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回族艺术—民间文学的类型与习俗
回族的民间游艺习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回族民间口头文学活动;二是回族民间歌舞活动;三是回族民间游戏活动。三类习俗虽然都有其传承,但回族民间口头文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占据了整个回族游艺习俗的重要地位。
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类型与习俗
回族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故事、歌谣、说唱等几类。
(一)回族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调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现在在回族人民中有能讲上百个故事的,有的能讲几十个故事的人。如回族故事家丁连珍所讲的故事,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男女群众都爱听他讲的故事。回族当中的有些阿訇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教有关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比较严肃。而其他回族故事家大多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话具有吸引力。他们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另外,由于回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传说、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据初步调查,截至1992年底,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达一千二百多个,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回族传说来讲:有人祖阿旦、阿旦和好娃、阿当寻火种等神话传说;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的传说等史事传说;有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杜文秀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有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斜贴茶壶的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有飞来寺的传说、博格达的传说、奶光湖的传说、米钵山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回族的民间传说,除风物传说具有地域性特点外,其他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有的甚至备受赞赏。
回族的其他各种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等,描述了一幅幅回族风情的画卷,揭示了民间故事的民俗性格。无论在田间地边,还是炕头灯下,讲者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听者津津有味,捧腹大笑。就故事的内容来讲,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回族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回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如索里哈和赛里买的故事,充分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回族民间歌谣
回族的民间歌谣,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的。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内容极其丰富;从形式上看,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受汉民的文化习俗影响,有夯歌、劳动号子、信天游、五更调、四季调、十二月调等等。在这些歌谣中,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
“花儿”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回族特色。
“花儿”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这里素有“花儿”的“故乡”和“圣地”之美称,不仅回民是“花儿”的主要唱家,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撤拉、土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最后“花儿”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例如宁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儿),多在回族群众中传唱,所以,现在人们提起“花儿”,习惯称做“回族花儿”。“花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形成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宁夏“花儿”是两句一节,例如《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牛拉的车子是车轱辘转,
宁叫嘛人死路不要断。
这一回回去是不来了,
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河州回族“花儿”则是四句一节:
左手里端的茶缸子,
右手里拿的是碗予,
心想连尕妹子锄田去,
尕手里没拿上铲子。
而莲花山“花儿”,也叫洮岷“花儿”,则是三句一节:
合心了,碴对碴,
唱“花儿”你把茶倒下,
唱得不好甭笑话。
各个不同地区的回族“花儿”有不同的曲调,有《河州令》、《尕马儿令》等一百余种。
回族“花儿”的节奏丰富,旋律性很强,音乐形象及艺术个性生动鲜明,绚丽多姿。形式有四句“花儿”、六句“花儿”(折断腰)和三句“花儿”。每一种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节奏。
房檐上蹲的是白鸽儿,
鸽洞里卧的是皂儿(黑鸽儿);
你给我做个顶帽儿(礼拜帽),
我给你买个镜儿。
这首四句式的“花儿”,第一句是三三三,第二句是三三二,三句与一句,四句与二句在音节上对称。
上去个高山打三枪,
枪没响,
枪口里有了病了;
连叫了三声头没抬,
