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丝绸之路上的古西域文化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丝绸之路上的古西域文化,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代城堡遗址公元前6世纪的镶嵌红宝石金面具和田地区养蚕

  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代城堡遗址

  公元前6世纪的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和田地区养蚕缫丝历史悠久,一位族农妇在养蚕。

  这些新疆少年自幼在丰富的民族文化熏陶下长大

  哈密街头举办的农民画展

  新疆古称“西域”。古代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因此也就成了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于此汇聚融合,形成了这种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多民族的中国地方文化。

 

  新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从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差异看,古西域文化分为南部绿洲农耕文化、北部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三大类型;从文化结构看,又可分为西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从民族发展历史看,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化和近现代民族文化;从语种看,既有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文化,又有汉藏语系民族的文化;从宗教传播角度看,萨满教、祅教、佛教、教、摩尼教、基督教等文化兼容并蓄;从文化形态看,有民族音乐、舞蹈、书面文学作品、口传民歌和故事,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让我们沿着丝绸之路,穿过时间隧道回溯一下五彩斑谰的古西域文化吧。

  新疆南部的绿洲农耕文化大约形成于距今3000多年的铁器时代,在汉代(前206——220)定型,魏晋时期(220——420)得到发展,到唐宋时期(618——1279)达到鼎盛,一直沿续到清代(1644——1911)。丝绸之路穿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片片绿洲,在南北两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于阗文化、龟兹文化、楼兰——鄯善文化和高昌文化,绿洲农耕文化为丝绸之路的辉煌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考古发现,在新疆南部铁器时代,农耕及生活用品已使用铁器,同时兼用铜器和石器;丧葬习俗多为屈肢葬和二次葬,与中国陕西、甘肃地区的秦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及中亚、南西伯利亚文化有一致性,足见古西域文化早期就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地出土的彩陶造型、纹饰、制法与中国中原、甘肃、青海等地的彩陶有共性;信仰习俗既有土著性,亦受周边地区民族的影响,比如孔雀河下游古墓冢外部的太阳辐射状标志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太阳崇拜信仰的证明。

  处在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进行东西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在汉代,中国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铁制农具、服饰、铜器、钱币就已传入这些地区,而中亚、西亚的名马、毛皮、毛织品、香料等,也是经过这些地区传入中原的。从汉到魏晋,于阗一带的居民操于阗塞语,龟兹、焉耆一喧的居民操焉耆——龟兹语(亦称吐火罗语),而鄯善一带则通行佉卢文。随着西汉王朝在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这些地区也流行汉语,如鄯善国上层就使用汉语文。在佛教传入前,新疆南部绿洲的居民崇拜自然,信仰祅教,祭天拜火多用巫术仪式。公元2世纪左右,印度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这些地区,于阗成为大乘佛教的文化中心,龟兹是小乘佛教的文化中心。于阗在佛教雕塑、绘画、建筑上受犍陀罗艺术影响较浓,与中原文化也有密切联系;龟兹佛教石窟艺术在风格上受中原、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同时龟兹乐舞东传、龟兹名僧东进,又丰富了中原文化;鄯善文化是一种汉文化和犍陀罗文化并行的文化,楼兰、尼雅出土的汉文化简牍、黄历及标有“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纹样或字样的汉锦、服饰和日用品就是明证;兴起于公元4世纪的高昌文化是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延续了三百多年。

  隋唐时期(581——907)是南部绿洲文化鼎盛时期,这与民族大融合密切相关,文化交流、整合现象十分突出。此时期的龟兹乐、高昌乐被纳入隋唐宫廷乐,龟兹音乐家影响中原乐坛,于阗画派为中原开一代画风。同时,中原的不少诗人从军到西域,西域边塞诗写入了中国文学史。南部绿洲的本土民俗文化与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公元840年回鹘西迁到高昌地区建立回鹘汗国后,文、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等又在高昌地区流行。

  10世纪后,教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于阗等地传播,15世纪以后又传入吐鲁番、哈密等地。这期间蒙元控制统治权,西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文化也发生重大转型。文化深入到了南部绿洲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语词典》、《福乐智慧》、《编年史》等文化典籍,规整的《十二木卡姆》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业绩。

  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文化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两汉时期以塞种、匈奴、大月氏、乌孙为代表的游牧文化,魏晋南北时期的(本字无法显示:“口+厌”)哒、悦般、高车、柔然等民族的游牧“行国”文化,隋唐时期的文化,蒙元时期的蒙古游牧文化,清代新疆北部的准噶尔蒙古、哈萨克游牧文化和南部的柯尔克孜、塔吉克游牧文化。草原各游牧部落因“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文化上有一定的共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几乎都信仰过萨满教、祅教,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还信仰过佛教、摩尼教、聂思脱里教和教。在生活习惯上,住毡房、食肉饮酪、身着动物毛皮制成的服饰都是普遍现象。但在风俗上,却各有特点,如人敬鬼神,信巫觋,披发左衽;伦理上贱老贵壮;实行自择配偶和收继婚制,实行部落外婚姻,同部落人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七代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由于各游牧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频繁,彼此在文化上互相吸纳、互补的现象也明有发生。

