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因地制宜的土房和帐房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因地制宜的土房和帐房,   藏族(玉树地区) 玉树藏胞的住房 , 因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 , 大体分

    藏族(玉树地区)
  玉树藏胞的住房 , 因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 , 大体分为土房和帐房两类。

土房

  小块农业区和半农牧区多为土房,按用料和结构分土木房和碉楼。

土木房

  特点是平顶立体 , 两层独院 , 四周短垣 , 水槽置后 , 小窗厚墙 , 梁柱楔接。墙基一般用石块砌成 , 上面用藏式大土坯砌墙或用泥土夯墙,为了防寒 , 墙壁厚实。屋内支以柱子 , 房顶以细圆木为椽 , 梁柱连接不用钉子 , 以铆相接。椽头三至五层 , 以薄石板间隔向前伸出 , 椽头着白色。屋顶四周皆有短垣并留有清除积雪的豁口或四方形小口。屋面略向后顷 , 雨水槽由后垣墙伸出。富裕人家的居屋讲究门窗内壁的美观豪华 , 双扇门上着蓝色 , 下涂红色 , 间以吉祥的图案;花格式大窗 , 朱红色板壁。土木房通常两层 , 底层圈畜、堆放杂物 , 上层住人。

碉楼

  墙基用石块垒成 , 墙壁很厚 , 用天然石板调以泥巴砌成 , 依山而建。楼形下宽上窄 , 呈等腰梯形。多为两层 ,也有三四层者 , 多用独木锯形梯上下。顶楼一般带有石板阳台 , 以远眺牧群或近察田间。碉楼的基本特点是平顶厚墙 , 等腰梯形 , 南开小窗。无论土木房或碉楼 , 顶角立一悬有五色经文的木杆 , 藏胞称之为“ 嘛呢大乔 ”。

帐房

  伴随着游牧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藏胞和帐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 帐房伴随藏胞度过了历史的漫长岁月 , 至今不衰。帐房按质地可分为牛毛帐房和布料帐房。

牛毛帐房

  藏语称之为 “ 芭 ” 。用黑牛毛线手工织成褐子缝制而成 , 特点是四方八角 , 帐顶留孔 , 一梁二柱,八木外撑。帐内用两根立柱顶起穿中的横梁 , 外四周和四周顶部的八根牛毛绳终终拽紧于对应的木板上 , 并用圆木杆撑起 , 帐顶设有可随意启闭的长方形天窗 , 用以通风采光 , 防止雨雪灌内。帐幕内底沿或用草坯、干牛粪垒起矮墙 , 或整齐地垛以装有粮 食的皮口袋。靠近帐门的立柱上可拴挂马鞭、马绊等 , 里柱可挂麻呢念珠、护身符等诵经、敬神之物。帐内两根立柱之间中心线专为筑灶之处。灶 , 藏语谓之 “塔咖” , 灶形为长方立体。灶体分灶后的干牛粪储备仓和送牛粪槽,灶中的燃烧仓和两侧的掏灰洞及储灰池,灶面中为锅灶眼 , 前后均为壶灶眼。入帐以灶为界 , 男左女右 , 右侧既是家庭主妇操家务的厨房 , 又是妇女的居处 , 背水、盛奶、打酥油的桶、锅、水壶等灶具和干牛粪堆放在这一边。左侧既是客厅 , 又是男人的居处。灶后立柱至帐幕后围之间正中为家庭供奉佛像的位置 , 在藏式木箱上 , 设有佛龛 , 内供银质佛像 , 龛前一字排供酥油灯和铜质净水盅, 以示敬神。酥油灯每天添油一次 , 昼夜通明。进餐 时以“男左女右 ”为序 , 按习俗入座。帐外立杆高悬经幡, 驱疫避邪;门前钉有数排拴牛的牛毛绳;门口一侧或四周木橛上拴有护家的藏狗。

布料帐房

  布料帐房 , 藏语谓之“阁 ”, 均为白色 , 或纯白 , 或镶以图案。由于大小、形状、用途等不同 , 可分为若干种 , 多用于喜庆佳节、走圈放牧、集体议事、寺院诵经等。特点是结构紧凑 , 卸搭容易 , 驮运方便。

