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埙的历史
(左上)骨埙(河南安阳殷墟1001号墓)
(右上)骨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
(左下)埙(甘肃玉门火烧沟化遗址)
(右下)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多为陶制,形制多种。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
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体呈鱼形,鱼嘴为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国外表演,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埙同其它乐器一样,它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发展的。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埙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近百年来,由于我国内忧外患,加上乐器本身的局恨性,埙几乎近于绝响了。
今天,埙重获新生,应当归功于那些热心于挖掘、研制、改革、创新的民族音乐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艰苦努力下,埙的音域不断扩展,已由过去的六个音孔增加到十几个音孔,能够顺利地奏出十二平均律,埙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埙的演奏技巧的不断创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使埙这一古老的乐器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如今的埙不仅能吹出古雅深沉、如泣如诉的悲凉旋律,而且能奏出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欢乐乐章。它不仅深受国内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偏爱,而且已经走向世界,受到外国音乐家和听众的高度赞扬。中外音乐评论家指出:“埙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样古老,它那特有的音色,很是迷人。这种奇特的乐器是其它乐器无法替代的”。他们称赞:“埙是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音乐瓶”。
随着埙艺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它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