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岳汉三阕
中岳汉三阕十指位于中岳嵩山登封境内的三座汉代石阕: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
太室阙位于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为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长吕常所建。大室阙分为东西两阙,为凿石砌成,通高3.96米,两阙间距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东西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联成一体,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式。顶刻仿木构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缘,脊的一端及瓦当皆饰柿蒂纹。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四壁除刻有铭文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饰剔地浅浮雕画像。保存较好的画像有50余幅,内容为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龙、虎、犬逐兔、熊、羊头、人捉鸱鴞、鲸、龙穿璧等。题额刻在两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仅存“中岳太室阳城”6字。题额下刻有篆隶参半的铭记。在西阙北面也刻有铭记,为阴刻隶书,计27行,行7字,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太室阙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少室阙位于登封县城西6公里邢家铺村西嵩山南麓,为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
少室山是嵩山的一部分,有36峰,峰峦叠翠,景色秀丽。据史书载,少室山为夏禹妻涂山氏之妹居所,亦是夏禹之妃,俗称“少室庙”为“少姨庙”。
少室阙较完整,东西两阙结构基本相同。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两阙间距7.60米。西阙阙基是用两层长方形石板平铺于坚实的黄土上,下层铺石板,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10层,高2.99米。阙身最上层雕斗拱,上承阙顶,阙顶用3块巨石雕四阿顶,顶上面雕瓦垅、重脊,四边赚柿蒂纹瓦当和板瓦,少室阙下面雕椽。正脊单独用一块长石雕成瓦条脊,中间低,两端高。子阙顶比正阙顶低104厘米,一侧与正阙相联,一侧雕出两垂脊和瓦垅,雕椽。东阙结构与西阙相同,唯正阙顶残缺,但东西两阙高低不一,层次有别,东阙用石10层,西阙仅8层。
西阙北面第三层中部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西阙南面有阙铭,另在东阙北面有江孟等题名。阙壁四周为减地平雕画像,计60余幅,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宴饮、击剑、狩猎、犬逐兔、训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年鹤鸟哺雏、龙穿璧、月宫、常青树等。其中以马戏图雕刻最。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头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紧身衣裤倒立;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显示出奔马的迅跑和马戏的惊险技艺。雕刻手法夸张,风格飘逸自然,是汉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启母阙位于登封县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
在启母阙北190米处有一开裂巨石一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早已不存。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颖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
启母阙在中岳汉三阙中损坏最重,其结构与太室阙同。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0米。阙顶一部分已遗失,阙身用长方石块垒成。启母阙有两方铭文,皆在西阙北面,一方为开母庙阙铭,篆书,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满行12字,记述了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和赞美启母的功绩,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之,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注重。一方在开母庙阙铭,为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中部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隶书,计18行,行5字,大部剥落。
阙身四周雕有宴饮、车马出行、百戏、蹴鞠、训象、斗鸡、猎兔、虎逐鹿、幻术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60余幅画像。其中蹴鞠图刻画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立1人,击鼓伴奏。幻术画像两幅一幅刻1人头戴毡帽,袒露,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向上喷火;另一幅刻1人手拿长颈瓶和斧表演,可能是吐火易头的幻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