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纳顿:异彩纷呈的文娱盛会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纳顿:异彩纷呈的文娱盛会,“纳顿”,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庙会活动。“纳顿”系土语,
“纳顿”,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庙会活动。“纳顿”系土语,是玩耍的意思。这里专指寺院的跳欠和以村落为定点的庙会活动。群众称前者为二月“纳顿”,后者为七月“纳顿”。七月“纳顿”不仅是土族人民的传统庙会,而且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蕴蓄着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文娱盛会。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金谷登场,掩镰停锄的金秋季节,正是土族人民“纳顿”之期。它从农历七月中旬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的鼓音结束。按固定的时间,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姓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
土族人民还习惯于在“纳顿”期间走亲访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等,被视为和气致祥的隆重节日。
这日的清晨,盛妆的男女老幼,携带着献供的蒸饼、酒、烟等赴会。
“纳顿”的活动,各村提前准备,当日结束。会场中搭起大的白色帐篷,里面供奉金光璀璨、五色斑斓的神轿中的地方神塑像。香坛上香烟缭绕,烛照万物,散发出幽兰之气。场上旗杆矗立,幢幡飘摇,一片肃穆气象,使人顿生敬慕之情。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 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引吭高歌,“大好!大呀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片的景象。
“会子”歌舞结束后,向客队奉茶敬酒,接着表演面具舞,其中有《庄稼其》,通过舞蹈, 父亲给儿子传授生产技艺,滑稽中充满泥土气息。还有《杀虎将》,表现与虎搏斗勇者胜的激励精神,以及《三战吕布》等等。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 馨香祷祝风调雨顺。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金谷登场,掩镰停锄的金秋季节,正是土族人民“纳顿”之期。它从农历七月中旬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的鼓音结束。按固定的时间,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姓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
土族人民还习惯于在“纳顿”期间走亲访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等,被视为和气致祥的隆重节日。
这日的清晨,盛妆的男女老幼,携带着献供的蒸饼、酒、烟等赴会。
“纳顿”的活动,各村提前准备,当日结束。会场中搭起大的白色帐篷,里面供奉金光璀璨、五色斑斓的神轿中的地方神塑像。香坛上香烟缭绕,烛照万物,散发出幽兰之气。场上旗杆矗立,幢幡飘摇,一片肃穆气象,使人顿生敬慕之情。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 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引吭高歌,“大好!大呀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片的景象。
“会子”歌舞结束后,向客队奉茶敬酒,接着表演面具舞,其中有《庄稼其》,通过舞蹈, 父亲给儿子传授生产技艺,滑稽中充满泥土气息。还有《杀虎将》,表现与虎搏斗勇者胜的激励精神,以及《三战吕布》等等。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 馨香祷祝风调雨顺。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域文化—文化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娱盛会
“纳顿”,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庙会活动。“纳顿”系土语,是玩耍的意思。这里专指寺院的跳欠和以村落为定点的庙会活动。群众称前者为二月“纳顿”,后者为七月“纳顿”。七月“纳顿”不仅是土族人民的传统庙会,而且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蕴蓄着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文娱盛会。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金谷登场,掩镰停锄的金秋季节,正是土族人民“纳顿”之期。它从农历七月中旬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的鼓音结束。按固定的时间,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姓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土族人民还习惯于在“纳顿”期间走亲访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等,被视为和气致祥的隆重节日。这日的清晨,盛妆的男女老幼,携带着献供的蒸饼、酒、烟等赴会。“纳顿”的活动,各村提前准备,当日结束。会场中搭起大的白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及异彩纷呈的礼仪
玉树藏族藏袍:玉树藏族的外套,虽然和整个藏区藏袍相似,但其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略异于,也略别于安多藏区,它非常讲求色彩的鲜艳与协调。佩饰多为金银及珊珊、玛瑙、蜡贝、猫眼石等金珠美玉,整个服饰富丽堂皇,充分反映了玉树藏胞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袍衣分为冬夏两装以及常服礼服多种。因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袍、布袍、毯毡袍、夹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其基本结构为垂直的大襟(安多藏区则略呈菱形)、宽大的衣袖(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夏天着无袖常袍,已婚妇女还在腰间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围裙)、肥腰而无兜。另袍长度等身,女袍略长于身。穿着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束腰后放下领子。垂下去的衣襟高度男女有别,男以系藏靴靴带处为界,不高于膝盖,女与脚面齐。平时男女均脱右袖,露右臂,劳动和跳舞时,或两袖全脱,结挽于腰间,严冬两袖全套。青年妇女还往往举起左袖口捂住眼下脸部,以挡住尘沙或抵御寒气,也形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自20世纪60年代起,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2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埙的历史
(左上)骨埙(河南安阳殷墟1001号墓)(右上)骨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左下)埙(甘肃玉门火烧沟化遗址)(右下)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多为陶制,形制多种。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