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汉族:东风西俗南腔北调并存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汉族:东风西俗南腔北调并存,向青海大量移民,是在1949年之后,通过建政调干、移民落户或垦荒、大中专毕业

  向青海大量移民,是在1949年之后,通过建政调干、移民落户或垦荒、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军官转业安置、工厂迁入、“知青”插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手工匠人、生意人之大批且源源不断地涌入等,其数在百万左右。
    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外来人,所给予青海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之调入,对于提高本地民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移民之大批迁入,改变着青海居民的成分,省会西宁及格尔木、德令哈等新城以及部分州、县城,完全成为全国各地的人杂居的地方,从而又使地域文化及风俗风情出现“多元化”特点。东风西俗,南腔北调,相比较而并存,相融合而发展,呈示一种多姿多彩的绚丽风貌。由此而造成的个性的改变也显而易见,保守性慢慢为开放性所替代,愚昧与惰性也在被荡涤之中……可以想见,同全国一样,青海的地域文化及民情风俗,正处在急速嬗变之历史进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花儿: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花儿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省区七、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特别是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香气迷人,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从流行地区看,甘、青、宁三省区农业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的都兰、门源和新疆的吕吉、焉耆等地区,到处都有她的歌声。每当春夏之际,其歌声更加嘹亮动人,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覆盖面积纵横广袤,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这在中外其它民歌种类中是极少见的。其它的民歌往往只局限于某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小地区,比如“信天游”只流传于陕北,“爬山歌”只流传于内蒙的一些地方,其它如白族的“三月街”、瑶族的“耍歌堂”、壮族的歌墟等活动上所唱的民歌,都是在一个地区内流传,很少有能跨越两三个省区的。而花儿(主要是河湟花儿)...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与民俗
老鼠娶亲(安塞)(一)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可分为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纸塑窗花三种。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著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或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纸塑窗花以陕西渭南地区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纸剪拼形象,人物头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绘、开脸,形成浮雕状造型。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撒拉族:中国年轻的民族之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全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撒拉族是其中的一员,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强悍、坚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同周围的藏、回、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着祖国的青海高原。撤拉族的总人数为六万九千一百零二人(1982年统计)。主要聚居在循化撤拉族自治县和毗邻的化隆县甘都乡,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乡一带。青海省的西宁市、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的夏河、新疆族自治区的乌鲁术齐、伊宁等地也有少数撒拉族人居住,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地区陆续迁出的。如甘肃省积石山县现有撒拉族三千五百多人,他们的祖辈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忍受不了国民党、马家政权的抓兵逼税,被迫离开循化的。迁离循化的撒拉人民,在与当地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等方面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还没有失去自己固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藏族: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藏族,有人口459333人,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