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文化与河陇文化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文化与河陇文化,   关于西夏文化的来源,在原苏联的学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西夏文化是

    关于西夏文化的来源,在原苏联的学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西夏文化是“源于中亚细亚各族人民的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成一体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其所以错误,因为第一,“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我们在研究任何国家文化的来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本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其次,要考虑其周边邻国文化对它的影响,而不是远离本国的什么文化影响;第二,这种看法与实际历史情况也是不相符合的。

  如前所述,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

  但以汉文化为主,正如北宋大臣富弼所指出:“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②。所谓汉文化,一般指中原王朝——唐宋文化,实际上汉文化还包涵汉末以来的河陇文化。

  何谓河陇文化?概括地说,是指河西陇右地区所保存的中原学术文化。所谓河西,即泛指黄河以西地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曾置河西节度使,为开元、天宝年间的十节度之一。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所谓陇右,即泛指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以及青海东北部地带。这里的陇右概念“即晋秦州之地,介于雍凉间者”。

  河陇文化,早在东汉末年即已存在,发展至前凉张轨时,明显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指出
 
  “(河西)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融值光武中兴,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发、沮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盖其地势险僻,可以自保于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故五凉相继,虽夷夏不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能仿效中华,与五胡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而此”。

  这种兴盛的势头大体上持续到中唐以前。

  河陇文化具有它独有的特点。其特点之一是在公立学校沦废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家世代代相传;特点之二是本地学术世家同外来儒学英才相结合;特点之三,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河陇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地说作用有二:第一,它是隋唐制度三大渊源之一。所谓三大渊源,即渊源于魏、齐、梁、陈和魏、周。三源之中,尤其是北魏、北齐与河西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魏统一河西,拓跋焘对河西儒士“皆礼而用”③,其典章制度明显受了河西文化的影响。“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魏、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第二,保存延续了中原文化。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续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河陇文化发展至安史之乱以后情况如何呢?史学家马端临云:

  “唐自安史之乱,西北土地皆不能如旧……独西陲沦于吐蕃,遂有夷夏之分,致使数百年中华衣冠之地,复变为左衽不能自拔。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然不过诸蕃部落杂处于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然则凉州之地,自夷变为夏始于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夏复变为夷始于唐而沦荒者复数百年,谓唐之土地而过于汉者,非要终之论也”。

  在马氏看来,自汉至初唐数百年间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之地,由于“自夷变夏,”民殷物阜,文化发达,为河陇文化的兴旺发达时期,但自中唐以后,河西地区由于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割据,“自夏复变为夷”时这一带的经济和文化破坏很大,“沦荒者复数百年”,河陇文化因此中断,应当否定。这种带有民族偏见的看法,显然与当时的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实际上河西陇文化自唐安史之乱经五代至宋,并未因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而中断,相反,为他们所继承。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指出:

  安禄山之乱,肃宗起灵武,悉召河西兵赴难,而吐蕃攻陷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虏。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尤念陷蕃人民否’?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犹不改。至五代时,吐蕃已微弱,回鹘、党项诸羌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值中国衰乱,不能抚有,惟甘、凉、瓜、沙州通于中国,其州为回鹘牙,而凉、瓜、沙之州犹称唐官,数来请命”。

