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关于颛顼的新话题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2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关于颛顼的新话题,我们走进了豫北沙区的枣林,十万亩林带已改变数百年来黄河故道的原始,从革命前辈

  我们走进了豫北沙区的枣林,十万亩林带已改变数百年来黄河故道的原始,从革命前辈的言传文字中知道,这里还有过一簇簇抗日求解放的血与火。而今,河南省文物旅游界的一队大腕们,倒是为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的二位更远的祖先而来的。

    颛顼和帝喾,我们许多人对这二位先生确有些陌生了,甚至把帝喾念成“帝窖”的也不少。但他们毕竟是祖先,三皇五帝,五帝指的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祖宗在上,堂而皇之也。

    关于他们的老话题太多,断断续续地说了几千年,从《春秋》、《史记》、《竹书记年》、《山海经》到《明史》、《清史》。“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白虎通》的解释,是说其名字的由来。《史记》说,“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并称他“静深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洁城以祭祀”。当代古史学家徐旭生就称颛顼“是一个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说他完成了华夏统一的大业,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发展部落联盟,整顿社会秩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改革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舜是颛顼的七代孙,距黄帝九代”。前几年,在濮阳的古墓葬中发现“中华第一龙”的时候,有人就怀疑是颛顼时代的传统。范文澜说:“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话题太老了,我们带着说不完的老话题向树林深处走去。

    从内黄县城往西南方向沿乡间公路行30余公里,路旁的沙丘多被杨槐林或枣林覆盖在乡间公路尽处的三杨庄村西北,又行约2公里,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丘林中,显示出颛顼与帝喾的陵来,  当地人又称“高王庙”,因为颛顼与帝喾分别称为高阳氏与高辛氏。屈原在《离骚》中的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也是说高阳氏是楚人的祖先。陵墓已经被黄沙层层叠压,就连陵前祭祀的大殿,也仅在黄沙中露出几段墙来,陵前竖着横竖近百通残碑断碣。据该县的同志说,也是近几年从沙土中新挖出来的,都是历代帝王或亲自或派大臣前来祭陵时的记载,最早的一通是元代至元年间,晚的至清同治年间。在场的考古人员习惯性地朝下挖去,在房基处,安金槐研究员竟然发现了汉代的铺地砖,大家都推断汉代就可能已有祭祀或纪念性建筑。

    内黄县的有志之士可要拿住老话题做新文章了。这4500年前的帝都与帝丘与古都安阳正好连成一条旅游线,10万亩丛林的优美与数千年帝丘的古风恰给进入现代化的人们一种别有情趣的惬意,这里的陵墓区、祭祀区,嫔妃墓区,帝都城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区、二帝湖水上公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已经成了他们日臻成熟的规划。安阳,汤阴,濮阳等又是这里可以互相辐射的大型旅游环境,借着内黄县境内多项农业,林业,牧业资源的开发,一个不大不小的关于颛顼的新话题又在说在做在不断增长的希望和干劲中逐渐化为新的景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颛顼·帝喾二帝陵新考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和考证,在我国古代历史传说的华夏先祖“五帝”中。黄帝及其后代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帝,都曾先后在黄河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率领各个部落的人们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各种生产活动,创出了许多造福于人民的重要业绩,从而也得到了当时和后代华夏民族的尊重与敬仰。并且传说颛顼与帝喾二帝死后,均葬于现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过去也曾一度划归濮阳或滑县)的鲋鰅山之阳。一般称为“颛顼·帝喾二帝陵”。在二帝陵前还建筑有庙宇和立许多历代王朝和群众祭典二陵的碑碣,从而构成了规模巨大和文物古迹丰富的二帝陵园。但由于二帝陵园位于卫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多沙地带,风紧沙移。据说清朝同治年间,经过连续几次大风吹动,黄沙飞扬,落沙成丘,致使颛项和帝喾二帝的陵园全部被厚厚的黄沙掩埋于沙丘之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固定沙丘,保护周围的农田,对二帝陵园区内的沙丘采取了育林封沙措施,遂使二帝陵区现在已成为数万亩森林覆盖的大林场...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何晏
三国曹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晏亦被收养。后来又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性骄矜,曹丕、曹植都讨厌他,所以长期得不到任用。至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才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赋,散文多是哲学、政治论文,如《无名论》、《无为论》、《韩白论》、《冀州论》等。赋今仅存一篇,即《景福殿赋》,魏明帝曹□在许昌建成景福殿,何晏受命而作此赋。赋分三部分,先述兴建缘起,中间一大段写宫殿规模、结构、环境、装饰,并从写政治、人事相结合的角度,解释其象征性含义,末尾则按照劝百讽一的传统写法,说了一些正面的道理。此赋与东汉王延寿所撰《鲁灵光殿赋》,同为描写宫殿辞赋的名作...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干宝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他是东晋初著名史学家,祖父干统,为吴奋武将军,父干莹为丹阳丞。干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候。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干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干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著《晋纪》。《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文心雕龙》誉“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采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同上)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桓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但整体看来,其写法稍觉刻板。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生平谢氏和王氏同为东晋以来的高门领袖。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刘裕所杀。九年,刘毅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