  古西域屯垦兴于西汉,盛于唐代,清代又开创屯垦戌边的新局面。古西域的屯垦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汉唐屯垦时期,中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如冶铁、铸造、丝织、造纸等技术传入西域,丰富了西域物质文化的内涵。同时,自汉唐至清代,汉字书写的典章制度、汉文典籍、边塞诗、官修方志、西行记等,更是西域汉文化光彩的一页。清代,由于屯垦戌边的需要,东北的锡伯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锡伯族文化与汉文化、满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交流,为古西域文化增添了光彩。清代建新疆省后,中国中原及南方各省的商人纷纷来到新疆各地,尤其是在城镇落脚经商,在乌鲁木齐等地建有内地诸多省份的会馆,新疆的城镇文化由此发展起来。汉族的年节习俗、方言俚语、饮食习惯、地方戏剧、婚葬礼仪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新疆多元文化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西域文化界说
西域文化既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又是个地域文化概念。在历时性态,西域文化包括其史前文化以及自先秦、两汉以来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的文化)。在共时性态,它涵盖了狩猎采集文化、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屯垦文化诸文化类型。以往论及西域这一概念时常以狭义、广义划分:狭义指现今新疆,广义指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包括新疆、中亚、印度、波斯、西亚、北非、欧洲东部等。若以狭义界定西域文化,失之过窄,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态都不能涵盖西域文化的全部内容;若以广义界说,有失之过宽,许多单元的文化并不包括在西域文化范围内,充其量是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问题。那么,如何界定西域文化更为准确呢?虽然,“西域”这一称谓晚见于《汉书》,但中原人对西域在此之前就早有认识了,《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都反映了这种认识。就地理概念而言,《汉书西域传》认为:“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为五十余,皆在匈奴以西...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东天山古伊州文化浅说
文化是一个大范围,涉及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即使狭义的文化或曰“小文化”,也包罗万象,诸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民族、宗教、习俗及人在社会中获得的能力等都是文化研究的内容。东天山古伊州文化,因所处东西方文化荟萃的特殊文化环境,所以其涵盖的内容就特别丰富,东天山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决定了其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东天山原始文化先声夺人哈密是史前文化遗存最丰富、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通过七角井遗址、三道岭遗址、雅林基地等的考古成果,进行文化研究,是东天山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还有藏匿于深山野岭的千幅岩画,刻画生动,意趣奥妙,构成了东天山原始游牧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原始艺术的宏大画廓。另外,三千年前的五堡墓葬与哈密古尸震惊中外,兰州湾子石屋,焉布拉克遗址和卡尔桑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展示了东天山先民的物质创造和生存状态,是活生生的历史再现。东天山的碑记文化和古城文...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桑株岩画
桑株岩画刻在县桑株乡乌尔其村的一块岩石上,画面正对着河滩。岩画在县城东南100多公里,已进入昆仑山的浅山区。岩画长3米多,高1.3米。画面上的形象有各类人橡:有人作弯弓射箭状;有人跟随于与马后作行走状;有人骑马而行状;有兽开,多为头上有双角的动物,类似大角羊。还有人手形和不明其火简单线条等。人像大者高27公分,宽20公分,动物大都高20公分,宽23公分。画面左上方还有象文字一样的符号,利用硬物在岩石上敲击勾刻而成的。岩画附近和河谷中没有找到什么古代遗物,在民间也无传说,大约年代过于遥远之故。人像和动物都很形象,线条古朴,风格原始。一般人认为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作品,可能是反映远古时代畜牧和狩猎的生活。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且末岩画
位于且末县东南约180公里处的阿尔金山北麓,莫勒切河东西两岸山腰及山丘的岩石上,海拔2570─2600米。且末古代岩画,引起国内外考古专家和中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在1公里长,20米─80米高的岩石上刻着数千幅岩画。且末岩画分四个类型:一、人物画。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面具舞(舞者头插鹿角,羽毛和其它饰物,有的臀部系尾,拖生殖器),这些舞姿明快大方,造型豪爽简炼,节奏明快生动,使我们当代人看了都不得不认真学习的一种真正野趣舞蹈。表现战争的场面更是使人拍手叫绝。最古老的战争,膘焊的山民,充满生气的部落争执,最后是和平解决,似乎人类在古代就把和平当做艺术永恒的主题。粗线条而又古老的人物体育活动的形象,有的手脚十字交叉,有的脚下好象跺着云雾奔跑跳跃,有的好象在作操练招,使我们看到古代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二、动物画。有奇特怪异的骆驼奔跑,有健壮的野牛在角抵,有勇敢的牦牛爬山峰,有奔...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墩墩湾岩画
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有沥青马路直通,交通极为便利。岩画位于墩墩湾山沟的西面,沟宽100米,大多为现代农田开垦利用,有小溪从岩画旁流过。岩画位于一块花岗岩上,岩面节理非常清楚,岩石为不规则的方体形状,长3.3米,南面最长处4.1米,高2.4米.岩画内容为牛的造型,尺寸为45×45厘米,另一幅为山羊的造型,幅面尺寸为50×30厘米。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