没抬头,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这是一首六句“花儿”,也叫折断腰“花儿”,其音节是:一句为三二三,二句为三,三句为三二二,四句为三二三,五句为三,六句为三三二。“花儿”押韵的方式是有的句句押,多数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它既不同于格律诗那么严格,又不同于自由诗那么自由。河州“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新疆“花儿”等,一般都是奇句单字句结尾,偶句是双字句落尾。押韵时不仅押句尾韵,而且还在句尾前押复韵。如:
回回庄子上的礼拜寺,
花大门修(给)了千年;
眼泪擦掉了你把饭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牵念。
回族“花儿”的题材包括天文、地理、山川、草木、人物、民俗等等,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劳动“花儿”、农事“花儿”、时政“花儿”、仪式“花儿”、生活“花儿”、爱情“花儿”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回族“花儿”在艺术手法上大都采用比、赋、兴,如:
阿哥是凤凰天上旋,
尕妹是园中的牡丹;
不说尕妹妹长得端,
还说阿哥的眼馋。
扎花的兜兜盘锦呢,
盘锦是要两根线呢;
维下的朋友宽心呢,
倒把我的心扯烂呢。
回族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庄唱“花儿”,只能在野外唱。
花椒树上你甭上,
上去时刺儿扎哩;
庄子里头你甭唱,
阿訇听见是骂哩。
唱“花儿”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谁也阻止不了。
“花儿”本身是心上话,
不唱时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
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回民除了平时唱“花儿”外,各地还逐步形成了一些歌唱“花儿”的大聚会——“花儿”会。
“花儿”会,是“花儿”歌手竞赛与交流的舞台,也是回族等劳动人民的狂欢节日。现在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莲花山、松岩鸣;青海省的峡门、七里寺、老爷山等近三十余处。其中莲花山“花儿”会和松岩鸣“花儿”会名扬遐迩,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自治州的戴着洁白圆帽、搭着绿色盖头的回族男女和汉、东乡、保安等几个民族的歌手几万人,云集莲花山。歌手们攀上山路,观赏风景,对歌欢唱,气氛醉人。
“花儿”会的歌手,一般都是按村庄自由组成男女三至十人的“花儿”歌唱班子,有一名即兴编词、出口成章的“串把势”,有几个吐字清楚、腔口饱满、歌声嘹亮的金嗓子歌手。串把势才思非常敏捷,对歌前一般要打腹稿,对歌时歌手们围在一起,打着花伞,摇着彩扇,串把势低声说歌词,歌手马上领唱,其他人和唱。此起彼伏,对答如流,热闹非凡。
在“花儿”会上,还有许多程序,如拦路、游山、对歌、告别等。当四面八方的歌手沿路上山时,往往被走在前面的歌手用马莲花绳拦住去路,让其对歌,对上才能过去,特别是一群群青年男女拦路对歌,妙趣横生。如小伙子用马莲花绳挡住姑娘唱道:
马莲绳绳拦得宽,
宽似铁打的虎牢关,
你对不上时底下钻。
姑娘马上对上:
材一页,一页材,
你把马莲绳放开,
好的“花儿”后头来。
小伙子唱:
杆两根,一根杆,
绳绳不堵心不愿,
知心“花儿”唱一段。
姑娘对道:
口唱“花儿”四下走,
让路咱们交朋友,
叫你一定听个够。
......
歌手往前走,又有另外的歌手挡住,又是一片对歌声。在莲花山上有不少青年男女彼此对歌,认识了解,产生了爱慕之心,结为良缘。
临夏回族自治州还有一个大的“花儿”会叫松岩鸣“花儿”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举行,参加“花儿”会的也有好几万人,是规模最大的河州“花儿”会,以演唱《河州大令》、《河州二令》等流派的“花儿”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每年在这里举行一次“花儿”歌手大奖赛,选拔培养了一大批“花儿”歌手和歌唱家。
(三)回族民间说唱
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一些回民一般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做“宴席”,把参加婚礼、送亲叫做“吃宴席”,因此把在新婚宴席等喜庆的场合演唱的曲调叫宴席曲。这是回族民间说唱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形式。
回族地区有“结婚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尽管教严禁弹唱歌舞、音乐戏剧,但回民在新婚等喜庆的宴席场合仍有贺喜唱曲的风俗,特别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的民和、化隆及宁夏等一些回民聚居区演唱宴席曲极为盛行。
有些回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提前邀请一些有名的唱把势,前来祝贺助兴。有的擅长唱宴席曲的歌手,当听到谁家举行婚礼或到新婚之夜,主动去新郎家演唱凑热闹。对前来唱宴席曲的歌手,不论是请来的,还是自己来的,主人都要热情款待,要给他们拿糖果、沏盖碗茶、端馓子等,唱把势就选择一些祝贺的宴席曲,边吃边唱,歌声嘹亮,悦耳动听。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不论辈分,不分大小,一个个兴趣盎然,围观欣赏,唱到逗趣时,大家仰面大笑,心花怒放。有些地方的回民在唱宴席曲时还伴以舞蹈,或边唱边舞,或两人对舞,别人伴唱;有的唱宴席曲时,有问有答;有的主人如对唱宴席曲的歌手不够热情或慢待了,歌手们还即兴编词,讽刺主人,主人听后,马上笑脸相迎,热情款待。
宴席曲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如有一首《宴席进行曲》开头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欢欢乐乐地来讨喜。
亲戚好友都来齐,
送主人一段宴席曲。
唱不好了甭着气,
宴席伙伙里要和气。
有一首赞美新婚夫妇的宴席曲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交了好运气,
女婿娃干散(精干)新媳妇俊,
杨宗保配了个穆桂英。
......
从开场白唱到赞美新郎新娘,再唱到祝福家庭和睦。
回族的宴席曲,文雅健康,内容极其丰富。有歌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如《杨家将》、《孟姜女》、《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等;也有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的新生活的;更多的是表现爱情内容的,歌唱青年男女炽热的爱情、缠绵的相思或痛苦的离别;还有倾诉对旧社会封建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鄙视和不满的。有叙事的,也有抒情的。著名的《纺四娘》就是在回族当中流行最广的一部叙事宴席曲,全曲长302句。
宴席曲,曲调优美流畅,现有九十余种曲调。代表作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五更月》、《四季青》、《白娘子》、《红黄凤凰》、《一只螃蟹》、《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