的工作虽历时不足半年,却收获很大,共发现古钧窑遗址110处,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瓷片、窑具标本,写出了《钧窑遗址考察笔录》,为恢复和发展钧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特别是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钧台窑,引起了陶瓷界的关注,为研究钧瓷 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并为“钧官窑”的全面发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察组于1964年11月和省文物工作队共同进行考察定点,为全面发掘做准备。接着“四清”运动开始,继而又是“”,一直拖了10年之久。
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钧台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以后又不断配合基建施工前的勘探发掘,对该窑址的范围和文化内涵已得出初步的结论。该窑址位于城关镇北门内的钧台周围,东起城墙,西至十三帮会馆,南起老县衙(今人民武装部)前东西大道,北至城墙,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东部以烧钧瓷为主,西部以烧民用瓷为主。遗址内除发掘出窑炉、作坊、泥池、灰坑等遗迹外,还发现大量的窑具、工具、瓷器残片、瓷土、泥料、石英、釉药、彩绘料等。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此后又在今人民武装部院内发现7座窑炉遗址,有较完整的窑炉4座,残窑3座,均埋入地下2米以下。这里的窑炉一般都是就地挖筑的土质窑,除了烧造天目瓷的窑炉门向西外,其余均坐南向北。窑炉挖筑比较集中,有的呈一线排列,有的三窑鼎立,中间充作坊,并与各窑相通。窑炉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发掘时保留了两座窑炉供研究和参观之用,按发掘编号为一号窑炉与七号窑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所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盛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器外,即清代陈浏《陶雅》所说“内青外紫”,也有少数是内外皆施青蓝釉的。但官钧青蓝釉不像早期宋钧那样纯粹单一,而是在一个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带月白汗珠状的流纹(泪痕纹),少数烧制工艺水平高的则遍布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一个紫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此即一些文献所称的“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从釉的艺术风格看,官钧和早期宋钧也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模仿花玛瑙一般“花”的效果,或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官钧瓷片和残器标本看,釉色极为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青者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绿、米黄;红者如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等。
此时钧窑釉 那种莹 光般含蓄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构成钧瓷 独特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效果,为世人所倾倒,故获得“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为、意境无穷”,和“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称。
这个时期的钧窑作品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具有代表性的是尊、炉、鼎、洗、盆、奁、杯、盏、瓶、钵、盘、碗、盒、枕、座墩等十余种。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片纹,莹润浑厚,绚丽夺目。官钧的上制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不准在民间流传和收藏,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钧台窑遗址出土之器物比民窑品种和釉色要多,不仅为禹境诸窑之冠,即在整个钧窑系中亦为首屈一指。这说明“钧台窑”生产,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属于非商品性烧造。
钧台窑烧造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对它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它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实物资料,解决了多年来钧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杂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
(一)解决了钧瓷始烧年代的争议
