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罗布人家吃烤鱼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罗布人家吃烤鱼,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尉犁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语称“罗布淖尔”。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尉犁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语称“罗布淖尔”。这里沙漠大、胡杨美而久负盛名。也许你不信,在这浩瀚的沙漠和胡中,还有肥美可口的大鱼哩!5月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尉犁县,在从县城朝南直下,到了一个叫“色勒克吐字孜”的小村。据说是罗布人的一个生活区。在这里,当地的朋友用他们传统的美食烤鱼招待了我们。

  红柳枝烤鱼

  尉犁县胡立,滚滚的塔里木河绕边而过,碧绿的芦苇长满了河两岸,景色十分迷人。我们早上从库尔勒赶到这里已到了吃下午饭的时间。主人见了乌鲁木齐来客人,忙着乘胡杨木舟为我们撒网捕鱼,不一会儿,就捕到六七条3公斤多重的塔里木河大鲤鱼。主人熟练地用刀背将鱼敲昏,三下五除二地把鱼刮鳞剖膛弄干净了,然后,把鱼从中间剖开,撒上盐、辣椒粉等佐料,串在70多厘米长的红柳枝上。这时,我们才知道主人要用罗布人传统烤鱼招待我们。

  只见他们把串上红柳枝的鱼,围成半圆形插在地上,在鱼的另一侧点上了火,用火的辐射热将鱼烤熟。这种烤鱼的方法,就是当地罗布人几百年来使用的烹饪技巧。现在这种风味烤鱼,成了尉犁县一道名馔佳肴,在宴会上用来招待中外嘉宾的“支柱”菜系。不过烤鱼的方法略有改进,将鱼放在用砖砌成的长条炉上烤,避免了烟熏火燎之苦。

  以鱼为食的罗布人

  不多时,鱼被烤得流油而焦黄,那香味直扑而来,令人垂涎欲滴。主人还为我们熬了一锅鱼汤,大家就着馕吃鱼肉喝鱼汤,那鲜美的味道,真像是过上了神仙日子的感觉。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多是吃的人工饲养的鱼,这次我们真正尝到了"野鱼"的鲜美味道,的确令人兴奋不已。

  我们吃着鱼,从远处走过来一位老人,他身材魁梧,十分健壮,眼窝较深,鼻梁很高,皮肤黝黑,说一口流利的语,自称是人,说是已快80岁了,和蔼而健谈。主人介绍说他叫艾买提亚孜,是正宗的罗布人。

  罗布人是真正的吃鱼"专家"。从单一地以鱼为食,不种五谷,不养牲畜。世世代代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罗布泊沿岸的小湖与小湾之中,以独木舟捕鱼为生,或采集罗布麻或以水獭皮拿到尉犁、若羌、库尔勒出售,换取生活用品。《魏书》称:“其风俗和吐谷浑同。”吐谷浑当时居住在青海北部和若羌、且末一带,为鲜卑族的一支。

  艾买提亚孜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见证人。他说,罗布单一食鱼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现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养了牲畜,种了地,过上了和现代人一样的生活。他还告诉我们,现在这里来了许多汉族人、族人和回族人,他们教我们一些生产技术,我们教他们捕鱼、吃鱼的方法。

  有趣的捕鱼技巧

  说到捕鱼,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他说,过去这里的鱼很多很大,大的鱼有一人多高,有近百公斤重。年年随着塔里木河的水涨水落,在这里形成了大小的湖泊和水塘。当地人叫“海子”。其水域面积有大有小,小的则几亩或几十亩,大的有上百亩。

  这些水域中,鱼儿密集,人们用鱼叉、木棒和筐子等工具捕鱼。多年来,人们总结了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捕鱼。春季鱼交配的时候,喜欢在水面上翻滚交配,就用鱼叉和木棒袭击而获得。

  在夏季和秋季,人们手持鱼叉和木棒跳到"海子"里去,有时还赶几头牛下去,来回走动,把水搅浑,鱼因缺氧而浮出水面,"目标"出现后,就用木棒或鱼叉朝鱼打去,轻而易举地将鱼捞起。

  有趣的是在冬季捕鱼,当“海子”结冰时,冰层干净而透明,犹如玻璃一般,可以看到冰层下的鱼群,人们在冰层上移动,鱼就惊跑,根据鱼游动的路线,人们在冰上追击,不一会儿,鱼被追得筋疲力尽躲藏在水草中,这时人们迅速用斧子或十字镐在冰上砸个洞,用鱼叉向水草丛中猛地叉去。