尖顶式微型帐房

  一杆顶中 , 支卸简易携带方便 , 只能住 1~2 人 , 一般供远途朝觐、放牧或旅途栖息。其顶杆头多装有铁矛 , 可作为拐杖或用于防身。

马脊式帐房

  亦属微型帐房 , 一柱顶一梁 , 多用于贮藏食物或夫妻夜息。这两种帐房藏语叫“本文阁” , 一般不装饰图案。

六角形帐房

  规模中等 , 可容纳十几至几十人不等 , 多为千百户、达官贵人或大户人家专用 , 藏语叫“班阁 ”, 意为官帐。多用金轮、神珠、玉女、主藏臣、白象、结马、将军等“七珍宝”作为装饰图纹。质地考究、色彩艳丽、陈设华贵 , 以显示其权势和富有。这种帐房多为双顶层或分开帐顶和帐帏, 通风好 , 散热快 , 视线远。有的还在帐设有封闭式帷隙 , 供达官贵人们娱乐。

帐房

  藏语叫“喇阁”,图案为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和宝伞等“八瑞徽”,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供僧侣食宿、诵经用。

阁莫切

  是一种长方形特大型帐房 , 用于部落集体议事、接待众多宾客或作为纯牧业区帐房寺院的大经堂。一般可容纳上百至几百人。史说格萨尔时期 , 岭国的将领们就在这种帐房中 , 舌战群雄 , 使敌方处于穷于应付、理屈词穷的难堪境地 ,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便于驮运 , 大型帐房的帐顶和帐帏用活扣连结,拆卸方便。
        玉树的帐房虽然色彩斑斓 , 形态各一 , 但其帷沿饰案有规律可循 , 为较长的蓝色裙沿 , 中部由红、黄、绿三色纹条组成 , 最上部则由黑底白色车渠念珠状组成图案。各种精致灵巧、用途各异的帐房 , 表明玉树藏族劳动人民高超的造型艺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藏族(安多地区)

帐篷

  是牧民的主要住宅形式。它由牛毛线纺织的片子缝制而成。高近两米 , 面积因其种类不同而异 , 较大的有 20 多平方米。扎帐篷 , 用数十根木杆支撑 , 数十条毛绳作牵引。 绳的一头系帐篷 , 一头系钉在地上的木板。之后 , 又用数根木杆将牵引绳顶起 , 使帐篷增加了高度。常见的帐篷有 4 种:“日阿”即大黑帐篷;“热那后”即黑帐篷;“热恰”即花色帐篷;“热格日”即白布帐篷。以大小分 ,“日阿”为首 ,“热那后”次之 , 再次之“热恰”、“热格日”。牧民以“日阿”、“热那后”四季为家。“热恰”、“热格日”, 因具有轻便的特点 , 既作老人、客人夏季的住宅 , 也作牧民短期游牧〈俗称走图放牧〉时的住宅。另有一种六角形帐篷 , 周围以黑、蓝或棕色布镶边 , 里面加一层布料。外面印有宗教色彩的图案 , 高大宽敞 , 制作精美,多见于寺院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 藏语称“舞日阿” , 即聚会的帐篷。

庄廓

        是农区藏族的主要住宅形式。占地一亩左右 , 墙底宽约一米 , 高三四米不等 ,大门多为砖砌 , 房子一般为土木结构。庄廓内 , 除了人的居室外 , 还有畜棚、仓库等 , 并建有小花坛 , 栽有果树 , 春夏季节 , 花开果结 , 环境优雅。多数家庭住宅 , 三间合为一堂 , 中间置碗橱并有锅灶 , 左右两间住人 , 其中一头 , 锅灶连炕 , 具有生火做饭兼热炕暖屋之特点 , 此外还另有客房。

塔夸

  藏语,泛指藏族家庭的灶。牧区藏族家庭的塔夸用石头、土块垒成 , 用细泥抹光。塔夸上部呈三足状 , 利于出烟、着火, 放置锅壶。两侧均有火洞(也有在前部留火洞陶), 以便掏灰、取火 , 也有通风、发火的作用。火洞下设灰坑(或称火塘)。塔夸的后部是燃料仓 , 燃料仓前狭后宽 ,一般以土块垒成 , 也有用木板制成的。整个塔夸与燃料仓相联呈铲形古钱币状。牧民的塔夸多设于帐篷中间 , 其所连的燃料仓向后延伸 , 一直连到帐篷后部立柱边 , 将帐篷一分为二 , 右面是男子的居室 , 来客即让至右面入座。塔夸后部 (即燃料仓)的正中上方 , 供奉佛像。塔夸可烧饭可取暖 , 有时还利用塔夸中的火光照明。

