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探寻贺兰山黑石峁岩画之谜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探寻贺兰山黑石峁岩画之谜,也许,我们应该大胆猜测,在遥远的时代,当一艘外星飞船在这里坠落后,残存的外星

  也许,我们应该大胆猜测,在遥远的时代,当一艘外星飞船在这里坠落后,残存的外星人开始了在地球上的生活,那些游牧民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于是,这里就成了他们祭祀祖先的圣地,那些岩画,就是他们留下的最早的华夏文字……

  “岩石报章”

  当我们穿越的脚步开始迟滞,黛青色的山峰继续向远方奔驰而去。虽是正午,炙热的阳光将我们笼罩,一个巨大的不解之谜进入我们的视线里,不远处,一堆黑色的石头散射出晶莹的光泽,和四周灰白色的山石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神秘的气息在时空里穿梭,贺兰山黑石峁岩画群,就这样为我们打开通向未知之地的大门。

  亘古以来,贺兰山就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地方,匈奴、鲜卑、敕勒、、党项……一个个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汉、唐、西夏……一个个朝代在这里留下血与火的历史的硝烟。这里,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艺术;这里,更有那些远古的先民们以杰出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的贺兰山的巨石上刻下的难以磨灭的手迹。我们也许不敢断定他们就是艺术家,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存却是丰富的,这就是被人们称为 “岩石报章”的贺兰山岩画。

  之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宁夏贺兰山岩画已勘定过的有2000处之多,单单石嘴山市境内就占了近1/4,沿贺兰山东麓石嘴山境内的麦如井、黑石峁、韭菜沟、翻石沟、大小树林沟、红果子口、归德沟、白芨沟、大小西峰沟内,保存最好的为黑石峁岩画群。一般人们都知道银川的贺兰口岩画,然而,藏珠于石嘴山市境内的神秘的黑石峁岩画群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们所知晓。

  黑石峁位于贺兰山脉的石嘴山市西北约8公里的小枣沟内,这里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崖边、沟底小草丛生,周围有稀疏的野酸枣树。由于其周围山石全是灰白色,唯独此处山头似天外飞来的一块巨大陨石,故名黑石峁。

  到黑石峁其实有一条很方便的道路,从石嘴山市大武口乡的小枣沟进入就可以直接到达。笔者选取了另一条比较难走、需要攀山的路线,即从郑记沟进入(为了看那座保存完好的烽火台)。在一个炎热的上午,我们进入贺兰山,向黑石峁进发。翻过郑记沟,再穿越几座山,在穿山的途中,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黑石峁俗称黑石峁圪垯,当年宁夏军阀马鸿奎的一批金银财宝被土匪劫走后就埋在这里,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到这里来寻宝呢。

  天外来石?

  经过大约4个小时,就到了海拔1400米的黑石峁背后,在刺目的阳光下向山顶远远望去,黑石峁很平缓,很多不规则的、大大小小的黑石头群在风声里默默地矗立着,和我们之前想象的陡峭的山崖截然不同,这个黑石峁和贺兰山其他的岩画群有什么不同呢?

  登上黑石峁山顶,也就知道了这座山被人们称之为黑石峁的原因。山顶上布满了黑色的石头,并不规则地向下延伸。或许是因为风雨的侵蚀,这些黑石大块的不是很多。黑石的石质坚硬细腻,色黑如墨,特别光滑,而且泛着油光,触摸起来感觉不到普通石头的那种粗糙。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整个黑石峁只有山顶上的石头是大块大块的,越往下,这种黑色的石头就越小了,到了山脚下,黑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极其普通的和四周一样的贺兰山灰白色的地貌了。整个黑石峁山被四周连绵不绝的山峰包围着,在山风的吹拂下,给人以十分神秘的感觉。黑石峁这样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在黑石峁山顶,第一个想法就是这里的黑色石头是不是来自太空的陨石。在远古时期,缺乏工具的游牧民族要想把这些巨大的黑色石头搬上山可是个大工程,更何况贺兰山东麓自古就是惯于马背生活的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先后有猃狁、匈奴、鲜卑、、回鹘、党项、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养息,依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太可能把这些石头往山上搬。因此,“陨石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关于黑石峁黑色石头的来历,还有一个说法,认为这里的黑色石头是外星人或“天外来客”的飞船在这里坠落后形成的,这个假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对黑石峁的记载很少。而且奇怪的是,在黑石峁里转来转去,我们的衣服上竟然没有沾上一点黑色。把这些黑色石头拿在手中,这些黑石还特别光滑,很干净。更为奇怪的是,黑色仅为厚约12毫米的一层表皮,而其内洁白如玉,岩画凿刻其上,画面黑白分明,刻痕异常清晰,岁月千载,图像犹新。也有专家考证,说黑石峁石黑如墨,是因为岩漆所致。然而,黑石峁四面峰峦叠障,布满红砂沉积页岩,唯有这一座山峰,在阳光照耀下,黑色的石头闪闪灼目,又是为何呢?

