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仰韶遗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8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仰韶遗址,彩陶器皿(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

  彩陶器皿(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

  发掘年代:1921年

  仰韶文化命名地,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彩陶罐:盛器(上,高11.4厘米)

  陶瓮:盛器(中右)

  陶碗:食器(中左)

  陶葫芦瓶:盛器(下右)

  陶罐:盛器(下左)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

    年 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发掘年代:1921年。

    简 介: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因为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在东起豫东平原,西至青海、甘肃,南达汉水流域,北至内蒙古草原的广大地区,陆续又发现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1000余处。遗址土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遗物。仰韶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多为红棕色素底,并涂有黑色或暗紫色纹饰,这些彩绘成为仰韶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发现有冶炼铜器的遗迹。

    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广,延续时间长,按照各地之间的差异又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西王村类型、大河村类型和马家窑类型。

    意 义:仰韶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位于渑池县城北7.5公里。村东西两侧有两条深25~50米的土沟,沟底小溪潺潺。东为饮牛河,西为西沟,两溪在村南约l公里处汇合,宛如半岛。仰韶村就坐落在两溪之间黄土台地上,路沟断崖露出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黄土。村北约3公里有韶山和飞山等石灰岩山丘。仰韶文化遗址在村南约0.5公里的台地上。遗址东北至西南长约900米,西北至东南约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5米。遗址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路,因天长日久形成一条大沟。在路沟断崖处可以看到灰土层的堆积和许多袋形窖穴。仰韶村文化遗址是1920年发现的。1920年秋,原中国地质调查所瑞典人安特生,派其助于刘长山到渑池、新安一带采集化石标本,刘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遗址,并采集了一些石器标本带回交给安特生。安特生于1921年春来此调查,同年秋进行了发掘。这次共发掘17个地点,出土许多彩陶和磨制石器等。因为这类文化遗存最初在仰韶村发现,故定...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仰韶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发现这个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仰韶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沉睡六千载的仰韶遗址
在长垣县丁栾镇浮丘店村发现的仰韶古文化遗址,成为豫北大地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存,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注意。该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城北13公里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40米,文化层厚约2米,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仰韶文化。相传遗址中的浮丘会浮动,随水而长,故“浮丘店”因此得名。出土器物以红陶为主,大部分通体内外磨光。这证明当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其中生活用具有盆、瓶、钵、罐等。生产用具有石镰、骨镞、骨针等。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草拌泥红烧土块和蚌片,证明当时古人已有半穴式房子居住。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物出土后,县政府即将浮丘遗址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城北22公里北舞渡镇贾湖村东侧,1962年发现。该遗址东西长275米,南北宽26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1983年-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6次发掘,发掘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2001年4-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兽坑2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百件,大量炭化水稻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种鱼类、龟、鳖、鹿类、猪、狗等动物骨骼。房基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有单间和多间,每间面积2-6平方米,房间有门坎或隔墙。房基附近的灰坑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为窖穴,壁上留有台阶,有的...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大岗遗址
舞阳县大岗遗址位于舞阳县城北28公里侯集乡大岗村北端的一片地势略微起伏的土岗上。这里原发现为一处新石器早期时代裴李岗文化遗址和汉代墓群,1989年复查时发现了细石器材料。为配合砖厂取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分别于1989年冬和1990年春对该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经两次发掘,获石制品327件,石料多以燧石居多,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脉石英,占三分之一以上,而石英岩、玛瑙、水晶等石料数量较少。石器种类包括细石核、砸击石核、锤石核、石片细石叶、多种刮削器、尖状器,其中圆头短身刮削器最多,少量复刃刮削器最精。小尖状器为大岗遗址代表器物之一,又可分单尖、双尖两种。大岗遗址细石器文化层的考古发掘十分重要,它是中原地区第一次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的叠压地层关系,在国内尚属罕见,大岗文化可能就是裴李岗文化的源头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