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仲
本教崇奉的符号及本教的标志,常在本教寺庙大门、墙壁、藏文经书、“龙达”、宗教画和藏民住宅墙壁上写 字。
本教的 字左旋,逆时针方向,佛教的 字右旋,顺时针方向,两者呈相反方向。本教称 字为“雍仲”,认为含“固信不变”、“忠贞不移”、永生、长存、永恒的本教等义。“雍仲”藏文原意“坚固”、“永固”。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石刻藏文铭文内有“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之句。本教信奉“雍仲”为神灵字,并以左旋之万字纹 做代表。古代和近现代藏族民间流行以“雍仲”一词为本教寺庙名称和本教信徒的人名。在康区和嘉戎藏区,藏民举行婚礼时,新娘到新郎家要在新娘坐的地方用青稞摆一个 字。在木雅,人死后要在死声额头画一个 字。
八字真言
本教徒的祈祷经咒,指“唵 、嘛、者、墨、也、萨、来、杜”八个字。四川松潘藏族本教徒自称“嘛芝”,即八字真言的简称,而称信奉藏传佛教的信徒为“嘛呢”,即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
左向转经和转塔
本教转经和转塔方式。本教转经和转塔方式同藏传佛教其它教派持相反方向,即本教转经或转塔是从右向左,逆时针方向转动,而藏传佛教的转经和转塔则是从左向右,顺时针方向转动。
本教转经筒
本教徒祈祷用法物。有手摇、推动、水力动、风动等多种,形状与藏传佛教转经筒类似。但本教转经筒内装的藏文经文不是佛教的六字真言,而是向本教始祖辛饶顶礼致敬的言词 (即“向引导众生解脱的东巴喜饶顶礼!”)和本教八字真言。四川平武白马部落的风动转经幡制形独特,系一只直径约30公分大小的白色风车,以木杆竖立在屋顶上,经风吹动不停地旋转,表示反复念诵经咒。
本教经幡
藏语称“各达”。系长条形布制立旗,上印本教藏文经文,顶端有木制太阳、月亮、兵器模型,有驱逐邪魔之意。插在本教寺庙周围,本教信徒房前屋后及大路旁、神山上。有黄、红、白、蓝、绿五色。黄色代表土,红色代表火,白色代表云,蓝色代表天。四川松潘、南坪本教流行区盛行插经幡。
本教法器
本教徒所使用的法器种类与形式和藏传佛教大致相同,如本教法器有牛皮木鼓、铃、钹、法螺、数珠、人骨号、转经筒、五幅冠、酥油灯、净水碗、塔等,但本教徒使用的铃不是带有金刚杵的藏式铜铃,而是使用盘形单铃。盘形单铃一律为铜制,盘状,凸面中心有提把,凹面中心有舌,使用时口朝上摇动即发声响,故称盘形单铃。俗称“响盘”。本教转经筒内装八字真言“唵 、嘛、者、墨、也、萨、来、杜”),藏传佛教传经筒内则装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本教的“五幅冠”与云南纳西族东巴教的“五幅冠”相类似。
龙达
本教信徒祭祀山神之纸画。意译“风马”,含命运之义。是一13公分左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黄色或白色单页纸片,上印红色或黑色图案,内容多是一匹骏马居中,马背驮火焰宝瓶,马的四角为大鹏鸟、龙、虎、狮等四个图像。也有十多匹小马或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及日、月、星辰、庙宇、八卦等图像的。人们祭祀神山时将“龙达”撒在高山上,希望得到山神的护佑,获得好运气。
牙则堆
本教镇妖鬼之物。在本教流行地区的山顶、道口、桥边以石块堆成,上插拓印本教经文的经幡和木制兵器。
本教僧衣
四川康区德格、嘉戎藏区绰斯甲、安多藏区松潘、南坪等地所流行的本教,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深,有自己的庙宇、宗教组织和僧人。本教僧人穿着的僧服式样和颜色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基本相似。只是本教僧衣在两肩沿边镶蓝色布条而不是枣红色或金黄色布条。四川松潘本教僧人外出时戴一种白布尖顶大斗笠帽。川西南部分藏族保持原始宗教特点较多的本教居家巫师“叭直”和“书宛”,其服饰与当地人们的服饰无异。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器物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器物,—雍仲本教崇奉的符号及本教的标志,常在本教寺庙大门、墙壁、藏文经书、“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经典