对钧窑的始烧年代曾有几种说法。一说在宋初,(清)《景德镇陶录》中说:“钧窑亦宋初所烧……”一说在北宋,(清)《中国青瓷史略》中说:“所谓钧瓷,在北宋时候只是紧临汝州阳翟县所烧的一种青釉器而已,还没有钧窑这个名称。而在南宋的记载里也没有提及过钧窑。它的兴起与临汝窑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临汝窑到北宋末年,经过靖康之变是毁灭了,而紧临着临汝东北乡大峪店的阳翟县野猪沟(东距神镇10公里属郏县辖区),就烧造了一种不同于临汝所烧的青瓷器。这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以及元代一百余年间的产物。”又说:“钧窑之继汝窑而起,是在金人统治时代,那时是钧器的黄金时代。”关松房在《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一文中也说:“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到宋代元丰三年阳翟属颍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才改为钧州,钧窑不叫阳翟,不叫颍昌,也不叫禹窑足见钧窑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后,这是肯定的。”一说始于元,如有人认为,钧窑器在大量宋代墓葬中不曾发现,而多出于元代墓和遗址中,因而宋无钧窑,钧窑创烧于元代。在钧台窑的发掘中,出土大量的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有底刻与定窑、汝窑铭文相同的“奉华”字样的器皿。据考证,宋有“奉华”殿名,这些器皿都是为宫廷需要而烧制的。金无此殿名。且宋金对峙时,禹州在金人统治下,更不能为南宋烧造宫廷用瓷了。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禹州有一魏姓者,在钧台窑区挖出瓷制方形钱模一个,正面有“宣和无宝”字样。1964年又发现同样钱模,经河南省文物研究部门鉴定,钱模胎质与钧台窑钧瓷胎质相同。“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这一重要发现为解决钧台窑的断代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佐证。还可和1962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垕瓷厂(今禹州市瓷厂)建电厂时出土的“元 七年高天顺制”钧窑碗相互印证。再据老一代史志、古陶瓷专家傅振伦先生说:1946年11月8日和李鸿庆同游,在北京古玩铺见一钧窑盘,铭文曰:“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命望道□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上述实物都足以说明,北宋中后期是钧窑盛烧之时,始烧是北宋早期。正如赵青云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所说:“钧台窑创烧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
(二)解决了钧瓷因何命名的问题
关于钧瓷一名的由来,明以前没见记载,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磐余事》、高濂《遵五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清)《南窑笔记》中也说:“钧窑北宋钧州所造。”建国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因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经过对钧台窑的发掘,陶瓷界才统一了认识,钧瓷因钧台而得名。因为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表示正式继位。从此,钧台就成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成了我国稀有的远古遗迹和历史名胜。数千年来,禹州人民一直把钧台当作禹州的象征。北宋时,在禹州城内北门里钧台附近设立官窑,大规模地烧造宫延用瓷,并在艺术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故古人以钧台这一历史名胜命名钧瓷是勿庸置疑的。正如清《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窑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学家安金槐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赵青云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也明确地说:“若窑以地名,钧窑就当来自钧台,这是和宋钧的产地及其禹县在北宋以前就有闻名于世的古钧台这一历史地名是完全一致的。”
(三)解决了钧窑编号数码用意的争论
钧瓷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数码,对其用意长期以来曾有多种解释。
(明)张应文《南窑笔记》中记有:“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一副之记号了……”还有的认为红朱色者都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从发掘出的大量器皿标本中,经过数码器物对照,弄清了数码的用意,即数目字与器物的尺寸密切相关,数码越小器形越大,数码越大器形越小。同时也是为了花盆与盆托(即盆奁)同号配套,按照宫廷盆景设计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号码的花盆和盆奁进行批量生产的标记。现选附《中国陶瓷史》之表于此供参阅。
(四)解决了钧瓷研究者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陶瓷介的专家学者,用现代化的手段,对钧台窑的胎、釉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揭示了钧瓷窑变的本质,找出了窑变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在科技方面找到了正确途径。钧窑匠师在钧台窑出土的实物中学习到了很鑫的高超技艺和宝贵经验,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特别是钧台窑的造型技艺、帛作工艺、釉料配制、烧造技巧,已成为钧窑匠师长期追仿的榜样。
