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富平县老庙老鼓简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富平县老庙老鼓简介,老庙鼓俗名“老鼓”,民间“鼓舞”之一种。既为打击之乐,又伴有优美舞姿,给人以

  老庙鼓俗名“老鼓”,民间“鼓舞”之一种。既为打击之乐,又伴有优美舞姿,给人以乐舞相得益彰之美。击鼓者不光是握捶挝鼓,同时也要边敲边舞,多为一人独舞独敲,锣、铙数付协奏;有时亦为二人对敲对舞,其神态表情、舞姿动作,都因鼓曲鼓点之
  不同而各具特色。时而威武矫健,时而滑稽,诙谐。虽只一鼓双捶,却舞姿变化多端,配之以铙钹数付和马锣多面,金鼓之声震耳,真有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之势。
  老庙老鼓一个鼓曲,自始至终,谓之“一盘鼓”,除节奏平缓的“长鸣鼓”(在路上行进时用)外,其它鼓曲如:转鼓子”、“缠穗子”、“滚绣球”鼓点雄浑有力,节奏紧张刚烈,其旋律宛若摧坚破阵,声震百里。每逢庙会,传统节日,各村之间,赛鼓成风,此起彼落,各显神通;尤其每年春节,从除夕之黄昏直到元霄之深夜,连续半月之久,金鼓之声,不绝于耳,可谓壮观。
  全镇村村都有十数面或数十面老鼓,都有自己的锣鼓队,全镇鼓艺人达2000多名,成立了老鼓协会,老鼓尤以尹家、孟家、新店村最具特色。解放初,老鼓先后参加了全国及西北五省区民间舞蹈大赛而崭露头角。近年来,又先后参加国内、省内多次演出活动而荣获嘉奖,如:92年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国际秧歌歌舞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获表演一等奖及其它大奖8项;94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水利艺术节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同年参加中国国际首届少年√儿童艺术节荣获一等奖;又代表陕西赴京参加了国庆45周年游园活动演出,参加清明节黄帝陵祭祀演出,受到胡锦涛、刘华清、李岚清、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95年9月在西安古文化艺术节表演,受到专家高度评价。对此,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曾多次给予专题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城隍庙鼓乐社简介
西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原址在西安市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迁于西大街中段北侧现址,为西安最大的庙宇之一,至今已近600年,曾多次修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商民灯火焚毁了“乐舞楼”、山门和钟鼓楼,同年由市民集资修复。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狮子上老杆
流传于富县张村驿等地的一种狮舞形式,以高台表演为主。由于有上架、爬杆、走软索、倒吊等惊险动作,故称“武狮子”。《狮子上老杆》是1963年经河南籍艺人李春杰、罗永祥、杨占全等传授开展的。老杆高达2丈6尺,立在地面。杆的顶头翻绑一张八仙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凳子,从桌的两侧拉下4根粗绳,固定在地面,又从桌子四角向四面拉下4道引绳,以使老杆稳定。看上去雄伟壮观,高险惊人。表演时锣鼓声中引狮入口御诱球,倒翻上绳,随后狮子着两根绳曲腿上爬,时而立身走绳,时而戏耍,爬到半绳处,狮子故意四蹄乱蹬,绳索摇晃,令人心惊胆战,上至杆顶引狮人先做个“金鸡独立”、“一柱香”(肩到立)、狮子去后偏身绕耍,引狮人乘机钻到下隐藏起来,手拿绣球,引逗狮子,狮子猛扑而下,前半身吊在半空,一条后腿举在空中,仅用一条后腿扒住凳子。就在这一瞬间狮子忽地跃身上凳,叫做“雄狮探海”。如此动作向四方各一次。此后狮子在凳子上作伸腿打呵欠搔痒...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刁鼓
“刁鼓”流传于宝鸡县香泉乡水柏村。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侧着鼓面抬起,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为当地土语,即争抢之意。表演时,以两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敲铙进行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耍鼓”、“鼓带锣”、“胯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耍鼓”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胯腿钻”热烈活泼。独特的表演、古朴的音韵,成为陕西民间鼓舞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舞者服饰均为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上衣、黑长裤,扎红布腰带。鼓手穿大襟上衣。表演“猴儿耍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对鼓
“对鼓”流传于汉江南岸巴山脚下的勉县镇川、阜川、刘家山,岳家台子等地。每逢春节,这种鼓舞就会出现在当地的社火队中,与“龙舞”、“狮舞”、“跑竹马”、“彩莲船”等民间舞蹈一起活跃在街头、场院。表演时,先由一肩扛扇牌的丑角沿表演场地挥舞手中的扇牌跑场一周,起着使人群后退打开表演区和活跃观众情绪的作用;高兴时,还吼几句当地的山歌。随后,两名腹前挂鼓的鼓手,在丑角扇牌手的带领下,做“跑场鼓”上场,开始了风趣、诙谐富有喜剧风格的鼓舞表演。扇牌手时而挥舞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扇牌来往穿梭;时而摇动羽毛扇挑逗两名鼓手。鼓手则在扇牌手的逗引下,挥舞鼓槌,以“跑场步”、“马步跳”、“马步横蹉”等为基本步伐,做“黄莺闪翅”、“对击”、“武松打虎”、“前蹲后退”、“蹲裆跳转”等动作。突出鼓手的双人比试、对打,及扇牌手与鼓手的逗趣表演。这种鼓舞阳刚中含着几分阴柔、内秀;热烈中透出几分委婉、风趣。该舞原来为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