碉房

       内外墙全用片石和泥巴垒砌而成,其厚度都在1米左右 , 外形坚固稳重。房屋一般为上下两层平顶建筑 , 也有三层的 , 极少。下层为畜圈(牛、马、羊)和杂物库房 , 上层为牧民住室。

搬帐房

      按照季节的变化 , 牧民们用驮牛等运输工具 ,将自己的家一一帐篷 , 搬到不同的牧场。

部落

      多见于藏区 , 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始于元忽必烈时 , 明清承袭元制,至清雍正年间〈 1725 年〉统治者清查户口 , 划定地界“因俗设官”, 在藏区明文确立了千百户制度,分别赐予千户、百户等头衔 , 每 300 户为一“千户”, 每 100 户为 一“百户”, 不足百户者设“百长”或“干保”, 每 10 户设一“什长”, 一个地区设一“总千户”。
     部落头人实行世袭制,大部落通常由若干血缘关系亲近的小部落〈有的也称部落联盟 , 有的也称“ 族”, 如“环湖八 族”即是青海湖四周的八个大部落〉组成 , 部落有一定的地域、法规 , 有共同的宗教活动场所 , 是藏区的一种封建的政治实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玉树马驮牛骑牛商驮牛皮筏吊桥握桥等
玉树地区山峦重叠,川流交错,交通十分不便,以马和牦牛为主要交通工具。玉树马:玉树马是略别于环海型藏马的小型马种,善走山路、沼泽,多为对角运步。玉树藏胞爱马如命,喜马、识马、善骑。过去,负骑落日前行30-40公里,算一天的路程,从无道路计程的概念。饲养以单匹放牧为主,半农半牧区夜间入圈,略加补饲,纯牧区打脚绊露宿帐房附近。马不仅是藏胞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遇到迷路的情况时,只要主人放松缰绳,随其运步,保证送到自己的家门口。真正是“老马识途”。驮牛:玉树型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实属稀有家畜。牦牛四肢短粗,极有耐力,善登山路,如履平地,尤其在陡峭的山路和高海拔的雪山上仍能行走自如。牧民搬家时,将折叠起来的帐房、装有粮食和什物的皮口袋和装有餐具灶具的皮包木箱等全部家当驮在牛背上。骑牛:藏语叫“娜洛”,多从无犄角健壮的小牛犊中挑选,牛鼻中隔穿通,套一鼻圈,系牛毛缰绳,自小进行调教...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藏族(玉树地区)一、婚姻〔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埙的历史
(左上)骨埙(河南安阳殷墟1001号墓)(右上)骨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左下)埙(甘肃玉门火烧沟化遗址)(右下)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多为陶制,形制多种。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笑和尚耍狮子
狮子舞流传甚广。城固县的“笑和尚耍狮子”以其有趣的情节、诙谐的手法、细腻的表演,通过对狮子拟人化的刻画,而显示了独特的风格。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的“白菜心”,汉水穿境而过,春秋时为楚地,秦时建县,是我国汉代“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优美的水乡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给这块沃土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兼南北文化于——体的许多民间舞蹈:水兽舞、四船扑莲、社火、高跷、彩船、五节龙等。其中笑和尚耍狮子颇具代表性,这个舞蹈里的狮子既有一般狮子舞和高台狮子表演,又通过“破阵”(或曰“节目”)刻画狮子的智慧、善良和温驯,形成了在表现内容上具有故事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风格上充满喜剧性的特色。笑和尚耍狮子中的狮子,民间相传原是天神,在天宫中由笑和尚驯养。后来狮子私自下凡,在人间作恶,玉皇大帝派笑和尚下凡降服狮子,并让他牵着狮子挨门挨户为人驱赶瘟疫,以保平安。笑和尚又称“喜乐神”、“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