(五)解决了钧、汝两窑谁晚的争议
北宋时期,钧窑已影响到河南省内的郏县、宝丰、鲁山、归汝、登封等较为有名的窑区,正如《中国陶瓷史》中所说:“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临近瓷窑的相继仿制。”尤其是临汝窑与钧窑相互仿制更为突出,在钧、汝两窑址的考察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天青、豆绿等釉色相同的残片,故有“钧、汝不分”和“钧窑继汝窑而起”之说。建国后,陶瓷界对此曾多次实地调查,发表文章。如60年代中期,冯先铭在《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一文中记有:“重点复查了11处遗址,就有8处烧造钧瓷(宋代3处,金、元时期5处),可见临汝窑大多数烧造钧瓷。”冯先铭通过对临汝西南乡严和店与东北乡大峪店两大窑区遗址的多次考察,认为临汝窑烧制的钧釉器,以大峪店东沟窑、陈家庄窑最为精美,既具有临汝窑晶莹似玉、匀净明快的特点,又有钧窑乳光内含、豪放酒脱的窑变特色。而在钧窑遗址中,特别是钧台窑遗址中,也有专烧汝瓷的瓷窑。如赵青云在《汝窑的烧造历史及装饰艺术》一文中说:“然钧台窑除了烧造钧瓷名牌产品,对汝窑印花青瓷的传统工艺也倍加欣赏,所以在钧台窑专设一个生产区烧造汝瓷,其产品除光素无纹者外,也印有各种缠枝、折枝花卉和水波游鱼等文饰,且产品造型却与众不同,圈足较矮,碗盘较浅,临汝窑风格的印花小碗敞口尖底与碗身稍高的特征,在这里几乎绝迹。”在钧台窑中还发现有与汝窑相同的“奉华”铭文器皿。都可证两窑系同时烧制 ,又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禹州市西部的钧窑集中区神垕镇,与汝州的大峪店乡的东沟、碗沟相距很近,而且都有发展陶瓷的天然优越条件。两地近在咫尺,在陶瓷技艺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很政党 。但两地产品各具特色,如两地釉面,钧窑多光素,而汝窑则多刻、印花纹;釉色,汝窑为显示花纹多薄而透明,而钧窑则多厚而乳浊;胎骨,则是钧窑厚而当窑薄;钧窑釉青中带红斑者居多,而汝窑青中带红者较少。至于汝官窑和钧官窑的胎骨和釉色更是泾、渭分明,各具千秋了。综上所述,钧、汝、两窑,关系密切,同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钧釉窑变色彩美妙,汝窑自然要学习其技法,而钧窑对汝窑美丽的釉色,倍加赞赏,也要吸取其技巧。正如李辉柄在《钧窑系的形成与分期》一文中所述:“临汝与禹县近邻,禹县的钧窑影响到临汝而生产钧瓷,临汝的印花青瓷也影响到禹县。”
建国前,有关史料对钧窑的记述不详,见解各异。建国后,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西刘家门一带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陶瓷介对钧窑的起始年代,因何命名,窑变技术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古钧艺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河南省政府指示禹县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要求3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1964年8月,中共禹县委员会、禹县人民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他们是焦俊昌、王熙兆、谢相林、田松山。调查组成立不久,因“”而搁浅。他们的工作虽历时不足半年,却收获很大,共发现古钧窑遗址110处,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瓷片、窑具标本,写出了《钧窑遗址考察笔录》,为恢复和发展钧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特别是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钧台窑,引起了陶瓷界的关注,为研究钧瓷 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并为“钧官窑”的全面发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察组于1964年11月和省文物工作队共同进行考察定点,为全面发掘做准备。接着“四清”运动开始,继而又是“”,一直拖了10年之久。
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钧台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以后又不断配合基建施工前的勘探发掘,对该窑址的范围和文化内涵已得出初步的结论。该窑址位于城关镇北门内的钧台周围,东起城墙,西至十三帮会馆,南起老县衙(今人民武装部)前东西大道,北至城墙,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东部以烧钧瓷为主,西部以烧民用瓷为主。遗址内除发掘出窑炉、作坊、泥池、灰坑等遗迹外,还发现大量的窑具、工具、瓷器残片、瓷土、泥料、石英、釉药、彩绘料等。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此后又在今人民武装部院内发现7座窑炉遗址,有较完整的窑炉4座,残窑3座,均埋入地下2米以下。这里的窑炉一般都是就地挖筑的土质窑,除了烧造天目瓷的窑炉门向西外,其余均坐南向北。窑炉挖筑比较集中,有的呈一线排列,有的三窑鼎立,中间充作坊,并与各窑相通。