  除了用这些“武器”捕鱼外,更有趣的是当地人还用"守株待兔"的办法捕鱼。夏季水多时,用柳条编了8米多长,1米多宽的长条筐,放在水位被提高了的水渠上,利用鱼喜欢朝上游的特点,大小鱼会自动地跳到筐里,到时候,只管抬着“果实累累”的筐子回家享用。传奇式罗布人的生活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沙漠、胡杨资源,已成为罗布人和其他民族发财致富的财源。如今,人们已在罗布人居住区建立了旅游景点,开设了饭店、旅馆,旅游者可以在这里赤脚爬沙山,逛胡,吃罗布人的烤鱼,喝鱼汤,参观罗布人的民居,领略当年罗布人与世隔绝生活的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南疆“卡瓦”百吃不厌
南瓜这种普通的蔬菜在新疆,族人民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特色。在南疆长大的我,有很多特别的新疆记忆,南瓜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我父母语说得非常流利。时至今日,我还后悔为什么自己就没学会呢,要不然在新疆可是大有用处哦。还好,我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卡瓦”就是其中之一,而这就是族人对南瓜的称呼。南瓜送亲朋大家常见的南瓜,在新疆可是别具风味。可以说一些南瓜美食只在新疆能吃到。南疆的南瓜,南疆人会说这是这里特有的一种。就如新疆瓜果一个道理,南疆的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成熟后的南瓜很甜。刚结成的南瓜是绿皮的,随着其个头长大,颜色也逐渐变成黄灿灿的。南疆的南瓜很硬、很结实,皮厚、味甜。大家常在超市里见到那种小小的南瓜,也称“小金瓜”,而南疆的南瓜足有西瓜那么大,小时候我还见到过弯曲的长条南瓜,就像人的一条胳膊。南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促进上皮组织的生长分化、促进骨骼的发育……小时候,我并不了解这么...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霍香
霍香是族群众喜欢食用的一种水煎包子,这种包子形似汉族的饺子,边沿捏成花纹。吃起来松软可口,油而不腻。其做法是:用发面做包子皮。馅用羊腿肉剁成肉泥,然后加盐、胡椒粉、姜粉、洋葱、羊油或胡麻油和适量的水搅拦成馅。包好的霍香放到八九成热的油里炸,呈金黄色后一圈圈摆在平底锅或是圆锅中,浇原汁肉汤,撒些干面粉,将锅盖盖严,约15分钟即熟。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作“库鲁特”(干儿的意思),是奶子的结晶体。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可带油可不带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哈萨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时,先将牛或羊奶发酵,把发酵后的酸奶倒入锅里熬,然后装入布袋里吊起来,使其水份滴尽,用手捏成小块,放到铺有芨芨草编制的席子上凉干即成。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手抓肉
手抓肉是从哈萨克民族中传来的一种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较简单,即先将带骨的羊肉剁成块,放入清水中煮熟,捞出后上面撒上洋葱末、盐、再浇点滚汤即成。这种肉味道清纯软嫩,油香不腻,既可吃肉,又可喝汤,是本地人招待来客的美食。特别用小羊肉煮出的,谓之“羊羔肉”,其美味则更具上乘。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圣纪节
先知穆罕默德的生辰与忌日都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希吉拉历三月十二日。穆斯林是日既缅怀先知降临人间,又纪念先知与世长辞。中国穆斯林统称“圣纪”,列为每年“三大节日”之一。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于赞美先知开创历史新纪元,传播《古兰经》,将穆斯林引向敬主爱人的和平之路。穆斯林过圣纪节,还在于遵奉“圣训”、“圣行”——先知穆罕默德树立的千秋典范,学习先知宽容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讲求文明,团结互助,与时俱进,共建和谐社会。“圣纪”举行日期并不统一,安排在不同的日子,便于借佳节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圣纪主要活动是赞主,赞圣,宣讲先知穆罕默德光辉生平,清真寺里装饰一新,人如潮涌,气氛热烈。最后会餐,济济一堂,增进彼此情谊,争作奉献。昆明城区五大清真寺每年同日举行“圣纪”活动,盛况空前。穆斯林妇女敬重“法蒂玛”——先知爱女,第四任“哈里法”阿里夫人,端庄贞静,故在“圣纪”后举行“圣姑太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