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走进尼雅遗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8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走进尼雅遗址,屹立在沙漠中的尼雅遗址佛塔一支由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和和田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

屹立在沙漠中的尼雅遗址佛塔

一支由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和和田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佛塔保护队”,载着满满2辆沙漠车的物资、工具和给养,走进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尼雅遗址,对这个遗址的标志性建筑——佛塔进行修补加固保护。
佛塔位于尼雅遗址的中心位置。佛塔的塔身大约高7米,上半部分呈圆柱形,下半部分是方形基座,周围分布着一些遗址群、墓葬等。据我区考古专家考证,这个佛塔的制作方式和形状,与楼兰、米兰、安迪尔等分布在南疆地区重要遗址的佛塔很相近。从大量出土文物上用梵文雅语书写的一段段佛经看,这座佛塔是尼雅遗址的一个传教中心,在尼雅遗址区内占了重要的地位。
尼雅遗址是汉代古西域36国中的“精绝国”故地,规模宏大,珍贵文物众多,所代表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古丝绸之路文明兴衰的一个典型代表。尼雅遗址在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2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房屋,还有古桥、墓地、果树园、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饲养舍、田地、林荫路等,而且还保留着枯树林及河床等,出土了大量的木简、木雕、各种纺织物等,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被称为是“丝绸之路的庞贝城”、“梦幻的古代城市”。但是,尼雅之谜,至今没有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保护好佛塔,对研究和揭开尼雅之谜有很重要的作用。
进入尼雅遗址的当天,工作队队员首先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高高的红柳包上。第二天上午,他们对佛塔现存状况的现场进行勘测和分析后,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一些调整,研究出一套新方案,开始对佛塔实施修补和加固。
这是自治区文物局对佛塔的第二次加固保护。第一次是在1994年。当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这座佛塔建在沙漠的深处,周围没有建筑和树木的阻挡,一到风沙多发季节,风沙就会直接侵蚀佛塔。工作人员还发现,佛塔的底座竟然被淘空了1.2米见方的一个洞,佛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此,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佛塔进行临时性的加固和保护。然而,13年过去了,这座屹立在遗址中心的佛塔,尽管得到了临时性的加固保护,仍然不能摆脱风沙的长期侵蚀和盗贼挖掘的破坏。
记者在现场看到,佛塔的四面,由于长期的风蚀和盗掘,有的部位已经悬空了,有的部位泥土有些松动,有的裂缝比过去变宽了,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真让人有点担心。佛塔身旁,用红柳扎起的半边篱笆墙,暴露在高高的沙丘上,似乎给佛塔起不了多少挡沙的作用。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带领 “佛塔保护队”的队员们,对佛塔悬空的部位,用胶土和红柳进行补修。接着,他们对一些有裂隙的地方,将沙子清理后,用胶泥浆将它与塔身进行灌缝粘结,以保持佛塔的完整。同时,他们还在佛塔周围掩埋了木桩、红柳枝,防止风沙对佛塔进一步侵蚀。离佛塔不远处,他们新设立的一块警示牌,十分醒目,上面用中、英、维三种文字,写着这样的警示语:游人不要攀爬、刻画和盗掘。
佛塔附近,还有一个佛教寺院遗址群,与佛塔有很大关系。遗址群内,有大堂、禅房、小房,还有四周用篱笆围起成的回廊等,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认真现场勘察,以便更全面地研究佛塔以及佛教在尼雅的传播。当然,队员们借这次机会,还对整个尼雅遗址区内的其它遗址群,进行了一次现场勘察和记录,全面掌握了尼雅遗址最新的保护现状资料和数据。
遗址区内,一望无际的沙漠和红柳,没有水,没有人烟。“佛塔保护队”将营地扎驻在离佛塔1000米左右的一个红柳包洼处,住帐篷,吃着最简单的饭。每天早上,他们10点出发,顶着随时而至的风沙,徒步走到佛塔和其它遗址群,一直工作到快天黑时,才陆续返回营地。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工作,“佛塔保护队”终于完成了对佛塔修补加固保护的任务。11月10日,全部撤出了尼雅遗址。
现在,经过第二次修补加固的佛塔,变得更加稳固了。重新保持了原貌的佛塔,对研究西域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通向尼雅遗址的迷宫之路