本教称其经典最初是用象雄文写成,但这种文字已绝迹,现只有影印残片。现行的本教《本教大藏经》等经典都是用通用的藏文书写的,对它的见、修、行、宇宙观等观点、说法,有它自己的术语、词汇。经典外形和佛经格式一样,但内容却不雷同。本教经典,在明初已被结集为《本教大藏经》行世。其教法有许多被认为是从佛教吸取而改装的。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发饰
藏传佛教宁玛派有居在家中行法事的宗教职业者,汉族通称为咒师(藏语叫“宏”)。他们头留长发,梳成辫子盘于头上为标志,专门从事民间禳灾、医病、送鬼等活动,衣服则和普通人一样,本教也有此类人物,对此类宗教职业者汉族俗称“本本子”。但两者发饰形状不同,佛教咒师发辫从右(顺时钟方向)向左盘绕,本教咒师则从左(逆时针方向)向右盘绕。汉族人们为了区别,称本教咒师为“黑本本子”,宁玛派咒师则通称“本本子”。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东关清真大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是西宁市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真寺,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创建于明初,后屡有修葺,清同治年间被毁,1911年复建,1919年又改建扩修,198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礼拜该寺由山门、仪门、唤醒楼、礼拜殿及学房、浴室等组成。大门为西式三门,中间为大门,左右为小门,错落有致,和谐统一,门顶嵌有寺名。仪门为阿式拱形门(又称重门、中五门),大拱门两侧各有两个小拱门,耸立在十余级花岗岩台阶之上。唤醒楼建在仪门两侧,为三层六角攒尖顶建筑,高达18米,与仪门浑然一体,巍峨壮观。礼拜殿建在高1.3米的台基上,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可容3000信徒同时礼拜。大殿歇山屋顶灰瓦覆盖,殿顶镂空花卉砖起脊,上置三个藏式镏金经筒,与唤醒楼上的两个镏金经筒交相辉映,异彩缤纷。这些镏金经筒是拉卜楞寺和塔尔寺僧众赠送的。不少汉族工匠也参加了大寺修建工...
· 秦陇文化—文化—花儿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醉人的“花儿”,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感受甘肃省定西市岷州农历五月的花海歌潮,吮吸“千年药乡”清爽的空气,心中油然生发出作为甘肃岷州人的自豪感。岷州人对五月十七花儿会可谓情有独钟。你看,二郎山南坡的树阴下,洮河岸边,街头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或戴着草帽,或打着阳伞,扎成一堆,歌手扯起嗓子使劲的唱,听众手支下巴一句不漏的听,那情景真叫你忘了忧愁和烦恼,更不管几点几分,直唱到口渴肚儿饿,方才告一段落。这时,便有那爱听花儿者掏出冰糖“贿赂”一下歌手,让其润润嗓子,巴望着听下一曲。不同年龄的歌手,唱花儿的内容大不相同。中老年歌手大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或者生活困窘,或者儿女不孝,就借花儿歌唱苦衷,以求得到听众的同情和理解。“养下儿子不孝顺,我有病者他不问,一天吃了饭一顿,你说心困不心困。”凄婉的歌喉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谁...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区汉传佛教主要寺院
一、西宁北禅寺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郊土楼山上,距市区约2公里。土楼山是西宁北山的一部分,形似土楼,故名。这里早在东汉时期汉、羌人民即在山腰修建了土楼神祠,成为民间信仰拜天地神灵的场所。东晋太元年间(376-396),经十六国中前凉、后凉、南凉和吐谷浑的倡导,佛教在湟水流域盛行,南凉王秃发乌孤主持在土楼山修建了青海地区最早的佛寺,请当时河湟一带最著名的僧人住持土楼山佛寺。后不久,又有道士到此静修,在半山腰开凿了洞窟。从此,这里就成为民间信仰与释、道共修的神圣之地。三种信仰历朝都在此山腰开凿石洞,现存洞窟57个,其中一部分为三种信仰各自静修人的静修地,一部分绘制各自信奉供养的神灵;从洞窟的名称看,既有民间信仰的城隍洞、关帝洞,又有佛教的无量洞、菩萨洞、观音洞、禅洞,还有道教的玉皇洞、三清洞、吕祖洞等,山的正面坐北朝南,依山势自然形成似并立的两个威武的金刚,信众称“闪佛”从唐朝至明朝,佛教曾在此...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