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陆姓渊源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9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陆姓渊源,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黄帝之后,陆终族裔   传说帝颛项的孙子吴回在尧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黄帝之后,陆终族裔
    传说帝颛项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远古时,少典娶有(虫乔)氏部落之女,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以后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共传25子,分别由四母(此处“母”应包括几个姓族部落)所生。据载,这四个妻子都很贤慧,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的女节、彤鱼之女,最后娶嫫母,嫫母虽在四人中长相殿后,但丑归丑,很善良而有才能。黄帝与四妃生有25个儿子,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女+儇-亻)、依等12个姓,自此,随着人口增多,支系派衍。
    “黄帝以姬水成”,说明黄帝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氏族即以“姬”为姓,这是“姬”姓的起源。黄帝所传的25子,他们散居各地,成为新的氏族首领,后又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侯国)并派生出510个氏。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 (即少吴)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其后姬姓分衍出198个氏,陆氏便是由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其祖先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
    关于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派生递传也有许多种说法。据《世本·帝系篇》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所以有的陆氏族谱以黄帝为第一世祖,昌意为第二世祖。有的族谱则以陆终为第一世祖。
    《史记·楚世家》也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曰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祝融为火正之官,使说他昭天地之光明,用火教人熟食,有大功于人类,被人们尊为赤帝,《世本》、《左传》、《山海经》等古籍也都载称祝融是颛顼的后代,虽然它们从颛顼到祝融的代数的记述有所不同,祝融的后裔颇为昌盛,其分布和活动的范围就要大多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祝融开始活动于河南新郑一带,后裔后来逐步向南方发展,移向江淮流域,从地理分布情况而言,他与颛顼一样,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的西半部,山西南部和苏皖北部一带。
    陆终,《姓氏寻源》六:“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5引:《元和姓纂》曰:“祝融(吴回)子陆终之后有陆终氏”,有的学者认为以后陆终氏简化为陆氏,当为以后陆姓的始祖。
    有关陆终的考证和记载也很引人注目。据《邾公钻钟》铭文云:“陆(颤-页+虫+虫)之孙邾公(钅力)作厥和钟”,因陆终第五子安,生邾。王国维《邾公钟跋》云:“(颤-页+虫+虫)字从虫虫,章声……以声类求之,当是螽,陆螽即陆终也”,李学勤先生也同意此说。《庄子》:“马蹄翘足而陆。”司马注:“跳也”。陆即是跳之意,终即螽斯,螽斯善跳,陆终即是善跳的螽斯。《尔雅》有草螽,蜇螽、皇螽、钧螽、土螽之分,螽斯繁殖很强,《诗经》里有《斯螽篇》,以喻子孙众多,螽斯在远古成为人类捕食的虫类,直到现在,我国北方有些地方还有吃蝼蛄、蝗虫和螽斯著称的习俗,并认为是美味而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所以,可认为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也作为首领之号。陆终的始居地,在其父吴回始居地的陕西陇县吴山,这在《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太平寰宇记》中均有所载。吴回的族裔以后一支留居吴山;另一支族裔,于唐虞之前,随着夏族的东迁,沿渭水北岸,渡过黄河,迁到今山西平陆县之吴山,就是古代很有名的地方,汉时有平陆侯,封地就在这里,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唐天宝初年,因开凿运河,“得古刀,篆文曰平陆,遂改今名”为平陆县。陆终后裔东迁至于此。
    约在商灭夏之际,陆终族裔迁到今山东的汶上县北,《史记·齐世家》载:“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汉因在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相对,可见此地名系山西的平陆随着陆终后裔的移迁而来。刘宋时,去东字叫平陆县。
    后来,东平陆又有一支陆终族裔北迁到陆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以后许多方志及家谱亦均沿袭此说。般县,今山东平原境内,说明陆终之裔又再迁于此,故名陆乡。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此,故后裔改姓为陆。
    二、出自妫姓
    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通志·氏族略》内也称:“陆氏,妫为,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
    在陆终时代之后,我国进人世袭王权时期,开始尧舜禹统治期,因古史记载舜居妫油,其后因此称妫氏。妫油指妫水隈曲之处,传说舜居于此,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妫水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书·尧典》曰:“嫠降二女于妫油,嫔于虞”,陆德明释文“油,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油”,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山,妫油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油水,实则二水同归异源。”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阙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子陈完奔齐,被齐桓公任为工政。陈完改姓为田,其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于公元前387年终于夺取齐国政权。再传至十一世齐宣王 (公元前320—301年),少子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因此为姓,其后子孙繁衍。称之为“田齐之陆”。
    妫姓齐国陆姓为陆氏的起源,战国时期齐国陆通为始祖,他因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所以这是“以乡为氏”。史书与谱载常称“田齐之陆”或“平原之陆”。春秋时期还有个名陆通的,也是位名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庄子·人间世》也有楚狂士接舆游其门之载,皇甫谧《高士传》称楚隐士狂舆姓陆名通。林宝《元和姓纂》载:“接舆氏,楚狂接舆,隐者也,其后为氏。”