窑炉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发掘时保留了两座窑炉供研究和参观之用,按发掘编号为一号窑炉与七号窑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所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盛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器外,即清代陈浏《陶雅》所说“内青外紫”,也有少数是内外皆施青蓝釉的。但官钧青蓝釉不像早期宋钧那样纯粹单一,而是在一个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带月白汗珠状的流纹(泪痕纹),少数烧制工艺水平高的则遍布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一个紫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此即一些文献所称的“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从釉的艺术风格看,官钧和早期宋钧也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模仿花玛瑙一般“花”的效果,或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官钧瓷片和残器标本看,釉色极为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青者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绿、米黄;红者如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等。
此时钧窑釉 那种莹 光般含蓄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构成钧瓷 独特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效果,为世人所倾倒,故获得“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为、意境无穷”,和“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称。
这个时期的钧窑作品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具有代表性的是尊、炉、鼎、洗、盆、奁、杯、盏、瓶、钵、盘、碗、盒、枕、座墩等十余种。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片纹,莹润浑厚,绚丽夺目。官钧的上制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不准在民间流传和收藏,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钧台窑遗址出土之器物比民窑品种和釉色要多,不仅为禹境诸窑之冠,即在整个钧窑系中亦为首屈一指。这说明“钧台窑”生产,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属于非商品性烧造。
钧台窑烧造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对它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它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实物资料,解决了多年来钧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杂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
(一)解决了钧瓷始烧年代的争议
对钧窑的始烧年代曾有几种说法。一说在宋初,(清)《景德镇陶录》中说:“钧窑亦宋初所烧……”一说在北宋,(清)《中国青瓷史略》中说:“所谓钧瓷,在北宋时候只是紧临汝州阳翟县所烧的一种青釉器而已,还没有钧窑这个名称。而在南宋的记载里也没有提及过钧窑。它的兴起与临汝窑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临汝窑到北宋末年,经过靖康之变是毁灭了,而紧临着临汝东北乡大峪店的阳翟县野猪沟(东距神镇10公里属郏县辖区),就烧造了一种不同于临汝所烧的青瓷器。这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以及元代一百余年间的产物。”又说:“钧窑之继汝窑而起,是在金人统治时代,那时是钧器的黄金时代。”关松房在《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一文中也说:“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到宋代元丰三年阳翟属颍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才改为钧州,钧窑不叫阳翟,不叫颍昌,也不叫禹窑足见钧窑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后,这是肯定的。”一说始于元,如有人认为,钧窑器在大量宋代墓葬中不曾发现,而多出于元代墓和遗址中,因而宋无钧窑,钧窑创烧于元代。在钧台窑的发掘中,出土大量的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有底刻与定窑、汝窑铭文相同的“奉华”字样的器皿。据考证,宋有“奉华”殿名,这些器皿都是为宫廷需要而烧制的。金无此殿名。且宋金对峙时,禹州在金人统治下,更不能为南宋烧造宫廷用瓷了。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禹州有一魏姓者,在钧台窑区挖出瓷制方形钱模一个,正面有“宣和无宝”字样。1964年又发现同样钱模,经河南省文物研究部门鉴定,钱模胎质与钧台窑钧瓷胎质相同。“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这一重要发现为解决钧台窑的断代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佐证。还可和1962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垕瓷厂(今禹州市瓷厂)建电厂时出土的“元 七年高天顺制”钧窑碗相互印证。再据老一代史志、古陶瓷专家傅振伦先生说:1946年11月8日和李鸿庆同游,在北京古玩铺见一钧窑盘,铭文曰:“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命望道□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上述实物都足以说明,北宋中后期是钧窑盛烧之时,始烧是北宋早期。正如赵青云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所说:“钧台窑创烧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
