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号墓为陵偃师李弘恭陵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号墓为陵偃师李弘恭陵, 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西南景山之巅的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
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西南景山之巅的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其北为哀皇后的寝陵,俗称“娘娘冢”。据新旧唐书记载,李弘,字宣慈,生前为太子,上元二年(675年)不幸暴死,诏赠谥为“孝敬皇帝”,时年24岁。葬于缑氏景山,庙号“恭陵”,“制度尽用天子礼”。次年太子妃亡,九年后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
恭陵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太子冢”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这长440米。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
恭陵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太子冢”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这长440米。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
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制度尽用天子之礼,是唐初“号墓为陵”规制的一处完整实例。这种帝、后同茔而不同墓的合葬方法,显然是仿照了西汉帝陵的埋葬制度。1998年,不法分子炸开哀皇后寝陵墓道,从一个壁龛中盗出文物64件。后经公安干警的日夜奋战,被盗文物如数追回。这批文物多为釉陶器和彩绘陶俑,其釉色之美、彩绘之精,是以往发掘唐代文物中所罕见的。尤其是出土的彩绘陶俑,色彩鲜艳如初,衣纹服饰清晰可见。有彩绘骑马击鼓俑,头戴披肩风帽,着右衽长袍,坐于马上,左手牵绳,右手作击鼓状;有彩绘骑马的男装女俑,表现出青春少女头戴男式黑色幞头,发髻垂于脑后,身着翻领大衣,腰束带,足穿黑靴,双手做牵绳状端坐马上;有彩绘骑马幞头男俑,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着翻领紧身窄袖长衣,腰系带,足蹬黑以尖头靴,双脚踏于马蹬之内,端坐马上,似为胡人骑马的形象;有彩绘骑马女俑,头束高髻,上穿圆开领紧身窄袖短衣,上穿长裙,帔帛搭于肩后;彩绘骑马风帽男俑,头戴披肩风帽,着右衽宽袖长衣袍,双手置于腹前,下着裤,足穿黑靴,踏于马蹬内,端坐马上;彩绘高髻女立俑,头梳高髻,面庞清秀而丰润,内穿方领紧身短襦,酥胸半露,双手拱于胸下,下着蓝色长裙,裙下露出浅蓝色尖头鞋,身段轻盈婀娜,风韵卓绝,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活力,是唐代彩绘陶俑中的;彩绘双髻女立俑,头梳双髻,面部圆润,细颈削肩,身材修长,眉清目秀,内着红色方领紧袖短襦,胸前饰宝相花,袒胸,搭绿色帔帛,下着短袖曳地长裙,双手拱于胸前;彩绘风帽男立俑,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窄袖紧身长衣,上饰宝相花,腰系带,内著紧身圆领绿色襦衣,双手拱于胸前;彩绘幞头男立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窄袖紧身衣长袍,墨画腰带,上着黑靴,双手拱于胸前;彩绘骑马吹奏俑,头戴黑色小冠,冠顶高扁,上身穿交领窄袖衫,下着袴、靴,骑于马上,作吹奏状。在这批彩绘陶俑中,所塑造出来的男女俑像以及马的造型等各不相同,在人物面部的描写上,一般是墨画人物的眉、眼、须,嘴唇点红,服饰或马俑上的垫毡,饰宝相花纹饰。不同颜色的服装,配以红、黄、黑线绘制的马鞍,是这批骑马俑最突出的特点。女俑形象优美典雅,或站立或骑于马上,彩绘服饰是唐代宫廷及贵族府第侍女的标准打扮,极具时代的气息。表现出唐代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社会风尚一改唐前宗法与礼俗的束缚,博采众长,呈现出自由开放的姿态。
绘彩骑马男俑
绘彩骑马男俑
文物图片:
唐恭陵外景
唐恭陵石雕坐狮 坐狮高2.3米,踞坐于三层方形石坐上。颚下须毛三绺,肘部有飞毛,长尾甩在左腋下。坐狮刻画静中有动,十分传神。
绘彩骑马男俑 唐代,河南偃师恭陵哀皇后墓出土。三件陶俑中,一件为骑马吹奏俑,头戴黑色小冠,冠顶高扁,上身穿交领窄袖衫,下着裤、靴,骑于马上,作吹奏状;一件为骑马击鼓俑,,头戴披肩风帽,着右衽长袍,坐于马上,左手牵绳,右手作击鼓状;另一件骑马男俑,为胡人形象,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着翻领紧身窄袖长衣,腰系带,足蹬黑色尖头靴,双脚踏于马蹬之内,端坐马上。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男女俑像及马的造型各不相同,在人物的面部的描画上,一般是墨画人物的眉、眼、须,嘴唇点红,不同颜色的服装,配以红、黄、黑绘制的不同的马鞍,这批骑马俑最突出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成汤陵与汤王庙
成汤死后葬于何处,史学界尚无定论。《括地志》载:“武陟县东二十五里商村,有商,成汤陵’。”清《怀庆府志》墓葬卷有同样记述。1963年,成汤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怀川是商汤灭夏前的根据地,他死后葬于此是极有可能的。《括地志》是唐代官修的极具权威的地理著作,历史遗迹是其记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书中,别无“成汤陵”的记述。此外,怀川还有多处祭祀汤王的庙宇,如“汤王庙”、“汤帝庙”等。如现存的“汤帝庙”(位于博爱县城西东王贺村)、“成汤庙”(位于博爱县柏山乡上屯村),均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武陟县商村的“商王庙”,与“成汤陵”同处一地,最值得注目。考古工作者从商代遗址推断,该商王庙当是在成汤死后不久修建的,后因年久,屡毁屡建。商村现存的《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明确记载了该庙是在以前旧址基础上重建的史实。商村的村名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可以肯定与商汤葬于此有关。根...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颛顼·帝喾二帝陵新考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和考证,在我国古代历史传说的华夏先祖“五帝’中。黄帝及其后代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帝,都曾先后在黄河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率领各个部落的人们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各种生产活动,创出了许多造福于人民的重要业绩,从而也得到了当时和后代华夏民族的尊重与敬仰。并且传说颛顼与帝喾二帝死后,均葬于现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过去也曾一度划归濮阳或滑县)的鲋鰅山之阳。一般称为“颛顼·帝喾二帝陵”。在二帝陵前还建筑有庙宇和立许多历代王朝和群众祭典二陵的碑碣,从而构成了规模巨大和文物古迹丰富的二帝陵园。但由于二帝陵园位于卫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多沙地带,风紧沙移。据说清朝同治年间,经过连续几次大风吹动,黄沙飞扬,落沙成丘,致使颛项和帝喾二帝的陵园全部被厚厚的黄沙掩埋于沙丘之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固定沙丘,保护周围的农田,对二帝陵园区内的沙丘采取了育林封沙措施,遂使二帝陵区现在已成为数万亩森林覆盖的大林场...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张衡墓
张衡墓位于南阳县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一个周围平坦、中间略高的台地上。墓北约250米处,有平子读书台,墓东为鲁南(鲁山至南阳)公路,古代洱河旧道跨其北,鄂城寺塔峙立其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汉代崔瑗曾有张衡树碑,晋代夏侯湛也曾为之撰刻碑碣,唐代诗人骆宾王、郑谷者曾为之讴歌吟诗。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张衡(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石桥镇夏村)人,是一位博学多能、富有才华并在多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张衡文学造诣很高,他所著的《二京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在天文方面,他有着独创的成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并在天文、历法、算学上,完成了《灵宪》、《算罔论》、《浑天仪图注》等著作。还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测影土圭”和一种类似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包拯墓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