尼雅遗址是一个未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自治区文物部门的批准,任何人不能擅自进入。通向尼雅遗址的路,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如迷宫一样,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没有向导,肯定会迷失方向。连最熟悉这条路的文物护理员,也不敢贸然独行。10月26日,记者随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组成的工作队,踏上了这条路。上午11点,我们一行10多个人,乘坐了两辆沙漠车,从民丰县尼雅乡的喀帕克阿斯干村出发,沿着尼雅河古河床边的公路向北方走去。不一会,我们的车离开了公路,前面是望不到尽头的沙丘和红柳包丛。这哪里有路呀!没有任何车辗的印迹,没有一片平坦的沙土。一个个红柳包,盘根错节,密密。红柳枝条随意弯曲着,向左右自由地伸展着自己的肢体,将所有沙丘织成一张理不出头绪的红柳网。从巍巍昆仑山上流下来的尼雅河水,在这里慢慢没有了踪影。河床里,布满了干裂的口子。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河水,似乎经历了一次...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大麻扎村:尼雅遗址的守护者
喀帕克阿斯卡村(又称大麻扎村)离和田地区民丰县城90公里,是离尼雅遗址最近的村子。100多年前,斯坦因正是从这个村走进尼雅古城的,现在老斯已经远去,喀帕克阿斯卡村上空的炊烟依然在沙漠里飘动着,问起那个英国人斯坦因,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也许他们的爷爷们见过这个人……这是一个遥远的村子,在沙漠腹地。尼雅河流到这里就不往前流了,似乎也就是在这里把河水流干了。早年的尼雅城之所以变成一个废墟、一个“东方的庞培”,也许正是因为尼雅河走着走着就不往前走了。如果没有沙漠公路和通往村子的道路,喀帕克阿斯卡村会依然孤单地呆在沙漠里,而躲在四周的风,时不时会从某个沙包后面窜出来,呜咽地穿过村子,村子无助的样子会让人想起一个迷路的孩子。变化着的小村现在路通了,在外面的很多东西都进来了,很多东西也在不停地影响与变化着喀帕克阿斯卡,但似乎还有一些东西依然凝固在早年的某个日子里,时间在这里就像蹲在墙根打盹的一只猫,不愿...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尼雅与人的故事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起,上世纪90年代,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队,对这个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但是,尼雅究竟是如何从人类的视线中消失,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千年之谜。□文/图记者张迎春尼雅人家10月26日,天刚亮,我随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组成的保护工作队10多人,在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梁涛的带领下,从民丰县驱车赶向...
· 尼雅遗址
遗址通常沈埋于泥土之中或者水面之下,层层堆积着他们生活所需的石器、陶器、骨角器等工具以及食物的残渣、植物种子等生态遗物和房屋基址、墓葬、火塘、灰坑等遗迹。1995年10月,在中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双人合葬墓中,由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所出土的一件蜀锦护膊,上有文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坐标:37°06′36″N82°53′13″E/37.11000°N82.88694°E/37.11000;82.88694参考资料新疆尼雅遗址
· 丝绸之路—千古之谜—尼雅遗址有座神秘“古桥”
你知道尼雅遗址区有一座神秘的“古桥”吗?这真是个奇迹,100多年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的这座“古桥”,至今还保存在尼雅遗址区的南部。“古桥”大约有30米长,由3段木头组成。10月26日,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副研究员彭杰对记者说,100多年前,斯坦因发现了这座“古桥”后,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有一块地的死桑树,树干高达10尺以上,以前的树荫俯照一个水池,至今还有一片洼地可以看见。昔日水流入池的水渠来源必定不远,西边最近的一座红柳盖满的高沙丘后面,还有一座长90尺左右的矮桥,准确无误地横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犹有两座桥墩耸立其间,左岸有倾倒了的果园遗址,向上约200码。向西北我还能寻出古河床的踪迹,长达两哩以上,全盖上了流沙。”现在,如果你将斯坦因的这段描述及他著作中的照片,与现场进行对照的话,就会发现,眼前的情景与书中的描述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你想试着从“古桥”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