(二)解决了钧瓷因何命名的问题
关于钧瓷一名的由来,明以前没见记载,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磐余事》、高濂《遵五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清)《南窑笔记》中也说:“钧窑北宋钧州所造。”建国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因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经过对钧台窑的发掘,陶瓷界才统一了认识,钧瓷因钧台而得名。因为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表示正式继位。从此,钧台就成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成了我国稀有的远古遗迹和历史名胜。数千年来,禹州人民一直把钧台当作禹州的象征。北宋时,在禹州城内北门里钧台附近设立官窑,大规模地烧造宫延用瓷,并在艺术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故古人以钧台这一历史名胜命名钧瓷是勿庸置疑的。正如清《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窑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学家安金槐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赵青云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也明确地说:“若窑以地名,钧窑就当来自钧台,这是和宋钧的产地及其禹县在北宋以前就有闻名于世的古钧台这一历史地名是完全一致的。”
(三)解决了钧窑编号数码用意的争论
钧瓷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数码,对其用意长期以来曾有多种解释。
(明)张应文《南窑笔记》中记有:“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一副之记号了……”还有的认为红朱色者都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从发掘出的大量器皿标本中,经过数码器物对照,弄清了数码的用意,即数目字与器物的尺寸密切相关,数码越小器形越大,数码越大器形越小。同时也是为了花盆与盆托(即盆奁)同号配套,按照宫廷盆景设计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号码的花盆和盆奁进行批量生产的标记。现选附《中国陶瓷史》之表于此供参阅。
(四)解决了钧瓷研究者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陶瓷介的专家学者,用现代化的手段,对钧台窑的胎、釉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揭示了钧瓷窑变的本质,找出了窑变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在科技方面找到了正确途径。钧窑匠师在钧台窑出土的实物中学习到了很鑫的高超技艺和宝贵经验,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特别是钧台窑的造型技艺、帛作工艺、釉料配制、烧造技巧,已成为钧窑匠师长期追仿的榜样。
(五)解决了钧、汝两窑谁晚的争议
北宋时期,钧窑已影响到河南省内的郏县、宝丰、鲁山、归汝、登封等较为有名的窑区,正如《中国陶瓷史》中所说:“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临近瓷窑的相继仿制。”尤其是临汝窑与钧窑相互仿制更为突出,在钧、汝两窑址的考察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天青、豆绿等釉色相同的残片,故有“钧、汝不分”和“钧窑继汝窑而起”之说。建国后,陶瓷界对此曾多次实地调查,发表文章。如60年代中期,冯先铭在《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一文中记有:“重点复查了11处遗址,就有8处烧造钧瓷(宋代3处,金、元时期5处),可见临汝窑大多数烧造钧瓷。”冯先铭通过对临汝西南乡严和店与东北乡大峪店两大窑区遗址的多次考察,认为临汝窑烧制的钧釉器,以大峪店东沟窑、陈家庄窑最为精美,既具有临汝窑晶莹似玉、匀净明快的特点,又有钧窑乳光内含、豪放酒脱的窑变特色。而在钧窑遗址中,特别是钧台窑遗址中,也有专烧汝瓷的瓷窑。如赵青云在《汝窑的烧造历史及装饰艺术》一文中说:“然钧台窑除了烧造钧瓷名牌产品,对汝窑印花青瓷的传统工艺也倍加欣赏,所以在钧台窑专设一个生产区烧造汝瓷,其产品除光素无纹者外,也印有各种缠枝、折枝花卉和水波游鱼等文饰,且产品造型却与众不同,圈足较矮,碗盘较浅,临汝窑风格的印花小碗敞口尖底与碗身稍高的特征,在这里几乎绝迹。”在钧台窑中还发现有与汝窑相同的“奉华”铭文器皿。都可证两窑系同时烧制 ,又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禹州市西部的钧窑集中区神垕镇,与汝州的大峪店乡的东沟、碗沟相距很近,而且都有发展陶瓷的天然优越条件。两地近在咫尺,在陶瓷技艺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很政党 。但两地产品各具特色,如两地釉面,钧窑多光素,而汝窑则多刻、印花纹;釉色,汝窑为显示花纹多薄而透明,而钧窑则多厚而乳浊;胎骨,则是钧窑厚而当窑薄;钧窑釉青中带红斑者居多,而汝窑青中带红者较少。至于汝官窑和钧官窑的胎骨和釉色更是泾、渭分明,各具千秋了。综上所述,钧、汝、两窑,关系密切,同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钧釉窑变色彩美妙,汝窑自然要学习其技法,而钧窑对汝窑美丽的釉色,倍加赞赏,也要吸取其技巧。正如李辉柄在《钧窑系的形成与分期》一文中所述:“临汝与禹县近邻,禹县的钧窑影响到临汝而生产钧瓷,临汝的印花青瓷也影响到禹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成熟时期)