     三、为出自陆浑国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春秋时有陆浑国(戎族,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是北国古代少数民族史上重要时期。在华夏族诸侯国四方,分别居住着被称为夷、蛮、戎、狄诸民族。由于各族的不断繁衍和分合聚散,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共同体。
    当时对西方民族一般都称为戎。西方戎族在春秋时支系很多,名号纷繁。《春秋大事年表·四裔表》说西戎:“随地立号,随时易号”,以至关于戎族各支各号的载述多有混淆不清,莫衷一是。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春秋时期戎族支系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骊戎、冀戎等,他们都是以地名之。其中陆浑之戎,原属于秦西陆浑之地,因遭受到逐渐强大的秦国的进攻,归附于晋国。晋惠公十三年(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迁于伊洛地区,仍用原居地陆浑之名而称陆浑之戎,因此有陆浑县,它位于今河南伊川、嵩县二县之间。其他如阴戎属陆浑之戎,居晋国阴地。九州之戎也属陆浑之戎,居晋国九州之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实际已深入诸晋的腹地了。
    深入诸夏腹部的诸戎不断地与诸夏交往,到了春秋晚期,便逐步与诸夏融合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 525年)晋灭陆浑之戎,属于陆浑之戎的阴戎和九州之戎也就成为晋国的一部分了。目前有关陆浑的历史资料较少。基本线索是在春秋时有属于戎族的陆浑国,居住地人氏以陆为姓。
    此外,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是于西周之末,有一支戎人东迁进入终山骆谷,故称陆浑之戎。这终山指终南山,它东至蓝田,南至郡县,绵亘八百余里。因在周之南,故名南山,也叫终山,即陆终居地而得名。其名甚古,《禹贡》有“终南悖物”句,《汉书·地理志》载:“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故以为终南。”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顾颉刚所著《雍录》内亦认为陆浑地在渭水之南,终南山一带。唐于周至县东25里置终南县。在周至县西南之处有骆谷。骆与陆音相通,很可能骆谷因陆终曾居于此而得名,故山叫终山,谷叫骆谷。而且浑与昆同音,陆浑即陆昆,昆也为昆虫之类。而陆终的长子昆吾,是陆昆即陆终昆吾之简称,后来变成陆浑地名了。在终南山之北,那儿气候较为干燥,历来盛产螽斯,至今这一带的人还喜食油炸螽斯,甚至有生食者,说是能滋补身体。前文已述,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作为首领之号,加之陆终的子孙繁衍也确似螽斯那样的众多,所以是以物名族,以族名地。
     四、由他族改姓
    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约在西汉初,鲜卑走出高山深谷,开始南徙,至东汉,与汉族有了更多的交往。人晋,鲜卑各族继续内迁,其中一些原来游牧部落逐渐转为定居农业生活并开始封建化,与此同时与魏晋通好。西晋末,北部中国出现混乱局面,鲜卑各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先后建国。在公元 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建国之初,它的文化比较低,发展较落后,为了入主中原,他们很快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至拓跋宏(孝文帝)治政时,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在他执政的时候,采取有关改制的许多积极措施,其中改姓氏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孝文帝在公元494年宣布定都洛阳,接着在迁都的第三年,他就下令改姓氏。当时鲜卑人多为二三字的复姓,因为这些姓氏与汉人姓氏不同,显示出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二民族的融洽与合作。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此北魏皇室改姓元氏,太祖以来的八大著姓,全部改为汉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此外,北魏初期所统的118氏,原为复姓,也全部改为单姓。改姓后,鲜卑名字以汉名为准。
    同时,孝文帝还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士人同汉人头等士族崔、卢、郑、李四大姓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八姓以外的鲜卑贵族也规定了流品,这样鲜卑贵族与汉族名门糅合起来,确立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这是因为中原两晋王朝推行门阀制度,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握有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的士族世代相袭。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士族上层采取各种措施,主要从婚宦两方面严格限制,防止寒人地主挤人世族队伍,掌握政权,这样,就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这种门阀政治也深刻影响了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起自北方,鲜卑人口又不多,为了中原地区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获得中原士族的广泛支持,势必顺应久已存在的门阀统治形式,与汉族士族联合,使贵族门阀化,所以他们推行了定姓族措施,从而在观念形态上使鲜卑贵族等同于汉族士家。太和十九年下令“定四海士族”。《魏书·宦氏志》载诏令“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宫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鉴于此,孝文帝定姓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八姓成为鲜卑中的第一等贵族,陆姓位列其中。
    孝文帝的以上规定利于陆姓地位的抬高。凭借了政治力量,使包括陆姓在内的鲜卑贵族和汉人政治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是陆氏由此显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北魏鲜卑原先活动范围在代北,大致在今山西一带,旧都在乎城,后迁都洛阳,所以许多族谱或家谱都称该陆氏为“代北之陆”或“河南之陆”。关于鲜卑步八孤改为陆姓,在《魏书》和《北史》均有记载,《元和姓纂》也有基本相同的载述。主要叙述以陆俟、陆真为始的陆姓后裔族事。
    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
    合姓在我国姓氏发展史上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有陆费、陆叶和陆范。
    1.陆费:陆费复姓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浙江以嘉兴为主。近人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对其起源和世系作了考证。潘引张澍《姓氏寻源》说:“本姓陆,鬻于外家费氏,亦承费姓,遂成陆费氏。世居桐乡。”桐乡原属汉由拳县地,三国吴以后为嘉兴县地。五代晋以后为崇德县地。明析置桐乡县,属浙江嘉兴府,清因之。所以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其中也出了陆费墀、陆费琼和陆费逵几位名人达士。