  亘古谜团

  黑石峁岩画是1984年6月23日石嘴山市文物普查队在位于大武口乡贺兰山小枣沟内的黑石峁发现的,当时一共发现了古代岩画60余幅,可辨认的图像170个。画幅最大的宽210厘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画面大都清晰完整。这里的岩画内容大都以动物为主,有 《群羊图》、《猛虎图》、《恶狼图》、《群鹿图》等,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祈祷图》、《战争图》、《双人舞图》,线条古朴流畅,粗率遒劲,造型优美,洋溢着特有的美,又带有几分浪漫而神秘的意味,体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强悍、勇敢、粗犷的性格,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游牧生活,富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的确如此,在黑石峁山顶,岩画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山梁靠近顶部的南北两坡及山顶上。石面最大的数米有余,小的仅仅10余厘米。稍微留心一下,会发现你身边的石头上都刻有大大小小的岩画,但是笔者看到的比较清晰的岩画却不多,因为风吹日晒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岩画有许多已经模糊不清。还有的岩画由于岩石表面呈紫黑色,画面自然侵蚀已久,刻痕内的颜色与石面颜色基本一致,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若明若暗地看出图案轮廓。同去的朋友告诉我,这里小的岩画也有不少,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估计是被人拿走了。最可笑的是,在一块较大的岩石上,不知是谁竟刻了一个很现代的火箭!和四周的岩画一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所幸的是这里最大的和最有名的高1.23米、宽1.085米的《群羊图》还没有被完全破坏。《群羊图》画面黑白分明,刻痕异常清晰,画面上共有7只羊,大羊长50厘米,小羊长仅几厘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构思巧妙、气氛和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游牧生活的宁静与安适。

  在黑石峁,我们看到了黑石峁岩画中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双羊图》,两只造型相同、形体较大的山羊,两对大角长而弯曲,臀部都塑造成直线,形体又采取花格图案的表现方法,粗犷中见工整,自然中显优雅,在整个黑石峁岩画中最引人注目。然而,就是因为这幅岩画的艺术价值特别高,《双羊图》所遭受的破坏就最严重。由于被人拓片的次数过多,一些图案已经很模糊了,最严重的是整块石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纹,如果不加以保护,这幅岩画过不了多久就会碎裂和消失。还有一幅在黑石峁岩画群中比较少见的《双人舞》岩刻,两人并排,好像一男一女,有头饰和尾饰,手臂上举,两腿分开,呈骑马蹲裆式,也是因为拓片过多的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纹,我们不难预料它的最终结局。

  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石嘴山境内的岩画,与内蒙古海渤湾岩画竟然隔黄河相对,黑石峁岩画最为集中,这让我们不仅浮想联翩。也许,在远古时代,黑石峁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圣石,他们在这里举行祭祀和朝拜活动,于是,令我们后人叹为观止的黑石峁岩画就这样诞生了。也许,我们更应该大胆地这样猜测,在更遥远的时代,当那艘外星飞船在这里坠落后,残存的外星人开始了在地球上的生活,那些游牧民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于是,这里,就成了他们祭祀祖先的圣地,那些岩画,就是他们留下的最早的华夏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贺兰山岩画是原始艺术之门(二)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向记者介绍岩画简洁明快的动物造型刻在小块石头上的图案刻在岩壁上的西夏文字虎虎生威
·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贺兰山岩画是原始艺术之门(三)
人头像神鹿“跃然石上”生动的“羊头抵树”场景双羊图外星人?线刻的岩羊
·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宁夏成为“岩画主要地区”
岩画专家经考证研究认为,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是中国迄今惟一的“岩画主要地区”,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至3万年左右。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周兴华介绍说,大麦地坐落于黄河北岸的卫宁北山,这里属低山丘陵区,为红砂岩山体。以大麦地为代表的卫宁北山岩画带,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0000个以上。其分布面积、总数、密度,均已达到世界“岩画主要地区”的国际标准。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给亚洲和世界新增了一个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从1986年至1991年,宁夏中卫地区的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在宁夏中卫卫宁北山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考证,首次发现这里遗存有极为丰富的史前岩画。经初步研究整理,大麦地岩画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自北而南排列着东西走向的17道山梁,16道山沟;自东向西排列着南北走向...
·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大麦地岩画研究争议浅说(二)
世界岩画时代常识汤教授将中国大麦地等北方草原岩画断代为公元前两千年以后至秦汉时期的作品,其根据有两条:第一条,汤说:“到目前为止,不仅是我国,而且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一处不可移动的刻凿岩画的年代可以被确认早到距今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第二条,汤说:“考虑到诸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亚和整个欧亚草原大陆的同类岩画均属公元前两千年以后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唯独大麦地的岩画却可以早到距今16000年以前,这首先是个基本逻辑问题”。汤教授引以为据的以上两条理由,就是他将中国大麦地等北方草原岩画断代为公元前两千年以后至秦汉时期作品的“基本逻辑”。我们姑且不论汤教授对中国大麦地等北方草原岩画的断代是否正确,倒需要先看看他引以为据的上述两条根据是否真实可信。首先,看看汤所说的“整个世界范围内”到底有没有“一处不可移动的刻凿岩画的年代可以被确认早到距今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
· 秦陇文化—岩画大观—大麦地岩画研究争议浅说(三)
上述考古文摘中的“峭壁上的雕刻”、“岩石遮蔽处”雕刻、“露天的岩刻”、“洞壁刻画”、“石刻”、“岩刻”、“线刻”、“刻画”、“凿刻”、“雕刻”、“打磨”岩画,均属不可移动的刻凿岩画。至于欧亚等大洲不可移动的彩绘岩画,经碳-14等科学手段测定,据今4万年至2万年的所在多多。彩绘技术和凿刻技术制作成的同类岩画图像的区分,一般说来,是由岩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绘制材料来源、绘制技术工具和绘制习惯所致,并无制作时代早晚的区分。根据中外考古学家们提供的考古证据和研究结论,上述欧亚草原大陆上不可移动的刻凿岩画均遗存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000年以前(除个别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岩画),汤教授怎么能根据自己虚构的“中亚和整个欧亚草原大陆的同类岩画均属公元前两千年以后的作品”的伪学术证据,以之推论断定中国大麦地等北方草原岩画“均属公元前两千年以后”至“斯基泰或秦汉时期的匈奴人”的岩画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