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主流地位的成因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3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主流地位的成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状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状况及实际势力所及可知,司马迁所说的“河洛”,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诸地区,它包括了北及晋南冀中、西至关中、南达汉水、东到鲁西江淮这样一个范围比较广阔的地域。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 老的繁衍生息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因此,一般谈及华夏民族,追溯中华远古文明,都要谈到“河洛”,正所谓“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种“煌煌祖宗业”的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的国家。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吴越、荆楚、湖湘、闽粤、巴蜀、陇右等地域文化相比,其产生、发展有许多相近和相同之处。但由于“河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夏商周汉唐宋等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强大的政治优势,就使得河洛文化与上述各地域文化相比又有很突出、很明显的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就是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处于主干、主导与核心地位。

  一、河洛文化不仅仅是河洛先民创造的,也是集各地域文化之大成而形成的,因而长期处于发达与领先地位。夏商周三代及其后,河洛先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其代表人物如夏禹、伊尹、傅说、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子产、申不害、韩非、吴起、鬼谷子、苏秦、邓析、公孙衍等,他们对中国早期的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河洛文化流派的形成起到开创与奠基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地域文化的早期创始者,如孔子、管子等对河洛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孔子不仅问礼于洛,而且率弟子游学于河洛各地,为河洛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如他的国家一统思想、仁德为政思想、孝悌伦理思想、重农抑商思想等。对周边地域的文化,河洛地区的学术流派也不断地吸收,不断地扬弃,从而使自身日臻完善与成熟。河洛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包融性是其发达与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功,不仅在河洛先民,也是不同地域文化滋育之结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诸子在问学、游学和接受河洛文化影响的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启迪,大量吸收了河洛文化的先进内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和学派。还以孔子为例,孔子早期之学,只是偏于一隅的齐鲁一派,尚不系统,更不成熟,经过中原的问礼,大量吸收周朝之遗制,“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才逐步发育成“儒学”。孔子等贤哲对周文化的肯定、吸收与传播,则进一步扩大和张扬了河洛文化。

  二、河洛文化由于受政治势力的推崇,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具有极大的辐射力。自“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汉、唐至宋,十数个王朝都在河洛地区立国建都,河洛地区由此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河洛文化也由此成为强势文化。河洛文化为政治力量所推行有多种形式,其中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有两种:一是统治者把河洛文化作为官方文化用制度安排的方式加以固化,要求朝野奉行,成为巩固政权和加强国家管理的支撑。周公在洛阳的“制礼作乐”,把传统的河洛文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奠定了河洛文化作为官方文化的基础,加之孔子的称赞、推崇和理论化,河洛文化在秦汉以后的正统地位就更加牢固。二是用行政的手段大力向全国进行普及。在文化传承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但周文化最强。周朝建立之后,加强了分封制,数百年间,不断把大批在河洛地区成长并深谙周礼的人分封到全国各地,这些人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河洛文化,还一而再地不断进行“改制”,从而使“东夷”、“西戎”、“苗蛮”各部族华夏化。如周公东征获胜后,其子伯禽被周封为鲁公,伯禽就国鲁地后很快就着手“变其俗,革其礼”。吕尚就任齐后,更是软硬兼施,不遗余力地推行周制。即使如周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与敬王争夺嗣承权失败后逃往楚国,为了以后的发展,逃亡时还不忘周朝的文化———“奉典籍以奔楚”,为楚国推行河洛文化创造了便利。至于周成王之弟叔虞分封于唐(晋)、召公分封于燕,实行了“启以夏政,强以戎索”之策,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本身就是河洛文化包容大度之风的结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河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当地得到大力的普及。明于此,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秦汉时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很快地由车同轨、书同文而实现了文化的大统一———周代的基础性工作功不可没。