  这说明自安史之乱至五代之时,河西地区的文化并未“自夏变夷”,显然当地人民在语言方面有所变化,但在衣着和官制等方面同中原王朝仍然保持了一致性。
西夏统一河西等地之后,同样并未中断河陇文化,其统治者为了适应其封建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学②,宏扬了佛学。使儒学和佛学成为加强其统治的不可或阙的两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参考资料: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卷本第655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长编》卷150,庆历四年六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
  《文献通考》卷322,《舆地考》。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3。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
  《文献通考》卷322,《舆地考》。
  《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
  参阅拙著:《略论西夏文化同河陇文化的关系》,载《西夏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一)
第二节、用于礼仪的音乐1.《金史》卷—三四《外国传?西夏》载:五代之际,朝兴夕替,制度礼乐荡为灰烬,唐节度使有鼓吹,故夏国声乐清厉顿挫.犹有鼓吹之遗音焉。唐代礼乐制度在五代时,已荡为灰烬。但唐代节度使的鼓吹乐却还保藏在西夏,至使西夏音乐深受唐代鼓吹乐之影响,保藏了清厉顿挫的风格。2.元吴立国后,据《西夏书事J卷十三载。西夏的:正朔朝贺,杂用唐宋典式。《礼大传》“疏”对“正朔”的解释是:正谓年始,朔为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政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建]也。这是每一个新帝王所颁布的新历法,这种做法始自夏禹,后来历代帝王沿用。元昊建西夏,他的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典式”。唐宋典式是元旦、五月初一、冬至“引大朝会礼,群臣上寿,设宫县万舞”。据《宋史》卷———六《礼志》载:大朝会正月朔,始受朝贺,群臣上寿用教坊乐。……“设宫县万舞”。“冬至受朝贺于文明殿,……群臣上寿始用雅乐登歌二舞”。“宫县”...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四)
第五节、用于祭祀的音乐《宋史》卷四八五《外国传?夏国上》载曰:景德四年(1007)。党项羌首领李德明之母罔氏薨时:德明以乐迎至柩前用什么乐曲、用什么乐器、在仪式中的具体用法,均未详述。党项羌人“死则焚尸,名为火葬”。《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五十七章《唐古忒州》中详细地记述了敦煌(沙州)居民的火葬仪式,其中说道:火葬“柩行时,鸣一切乐器”。唐古忒是当时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因此,这是记述党项人的葬俗,但没有详述乐曲、乐器、形式等。为了了解党项的火葬仪式,以利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把全段记述转录于下:君等应知世界之一切偶像教徒皆有焚尸之俗。焚前,死者之亲属在丧枢经过之道中,建一木屋,复以金锦绸绢。枢过此屋时,屋中人呈献酒肉及其他食物于尸前,盖以死者在彼世享受如同生时。迨至焚尸之所,亲属等先行预备纸扎之人马骆驼钱币,与尸共焚。据云,死者在彼世因此得有奴婢、牲畜、钱财等若所焚之数。柩行时,鸣一切乐...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三)
《公祠记》载述了西夏庆祝、欢乐的鼙鼓声,曰:西夏亡后,忽必烈灭宋,西夏境内的景象是:鼙鼓之声未绝于城邑。注1党项羌是亢歌善舞的民族,欢庆时高歌狂舞,正是其民族性的体现。注1《道圆类藁》卷25《重建高文忠公祠记》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二)
第三节、用于祝寿的音乐《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记载了西夏为寿时的“大合乐”,但未详述所用乐曲、所用乐器、所用乐队的形式。曰:元昊庆历四年(1044),初,曩霄(元昊)奉酒为寿,大合乐。余阙在《青阳先生文集》卷四《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也记载了党项民族的“献寿拜舞”,但拜舞的形式、乐曲、乐器、乐队等均未见详述。曰: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相欢。这类民俗生活的音乐活动尽管记载得很少,但由此也可看出这类活动中的音乐唱奏是不少的。
· 秦陇文化—西夏法制地理—西夏朔源与党项族的兴起
一、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党项,本西羌诸部之一,又称党项羌。党项之名是他称。通常是汉人对他的称谓。唐代北方其它民族则有不同称谓,如等族则称之为“唐古特”(Tangut),吐蕃(藏族)称之为“弥药”(Minyag),据党项建国后创制的西夏文字文献记载,“弥药”又是党项人的自称。党项各种称谓的含义,史籍无考,至今尚无定说。从语音上,丁绣认为“党项”即“宕昌”,与藏语高寒旷野之意音近;王静如则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复数,故汉人称之为“党项”(唐古特);从语义上,日本寺本婉雅、青本文教认为“党项”有藏语“广阔草原”或野蛮人的原野之意,西田龙雄因以党项自称“弥药”,认为有“黑色的党项”的意思。大约在6世纪后期(南北朝时期),党项人已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后来逐步扩展势力范围,到唐代时分布地区:“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自治区境),南杂春桑、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