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域文化—文化艺术—唐卡与人体机理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藏域文化—文化艺术—唐卡与人体机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占堆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

  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占堆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一千多年。”此说有着大量藏画唐卡佐证。

  在藏医学院图书馆里挂的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是古代藏医为解说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八十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看到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十二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

  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八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唐卡与人体机理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中国、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

  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

  占堆院长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唐卡简介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当和青孜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后来前藏、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在艺术上,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着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画宫殿楼阁,则多运用界尺,加以衬染,格调稳重,取景布置,视野广阔,运用...
· 藏文化—唐卡—唐卡的鉴赏与收藏
珍贵的唐卡是出自上师之手的佳作,它不但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同时又是经过上师加持、开光的宗教供奉物。对老唐卡的鉴赏首先要看绘制唐卡的用料。早期的唐卡用手工织的粗白布作画布,布纹粗糙,上浆比较厚,虽然经过仔细打磨,时间久远会出现龟裂剥落的现象,但其色彩依旧非常醒目,给人一种厚重朴实的感觉。有些珍贵的唐卡用丝缂作画布,这种唐卡绘制更为考究,经过上浆打磨平整的画布光滑柔软细腻,绘制完全用矿物颜料,如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等手工研磨后调制使用。这种珍贵的唐卡虽然历经千年,但不会出现折绉、龟裂剥落的现象。手感特别滋润,有一种肌肤感。唐卡绘制成以后用彩缎绵绫制边筐,装裱上轴,由大师开光加持。天长日久,香火薰染后,形成自然的陈旧色,收藏时用干羊毛排笔或干棉球拂扫轻拭表面上的灰尘,颜色沉着自然。饱经沧桑的古旧陈色是擦不下来的。现在新绘唐卡也采取烟薰、烟土涂抹造旧,这种造旧涂抹的唐卡,手感粗糙干涩,很...
· 藏文化—唐卡—唐卡源流
唐卡,类似于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下轴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绢及双条彩带。裱成后,还要请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也有极少的缂丝、剌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考究,颜料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年不退。唐卡,作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媒体,融集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
· 藏文化—唐卡—唐卡的绘画与裱制装璜
唐卡的绘画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
· 藏文化—唐卡—唐卡的内容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在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大唐卡为55.80×46.81平方米。为了存放这幅大唐卡,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晒宝法会,哲蚌寺的几千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琉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