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刀郎味撑起喀什的嗅觉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刀郎味撑起喀什的嗅觉,新疆人爱吃羊肉。到了喀什,果然本地人推荐最多、吃得最多的都是羊肉,比起在乌鲁

  新疆人爱吃羊肉。到了喀什,果然本地人推荐最多、吃得最多的都是羊肉,比起在乌鲁木齐吃的羊肉,喀什的羊肉那才叫羊肉。

  说起喀什地区的羊肉不得不提的就是麦盖提和巴楚的刀郎羊,曾经在几年前都身价过十万的刀郎羊,如今已经普及,价格只比寻常的羊贵一些,但羊肉的品质却高出甚多。

  人生性好客,每到一家家庭做客,他们都会以刀郎羊肉盛情款待,第一道大盘是清炖羊肉,第二道必定是烤的大块羊肉。

  当然,说到吃,还得提一下麦盖提,刀郎人有一项绝活——烤鱼。我也不虚此行,一顿消化掉半条鱼。

  看刀郎人烤鱼也是蛮有意思的,只是你一定得又耐心。刀郎人随地挖一坑,一人架柴烧火,一人将约40公分的鱼一劈为二,分别串在近80公分的细木棍上,再分别将这些串上鱼的细木棍沿坑边围成一个圆圈插好。

  第一个步骤完成了,两个刀郎人坐在一边看着,这回每个人负责的工作又有了改变。一个负责加柴并给鱼加调料,另一个负责不停地把烤的鱼调换位置,南边的换到北边,东边的换到西边,还得根据火势和风向,再及时频繁地近距离调换烤鱼的位置。

  我跟着坐在一旁观看烤鱼,闻着一阵阵鱼香,看得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一看表,难怪呢,从生火到烤鱼熟了,已近两个小时了,眼瞅着鱼儿都金黄了,香味也飘散了,烤鱼这下可以吃了吧。

  两个刀郎人负责按人头分鱼,幸好人不多,我们每人分到半条鱼,三四十公分的烤鱼,好发愁怎么下嘴,旁边的翻译已经开吃,我也不顾及什么吃态,一门心思都在这半只烤鱼上,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光,吃罢再安慰自己不会发胖:“这可是正宗的刀郎烤鱼,谁又舍得剩下。”

  吃罢烤鱼,坐车回到麦盖提县,天空还飘着小雪,可在小雪中,广场路边的一个流动摊子前围了一群人,我立刻要求下车一探究竟。闻香走近跟前,再使劲挤到最前面,原来是鹰嘴豆小吃,鹰嘴豆、鸡蛋糕再拌上辣味的作料,一群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只见摊子上摆着一大盘鹰嘴豆、一大盘鸡蛋糕、一大碗拌好的辣辣的作料,我看得嘴馋起来。无奈烤鱼已经快撑破我的胃,实在没有地方放鹰嘴豆了,只好遗憾的拍了张女孩子吃得开心的模样,至今还令我耿耿于怀。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鹰嘴豆豆,如果一定让我报个数量,那就是三大碗。唉,那可是地道的人自制的鹰嘴豆小吃啊。

  在喀什,肯定还有许多小吃引人嘴馋,只是我没有时间去淘宝了,只待后人某某专职去淘好吃的,相信定会大有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西北传统风味之“烩羊杂”
烩羊杂,又叫羊、羊下水,是大西北地区常见的传统风味汤类小吃。自古以来,在农牧和北方草原地区,牛羊成群,品质优良,每当人们宰杀羊后,剩余的“羊下水”,如羊的血、肠、心、肝、肚、头、肺、尾、蹄等,统统收拾干净,去除杂物,将各部分内脏反复清冼。一副肠肚往往冼上十多遍,尤其是对羊肺处理得特别精细,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最后放入有各种调料的锅内分别煮熟。羊含有多种营养素,深受各地群众的青睐,羊符合中医营养学中“以脏补脏”的理论,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C、烟酸、肝素等多种营养素,有益精壮阳、健脾和胃、养肝明目、补气养血的功效,在气候偏冷的北方和西部地区,羊杂即可裹腹充肌,又可为人们逐寒御冷,历来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风味小吃。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风味独特的锡伯小吃
记得那是我来伊犁的第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请我到一个其貌不扬的锡伯族小餐馆吃饭,在那里我邂逅了美味锡伯大饼和炒羊杂,从此便对锡伯族的风味小吃情有独中。后来在家中自己也尝试的做过几次,但味道总不是正宗的锡伯滋味,于是逮住一个在锡伯风味小吃店里解馋的机会向老板请教了一下。锡伯大饼其实,所谓的锡伯大饼就是发面饼,锡伯族把发面饼称之为“发尔合芬”,发面饼是锡伯族最爱吃的面饼,它清香松软,是每天早餐不可缺少的主食。锡伯大饼的大小可以根据人口多少和锅的大小来定。吃起来一般忌用刀切,而是用手将其对折撕成四小块。这种饼随吃随烤,一般不吃隔日饼,所以总保持松软清香的风味,令人百吃不厌。它的做法说来很简单,但是想掌握好火候和酸碱度却不容易,要在前一天晚上,用引子发少量的面,第二天清早再加盐、碱和适量的面粉,揉匀擀薄,用文火烤,烤饼用尖底锅和平底锅都可以,烤时锅底抹少许的油,这样使其味道更香。炒羊杂炒羊杂当然...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烤包子香飘玉龙喀什
一位乌鲁木齐的熟人在和田遇到记者,刚寒暄了几句,他就劈头一句:“你吃了和田的烤包子没有?喔唷!太香了!”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人对烤包子是再熟悉不过的,根本用不着这般大力“举荐”,但熟人告别时特地嘱咐,“你一定要吃一个玉龙喀什的烤包子”。他自小生在南疆,又在那里生活、工作了近50年,他隆重推出的烤包子自是有些名堂的。“著名”的烤包子就在眼前了。在和田河的支流玉龙喀什河河畔、国道315旁的一个不华丽、不起眼的店铺,馕坑、挂满羊肉的木架、大声吆喝的“堂倌”……在任何一个南疆的饭铺都是这样的。食客们坐在露天的餐桌旁就餐时,身后一二十米处,不断有车风驰电掣地经过。这里的烤包子果然不同凡响,像常见的圆面包,个个像小香瓜大小,黄灿灿的。烤包子散乱地堆放在一张桌子上,这些是刚刚烤好的,烫得无法用手拿起来,而另一张桌子上的烤包子被码成了一道金黄色的“包子墙”,“堂倌”站在后面只露出个戴着小花帽的脑袋,还在东张...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霍香
霍香是族群众喜欢食用的一种水煎包子,这种包子形似汉族的饺子,边沿捏成花纹。吃起来松软可口,油而不腻。其做法是:用发面做包子皮。馅用羊腿肉剁成肉泥,然后加盐、胡椒粉、姜粉、洋葱、羊油或胡麻油和适量的水搅拦成馅。包好的霍香放到八九成热的油里炸,呈金黄色后一圈圈摆在平底锅或是圆锅中,浇原汁肉汤,撒些干面粉,将锅盖盖严,约15分钟即熟。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作“库鲁特”(干儿的意思),是奶子的结晶体。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可带油可不带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哈萨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时,先将牛或羊奶发酵,把发酵后的酸奶倒入锅里熬,然后装入布袋里吊起来,使其水份滴尽,用手捏成小块,放到铺有芨芨草编制的席子上凉干即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