    江苏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吴县西山,《包山后埠陆费支谱》(陆文灏等修)介绍了该派陆费支的来源。包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山,这在明代《苏州府志》、《吴县志》内有确切的记载。该谱由清名家王鸣盛撰《包山陆氏祠堂记》,记内称包山陆费氏系侍郎史陆傲之后(见第二章已述),历31传至陆元阳、陆元珏兄弟俩。陆元阳居包山之涵村,陆元珏居包山后埠,自是两支并盛。陆元珏以后八传至明代陆谦,陆谦和陈氏婚配生有第三子,名景荣。其时包山费浩无子,于是将景荣嗣费浩为子,考虑到“谓陆为费后,未协宗法,且惧后人知费而不知陆”,所以合称为陆费氏,该谱以陆费景荣为世祖,记述其后谱系,延及光绪年间。其中陆费德清曾任嘉庆年间奉政大夫,保定府通判,陆费德孚任承德郎、六品顶戴,浙江郡知县等地方官。
    2.陆叶:陆叶氏主要分布在安徽。
    据《安徽(潜山)陆叶氏宗谱》载:“陆叶氏者,祖籍隶江西鄱水,宦游寄皖北潜山,元末自潜迁桐。”“明初以陆赘叶”,按此谱所述,陆氏自元代正一公始,叶自明代文宗公始,至明代陆叶始为合姓。元代陆氏始祖正一公,名陆正一,生三子:陆朝一、陆朝二、陆朝三。陆朝一生三子:陆荣一、陆荣二、陆荣三。陆荣一又生四子:陆恩一、陆恩二、陆恩三、陆恩四。明代叶氏始祖文宗公名叶文宗,女一招赘陆恩三,遂以恩三为嗣。其后历代传衍。对于合姓缘由,这在卷首的谱序内有明确的记述。因“以陆为受姓之始,其倦而不忍忘者,仁也;叶为受恩之始,亦恋恋而不肯忘者,义也,合仁与义以成族”。
    陆叶氏的后代中似乎没有什么显宦达士,较陆费合姓者少。
    3.陆范:陆范为复姓中新出,其来源于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和他亲生儿子悲欢离合的故事。
 
     陆姓迁徙史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生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戴,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
    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颖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
    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
    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
    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
    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谢姓渊源
谢姓起源有四: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石姓渊源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堂联有很多,较著名的是“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传载纯臣指的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史称其为“纯臣”,“诗歌圣德”指的是北宋经学名家石介,曾做过一首“庆历圣德诗”。石姓的堂号之一是“徂徕堂”,也是来源于石介,石介曾归耕于徂徕山(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在那里著述讲学。据专家研究,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石姓的发展如同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自春秋时期因石石昔大义灭亲得姓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才形成今天庞大的石姓人群,又经过多年播迁,使石姓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走向海外。一.寻根问祖石姓起源于何时?是如何起源的?……这些问题经常有人问及,但这些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虽然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定石姓的老祖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但今天姓石的人可不都是石碏的后裔,因为石姓发展到现在是由多...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尹姓渊源
一、以邑为氏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尹氏以邑(地方)得姓,出自少昊的后代。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少昊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殷是少昊的儿子。殷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于尹城,他也因此被称为尹殷,尹氏因此得姓。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也有人考证说其在今山西省隰县东北,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因此,今河南西北与山西西南交界一带,是古尹氏的发源地之一。尹殷的子孙袭其职位,世代任工正,一直生活在尹这个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孙世代袭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这个地方。因而,先秦时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区。上古时期,只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和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人类的历史才逐步建立。尹氏先民的活动则和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尹氏宗族的活动与...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蔡姓渊源
蔡姓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姑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子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姑姓。又据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姑氏封于燕,姑氏又分为蔡、光、鲁等姓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公元前ll世纪,周武王商发起攻击,周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商的京城朝歌。商王纣一看大势不好,于是把正在劳作的奴隶释放了出来,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上前线打仗。哪知这些奴隶平时受尽了商纣王的欺负,不愿为商纣王卖命,他们一到前线,就与周的军队联合了起来,一起攻进商的都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而亡。商朝灭亡了。统一全国之后的周朝,所面临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一群不安分的土著居民,尤其是商朝的遗老遗少对年轻的周王朝更是耿耿于怀。商纣王虽然被烈火烧死了,但他的儿子武庚却还活着,而且拥有大量的军队。如果发兵消灭武庚,势必又重燃战火,导致国家和人民遭受更大的损失...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秦姓渊源
秦姓来源有三一、出自赢姓,始祖伯益为颛项帝的后裔,后以国名为氏。出自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秦本纪》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铝瞬?(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