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剪纸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剪纸,戏剧人物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

  戏剧人物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你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妇女们走进旅游点、饭店表演自己的艺术,有些剪纸高手被邀请到国外表演。安塞白凤莲大娘把自己的作品上到英特网上进行网上销售。剪纸活动在民间空前活跃,延安、安塞、延川,每年举办剪纸创作班、举行剪纸大比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民间剪纸技巧
民间剪纸多单色,但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限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同一画面采用两种以上色纸组成者称彩色剪纸,多色者称“套色剪纸”。河北蔚县和河南灵宝等地群众以染色剪纸闻名,利用土纸或宣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更有用熏烟、撕毛边、烫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现象巧妙利用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种种尝试,但是最常见的剪纸仍是利用点、线、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远观成中间灰色调的技术,使单色剪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南方不少地方如广东佛山、饶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纸趋于富丽堂皇,创造出...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
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我省,安塞的剪纸最为驰名,可安塞剪纸现在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的安塞人已经不再了解剪纸,甚至不再喜欢。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应设法回避。一剪刀的出现是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陕北婆姨拿去繁荣了剪纸。陕北安塞的剪纸最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安塞,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温暖在窑洞;陕北的黄土地是呆板的,活力在居家。过去男子走西口,为护家而打工。妇女主内持家,每逢节庆,就得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时逢喜庆,即使是孤身的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子长剪纸
子长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画不刻,一把剪子可随心所欲地剪出无穷无尽的作品来。从技法上可分为粗犷古朴和细腻精巧两种风格;在内容上可分为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两大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剪纸内容所涉及的视野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人鸟花草渐渐向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索取素材。今日的子长剪纸,不但喷吐出浓郁的黄土气息,同时可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建国后,剪纸虽然在城乡比较流行,但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剪纸水平才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县上先后举办了“子长县剪纸作品展览”、“子长县民间美术展览”、“子长县中小学生家长剪纸作品展览”,并参加了“延安地区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子长剪纸新秀张素娥的作品在“延安地区人口普查剪纸展览”上获优秀作品奖。剪纸艺术家井三朵在“延安地区剪纸展览”中,她的三种三十幅作品被美、德、法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井三朵的作品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作品一等奖,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代表人物:王兰畔(1920─1996),陕西洛川县永乡阿寺村人,1976年开始创作,其作品选型夸张,装饰华丽,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婚丧嫁娶、农家生活最为多见,构图方式采用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制约,将天地人物、远古近代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之妙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1986─1987年她两次应邀去北京,为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师生讲学献艺,引起轰动,被誉“东方毕加索”。她的剪纸作品《迎亲图》、《独生子女》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其农民画作品《大禹治水》、《二郎担山赶太阳》、《娶亲》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布软雕虎变娃陕西民间刺绣,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四大类,包括枕头,玩具、衷肚、持饰、香包、针扎、帽围帘、马甲、鞋、包伞、帐、云肩等等。表现的题材有动物、人物、花鸟、草虫、瓜果戏剧、神话故事等,共有三十多个系列,二百多个品种。陕西民间刺绣在施针用线和配色上不拘一格,以服从各种主题之需要,而各得其宜;陕西刺绣以奇异的想象,充实饱满的构图,鲜艳强烈的色彩,流动飞扬之气势,讴歌着生命繁衍这一重大而古老的人生主题,构成了陕西刺绣的一个基本格调,如婿嫁绣品中的“鱼儿钻莲”图,一条稚拙顽皮的小鱼摇头摆尾,倏地钻进娇艳含羞的莲花中,从而托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再如导礼仪中的“石榴百籽”图,表现出多子多福和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当地群众用这种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爱情、生育和子孙长续。民间刺绣中的布老虎、布狮子及布枕、挂饰等布艺,专家们称它为布软雕,布软雕用绣,拼、搐、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