  三、“经”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一个独特个性,士人的信奉与张扬,使其地位得到不断地巩固。当辽阔的南苗、东夷、西戎、北胡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禹都阳城”,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创造了华夏国家形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之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达到全新的阶段。考古证明,作为服务于国家统治的各种文化,如礼、乐、历法等典章制度,在夏代都已基本具备。殷承夏制,周因殷礼,至周朝时不仅更加完备,也更加自觉,突出表现在理论上的惊人建树———从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的划分、从确立王制到对庶民的管理与教育、从人的思维方式到处世态度、从生产生活到人的思想信仰等,形成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册和对典籍的阐述,如《书》、《礼》、《易》、《乐》、《诗》、《春秋》等。由于这些典籍的官方化、权威性、规范性,不仅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与推行,更为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所张扬,或为其传,或为其疏,自汉代起更是一直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人们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修之“经”。河洛文化中的这种“经”文化特点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河洛文化中“经”的地位的确立,使其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正统”、主流的地位更加巩固与稳定,这也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河洛文化从其形成、发展到日臻成熟和强大,是一个不断向上的兴盛过程,以至其在时间上影响整个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空间上传承和影响了大一统的整个中国各地域,这种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而从没有式微的现象,也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融合性
河洛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以中岳嵩山为象征的河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成王时的何尊铭文就称河洛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盛赞洛阳的话为“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其实,并非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均定都河洛,在文明时代以前,这里已成为全国文化发展的中心,而且在三代以后,直至宋代,河洛地区一直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如果我们将河洛文化比喻为车毂的话,那么,周围的车辐是聚于车毂的,而同时以河洛地区为轴心,强烈的影响着周围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辐辏与辐射的关系。河洛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国家,率先进入了文明社会,而且还在于它融汇四方、辐射四方的文化特性...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标志洛书
“洛出书处”汉魏古碑,碑高2010毫米,宽675毫米,厚270毫米。为砂岩石质,上圆下方。碑额刻有圭首图案,图中方形线基本脱落,似为洛书图样。额下碑文仅剩第一个字,为魏书“洛”字,此字高300毫米,宽330毫米,体似汉魏古风,据专家鉴定,该碑为汉魏遗物。唐诗人李峤《书》曰: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河图八卦出,洛字九畴初。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视察永宁县,在西长水村题:“洛出书处”碑。碑高1825毫米,宽635毫米,厚170毫米,由“永宁令沈育立”。唐·张钦敬《洛出书》:浮空九洛水,瑞圣千年质。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昔闻夏禹代,今献唐尧日。唐·叔孙玄观《洛出书》清洛含温溜,玄龟荐宝书。波开绿字出,瑞应紫宸居。物著群灵首,文成列卦初。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都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围、长时间的西晋末年战乱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河洛文化也随之南播。这种“南迁”、“南播”,以后又几次发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一、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即古河南地区,又称河洛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①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②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孟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塚岭山,经陕西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进入洛阳偃师境汇集涧水、瀍河、伊河后至巩义南河渡注入黄河。所以,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延展。河洛文化发源于河洛地区,但并不局限于河洛地区。河洛地区的文化并不能与河洛文化划等号。河洛地区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融汇四方,善于吸收四周地区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最终成为最早诞生文明的地方。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伴随着河洛地区政权的交替...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龙牙洞:河洛之根?
陕南地区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南县的“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洛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阎宪峰说,20世纪60年代,“花石浪龙牙洞遗址”被发现,2001年7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罕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说明距今50万年~25万年前就有猿人在洛南的洛河畔活动。这是什么概念呢?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而“花石浪龙牙洞遗址”与距今80万年的陕西蓝田猿人最为接近!龙牙洞在石门河与洛河交汇的半山坡上。8月27日,我们跨过五六十米长的石门河吊桥,爬上层层梯田,看到了这个不起眼的洞穴。洞口为三角形裂缝,内凹,顶端的岩壁像屋檐一样突出,洞外为斜坡,洞里的地面离坡地约一人高,总面积约20平方米。龙牙洞下面的城关镇尖角村东河组76岁的崔林女说,洛南解放前夕,附近有村民在洞里挖出了一些“龙牙”,3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