神垕唐代花瓷区的下白峪村,地处大刘山下、清龙河之滨,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这里河水潺潺长流不断,古时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发燕尾服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此地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有“四十五里黄砂镇(指铁矿绵延45里长),七十二座分金炉(指炼铁炉之多)”的传说。至今古冶铁遗址犹存。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距此地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扮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钧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早期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发祥地,也是民窑的中心。建...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创烧时期)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衰退时期)
明代和清代中叶,钧瓷处于衰退时期。明代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再现复兴。到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全国瓷业中心趋向江西景德镇,品种多,质量高,装饰、彩绘技艺日臻完善。“它不仅要满足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用器和官府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窑器的制作。”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又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以上说明元朝末年因战争、灾荒,禹地居民死亡惨重,人口稀少。经在禹州境内,特别是在神垕古钧窑区,多次调查与访问当地居民,他们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此,更查不到明以前的钧瓷世家。上述可知,钧瓷在元末因战争灾荒,窑毁人亡而停烧。另据宣德年间《大明会典》记载:“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恢复与发展时期)
金、元时期,钧瓷继续发展。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南迁临安,在南方另辟官窑烧造御和器皿。金朝末年,蒙、金在钧州在战,钧台窑由此停烧,其它窑场也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然而,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要,在战局稍安后,有一些窑场仍继续烧制。在神垕镇古窑遗址中,曾发现一件白釉瓷枕残器,枕面刻有诗文:“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一朝事业如春梦,不如蓬门闭户,教几个小蒙童。忽然喧哗一片声,不觉金兵到门庭。”又据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中记述,1963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在日本曾看到一件中国制的绿釉瓷枕,底部有一长方形印痕“赵家造”三字。枕面一段文字:“时难年岁事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余游颍川,闻金兵南窜,观路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金代钧瓷概况
如果说钧瓷成熟于唐开元年间,辉煌于宋徽宗时代,那么经金元的延续、明的渴求、清的追溯。钧瓷艺术则始终张扬着瓷国的风雅颂的旗帜。金元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一、因钧台而命名的钧州和因钧瓷而名的钧州之争。1、钧台又名夏台,源于夏启登台封侯而建,是历史古迹。时因金国与北宋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三峰山战役。据载,双方投入兵力均在数十万之众,延绵数几十公里,残酷凶烈,最终以金的胜利,而笑傲阳翟,挟余威于钧台分封诸将。沿袭传统旧制,将阳翟改名为钧州。因钧台而名钧州,因钧州而命钧瓷。2、持钧瓷说的学者认为,当时阳翟设有钧官窑,其瓷名享以久远,当地人以此为自豪,金宋三峰山之战,残酷凶烈,以金胜利为告终。沿旧例,命阳翟为金之辖下钧州。同时认为古钧台绵延几千年,已无迹可寻,金国统治者文史知识缺乏,也无深究古史之举,故改阳翟为钧州,实由钧瓷之功。二、金代钧瓷的时代背景金代的钧州之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